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宗盛的匠心廣告再出新片“致匠心”。視頻里,他說:“很多人都在夸獎,李宗盛,你那個歌寫的真不錯的時候,我都想說,那個寫歌的李宗盛,你們其實并不真的完全認識。”
50多歲的他,回望年輕時走過的路,從東京到溫哥華,到吉隆坡,到香港,再回到臺北。一路走來,他經歷、磨礪、堅韌、奮斗,創作了多首經典歌曲。這些歌曲廣為流唱,有人問他創作的秘訣。他的回答,沒有教科書式的教條與刻板,而是生活的感嘆與經歷,沒有生活給他的磨礪,就沒有今天的李宗盛;沒有歲月教他的成長,就沒有今天這些傳唱的經典。
李宗盛的早年充滿了坎坷與苦楚,也正是那些坎坷與苦楚,照亮了他前進的路,在前行的途中,他寫下一首首動聽的歌。
獨自游蕩在東京的日子,那時的他是一個看不見未來的歌手,預算捉襟見肘,住在局促的小旅店,徹夜失眠,等待遲遲不來的靈感,也在思考以后的人生,終于寫下了幾首后來才為人知的歌與詞,做了幾個后來大家才知道的決定。
這里的一位刀匠,一直以為李宗盛只是一位制琴師,因為他的技藝高超,會安靜地坐下來制琴調弦。那份安靜,也讓李宗盛在才思枯竭的歲月里,行為變得從容很多。這位刀匠并不知道會制琴的李宗盛,其實是一個音樂人,在他的眼里,他僅是一個手藝人,這樣的身份不會摻雜太多的浮躁和思考。我曾聽過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手藝人是最正當的職業,因為從中,你可以找到自我的價值和大家一直在尋求的安全感。”這樣的身份,或許讓他可以暫時忘記自己的苦處,從而從容安定許多。
溫哥華:1994年,李宗盛35歲,此時的離開和到達,對于他而言,更像是一個意外,他想走走停停,沒有更多的想法,卻在將要啟程離開時騰升一個念頭,不成想決定了自己后半生的面貌。
他說這次旅行,讓樹與我,兩個生命,重新展開。他將生命與樹并行起來,或許這樣的李宗盛,正是在尋找自己的路上,漸行漸遠。
20年前,它教我訓我,要我知道自己的渺小,學會謙卑安定;20年后,它依我信我,任由我剪裁切削,重新安置。
香港:浮華都市,承載著每一個音樂人的夢想,他把感受溶于音樂之中,透過音符,給每一個堅持的夢想的人,最初的感動。
他寫的那些歌詞,只有曾經有過痛苦經歷的人,才能感同身受。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只有自己,才能給自己生存的理由,也只有自己,才能給自己足夠的安全感。那些苦痛掙扎,或許在一瞬間把我們湮沒吞噬,但在過后,卻也成為感謝自己的一劑良方。
吉隆坡:這里是李宗盛音樂的第二故鄉,也是世界華人生活聚集的地方。這里擠滿了為生活奔波的人,也充盈著為夢想奮斗的腳步。因為他們相信,只要努力,總有希望;只要相信,總有可能。被雨洗禮過后的城市,因為彩虹的出現,更加絢麗燦爛。
臺北:李宗盛真正的故鄉。無論走多久去多遠,只要一想念,所有思緒就會自動連接:只要一回頭,總是能看見。
《凡人歌》:你我皆凡人 生在人世間? 終日奔波苦 一刻不得閑? 你既然不是仙 就難免有雜念? 道義放兩旁 把利字擺中間
你我皆凡人,奔波是永恒的話題,奮斗卻從不停息。奮斗成功與否,似乎比沒有太過重要。重要的是,在奮斗過后,那份回歸平靜的心緒與感動。
詩與遠方,腳下的路,該怎么走,又通向何處,全在每個人的,一念之間。而從來沒有過詩與遠方的人,又怎能體會遠走歸來的那份安寧與從容。
曾經的少年一籌不展,如今我們和當年的自己并肩無言。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或許當下的你,身處迷茫糾結,或許眼前的事,正讓你百感交集。不論有多少次后悔與難過,抑或有多少個不甘心、不妥協,那些都應成為指引我們前進的動力與源泉。若沒有從東京到臺北的奔波,李宗盛或許寫不出那些經典,那些受過的苦、流過的淚,在那些廣為流傳的旋律中,顯得熠熠生輝。
曾經受過的苦,終將照亮未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