#微寫作#第3篇
昨天早上和群里的小伙伴討論到可以作為紀錄生活及期自己更好的方式。包含有:(以下摘自易仁永澄老師)
? ?月、周目標及回顧
? ?日計劃
? ?時間開銷記錄
? ?每日反思
? ?項目化
思考自己的執行,絕大多數都在進行,除了時間開銷紀錄。日/周/月的回顧都在實行中。
在幾次進行中得到了深刻思考。要能達到周和月紀錄,每日的回顧是必要的。之后談到了時間紀錄,為什么要做這件事?目的是什么?如果是好習慣為什么不能堅持?
想起在去年一段時間曾經實踐過,在手機上用App記錄。最后看到的圖表呈現方式,可以清楚看到在時間上的應用,然而浪費的時間與投入時間的比例讓人感覺焦慮。
時間是我們最不能浪費的東西。衡量時間的價值,在于將時間投入在某件事情上產生的效益。效益如何量化?可以由產生的效益能不能帶來比較長遠或長久的價值來判斷。例如一個小時看美劇,和一個小時看書,哪一個可能產生比較長的效益?
我對于時間紀錄的目的是:
1.透過數據了解時間的相對運用
2.將時間視為投資主動規劃
3.透過紀錄培養對時間的敏感
4.掌握自己的效率
以番茄鐘的經驗來舉例。一開始使用時感覺25分鐘非常漫長,無法集中注意力閱讀,頻頻注意經過的時間。等到已經練習到形成習慣,能自然在看書時進入專注狀態,25分鐘感覺經過很快。
由于想要紀錄,在開始及結束事情時必須注意時間經過,即時記錄。借此間接培養對時間的感知,例如你覺得沒休息多久,沒刷多久的朋友圈,恍然一看已經過了30分鐘。
透過時間記錄可以發覺自己在某些事情上的投資比其他事情多,思考這是不是和你的目標符合?另外更精細的分析可以挖掘自己在進行某些事情通常的時間花費,用以預測評估自己未來在進行相同事情時需要的時間。
以這四個優點來看,記錄時間都是有益的。那么為什么不能持續呢?反思之后的原因是:
1.工作任務碎片化,只能使用大塊時間紀錄,例如10:00-13:00,14:30-19:00工作。
2.記錄必須即時,形成很頻繁的操作。如果不馬上紀錄很快就忘了時間區間。
3.對于未紀錄的時間會被歸類于浪費。看到浪費的時間這么多,心里產生焦慮。
有什么方法可以解決對時間的無感,但又不造成焦慮呢?
不用絕對時間,改用獨立時間來記錄。
例如:今天閱讀量5個番茄鐘,相當于2.5小時。鍛鍊2小時。寫作30分鐘。
對于先定義需要有時間紀錄的活動。然后在活動進行時開始記錄。這個方式的重點在于:定義重要的時間投資活動,記錄的目的是作為分析。加上每日的反思日記來思考:
1. 你對自己的今天滿意嗎?
2. 今天在各項任務上花費的結果是?
3. 在時間應用上有什么感想?
將重點放在愿意投資時間的重要活動上,只關注活動本身帶來的改變,而不是以24小時的時間來分析,可以減少因為看到時間浪費產生的焦慮感。另外透過單獨活動的時間投入比較,也可以作為該活動的分析。例如:昨日寫作一小時,寫了一篇文章。今天只用了30分鐘,為什么有差異?
數字可以帶來即時反饋,記錄是給自己反饋的最好方法。找到一個容易記錄的方法來堅持持行,是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