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千年古墓引爆的全民熱潮
2015年,一座兩千多年前的古墓進入公眾視野,入選當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考古發掘者通過各種媒體,向公眾進行了廣泛宣傳,墓葬品展覽場場爆滿、相關學術會議不斷舉辦、各種專題講座座無虛席……這座引爆全民考古熱潮的古墓就是海昏侯劉賀的墓葬。
海昏侯劉賀,漢武帝劉徹之孫,昌邑哀王劉髆之子,漢朝歷史上幾乎被人遺忘的皇帝,在位僅二十七天,被廢后改封為海昏侯,一身兼有帝、王、侯三重身份。在其去世兩千多年后,劉賀隨著其墓葬的發掘而重新為世人所知,其熱潮持久不散,受關注度甚至遠超聲名煊赫的曹操墓。
世人多目眩于海昏侯墓葬中的金餅、馬蹄金、麟趾金、金板、玉佩、龜形玉印、漆器等眾多精美琳瑯的器具,專業學者們則更聚焦于墓中簡牘文書、孔子像等更富有學術研究價值的文物。不少學者認為墓中出土的簡牘文書學術價值極高,或可提供歷史研究的新思路。如史稱劉賀被廢是因為其昏聵、淫亂,二十七天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件壞事,而出土文物中的“孔子屏風”、劉賀生前閱讀的《禮記》《論語》等儒家經典、為參與漢家宗廟祭祀而預制的大量“酎金”、畢恭畢敬寫給漢宣帝的奏疏等卻似乎具有另外的指向,有學者由此認為劉賀應該是個風雅、尊儒、知書達理的文化人,這也許能為西漢中后期政治斗爭提供新的研究視角。考古新發現是否可以改變甚至顛覆傳世基本文獻的記載?學界對此各執一端。而對于劉賀及其墓葬,公眾還有種種疑問:
劉賀身為藩王為什么能當上皇帝?
劉賀為什么只當了二十七天的皇帝?其背后有什么宮廷秘聞和詭譎動蕩的權力紛爭?
“海昏”一詞是不是有什么特別的貶損之意?
墓中如此精美眾多的陪葬品從何處聚斂而來?
……
針對這些問題,
辛德勇先生《海昏侯劉賀》一書給予了解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海昏侯墓出土的馬蹄金和金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海昏侯墓中的《論語》
二??《海昏侯劉賀》
《海昏侯劉賀》出版于2016年10月,是第一部有關海昏侯及其時代的學術研究專著。作者辛德勇,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研究,著有《隋唐兩京叢考》、《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中國歷史地理與地理學史研究》、《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制造漢武帝》、《中國印刷史研究》等。因其學術水平精湛,著作頗豐,出書速度快、質量高,得號“辛神”。
《海昏侯劉賀》一書主體是西漢武、昭、宣三朝政治史概述,作者結合《史記》《漢書》等基本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圍繞海昏侯劉賀的各項重大問題,對劉賀及其背后的時代進行了詳細分析,“揭開漢武帝晚年以至漢宣帝時期西漢朝廷深宮爭斗的內幕,展現海昏侯劉賀在這場宮斗大戲中的榮辱浮沉”。
“巫蠱之禍”: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身為藩王之子,劉賀本無機會承繼大統,但起伏動蕩的政治風云將一干歷史人物裹挾其中,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這場政治事件就是太子據的“巫蠱之禍”。
太子據,武帝嫡長子,母親衛子夫。劉據為政寬厚,溫和謹慎,深得民心。但其性格、為政方式與武帝大相徑庭,武帝以其不類己而漸生不滿。而其母衛子夫因年老色衰而失寵,武帝新寵不斷,前有王夫人,后有李夫人,繼之以趙婕妤、尹婕妤等,且多有子。又兼武帝晚年為求長生,常服仙藥,性格暴躁多疑,任用酷吏江充,時生大獄。衛子夫、劉據母子的皇后、儲君地位岌岌可危,常惶惑不安。在這種背景下,爆發了“巫蠱之禍”。
征和二年(前91)七月壬午,江充率人進入“太子宮掘蠱,得桐木人”。太子據發兵反叛,后兵敗自殺,史稱“巫蠱之禍”。后世學者多認為江充栽贓陷害太子據,預埋桐人于太子宮中,是“巫蠱之禍”的幕后黑手。而辛德勇先生在梳理大量的文獻資料、人物關系之后,認為雖然武帝“父不父”在先,但從史料記載的事情經過、武帝反應、臣下上書及朝廷定性等情況來看,太子據確實是對漢武帝施行過巫蠱,難談清白。而江充之所造,是制造巫蠱之禍,而不是埋置巫蠱之具——桐木偶人。
正所謂吾之蜜糖,彼之砒霜。“巫蠱”成為太子據的砒霜,他因此而兵敗自殺,卻成為老昌邑王劉髆、昌邑王劉賀的蜜糖。
立也霍光,廢也霍光——昌邑王劉賀的悲喜人生
太子據造反,兵敗自殺,儲位空虛,老昌邑王劉髆也有了被封太子的機會。但武帝臨終前選擇了五歲的劉弗陵,是為昭帝,以大臣霍光、上官桀、金日磾等五人輔政,老昌邑王與大位擦身而過。元平元年(前74),二十二歲的昭帝去世,無子,帝位再次空虛。霍光“征王賀典喪”,選擇昌邑王劉賀作為新君。但在劉賀登基僅僅二十七天之后,霍光借當朝上官太后(其外孫女)之口廢黜劉賀,另立太子據之子劉病已為君,是為宣帝。劉賀只當了二十七天的皇帝便被廢黜,命運大起大落,正可謂立也霍光,廢也霍光。
后世史籍述及霍光,每多褒揚之詞,多認為他作為武帝臨終托孤的輔政大臣,功勛堪比伊尹。而辛德勇先生梳理了《史記》《漢書》中的大量文獻,結合歷史人物的關系進行分析,認為霍光在昭、宣兩朝所作所為,不過是挾持幼主以號令天下。霍光只是一介權臣,等同于“莽操之輩”。昭帝完全被霍光挾持,只是漢家江山還沒有公然改姓易號而已。此部分論證嚴密,材料翔實,頗見功力。
“海昏”一詞有無微言大義?巨額財富的地域來源?
劉賀被廢黜后,被宣帝改封為“海昏侯”。自唐代顏師古以來的學者,通常把“海昏”看作豫章郡境內的一個屬縣,但隨著海昏侯墓相關發掘情況的公布,一些學者重新思考這一問題。如王子今認為“海昏”一詞“應有特別的政治象征意義”,或帶有“昏亂”的貶損之義,一如蕭寶卷“東昏侯”之封號。歷史地理是辛德勇先生的老本行,在這部分,他對海昏字義、海昏歷史地理進行了詳細論述,最終明確“海昏”只是一個地理名詞,不帶貶損之義,也無特別象征意義。
至于墓中豐富的陪葬品,辛德勇先生從歷史經濟地理角度詳細分析了昌邑故國所具有的“天下之中”的優勢,結合《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指出海昏所處地區并不富庶,墓中財富來源應該有二:一為其父昌邑哀王劉髆所留;二為從昌邑故國帶來。
辛德勇先生治學所涉,除當行之歷史地理學外,于中國古代史、古文獻等亦用力頗深,多有不同凡響的創見。《海昏侯劉賀》一書引用的史料相當翔實,推斷也較為豐富、有趣。圍繞海昏侯墓的種種疑問,辛德勇先生堅持認為“只要認真梳理傳世文獻的記載,基本上無須依賴考古學家下一步的工作,就可以做出比較確切的解答。”所以“無須期望對《漢書》記載的有關劉賀的基本史實做出什么翻案文章。”書中有關劉賀的論述較少,而太子據、霍光的考證、訓詁非常詳細,略有喧賓奪主之感,或與海昏侯墓葬文物信息公布不多及辛德勇先生不以之為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