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到現在差不多10年了。胡適之先生曾說:專看某一方面的文章,每天看十分鐘,堅持十年必成專家。 如今10年過去了,讀書不專加上用心不勤,直到現在的這個我,仍充斥在這茫茫人海中不為諸君所聞,可見還未成專家。然而十年了,總有些東西想一吐為快,這雨夜用來懷舊是再好不過的了。
細想當初讀書始末,絕想不出一點兒大的原由來。胸無大志,自是不可能為了中國之崛起而讀書。膽小的性格,自然也不是為了自身的命運和將來。非要找個原由也是有的,當初也是受到這或那樣兩句話的“誘惑”,遂不覺堅持到了今日。這兩句一是雪夜閉門讀禁書,一是紅袖添香夜讀書。王國維有三境界說,我這個可以做個讀書的兩境界說吧。
每讀到雪夜閉門讀禁書,總不由的心生向往,想窮根索源一探究竟。雪夜閉門總給人一種寒冷蕭索孤獨而且神秘感覺。日本和歌有:雪夜花時最懷友。雪夜最適宜懷人訪友,有三五好友圍爐夜話,或小飲小酌以待天明,或秉燭夜游不負時光,或品茗斗棋促膝長談。而他卻于雪夜閉門不出,似乎也謝絕來客縮在自己狹小的斗室中,偷偷翻讀禁書。恐怕這翻看禁書是要殺頭,而他于此時也全然不顧。屋外是寒風加雪潔白清冷,寒氣滲透骨髓,而屋內倘若豪華,也許有一爐香,一張裘,一盞明燈,一本禁書,僅一人瘦骨嶙峋徹夜長讀,燈滅或天明而止。亦或是蓬屋蔽戶,一盞殘燈,一床棉絮足以。一本禁書就是慢慢長夜最好的知音,最親密的伴侶。眾樂樂不如獨樂樂,如此情景對書的癡迷探的執著一下子躍然紙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己有自己的情趣也不必向他人傾吐。人世間的精神總是執著而又消瘦的,這就是屈原所說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其二是紅袖添香夜讀書。能找到紅顏知己已屬不易,共同勉勵添香夜讀最不可得,能找一兩朋友,一兩本絕世好書閉戶夜讀也是頂好的。而知己常不可得,可稱絕世的好書,更寥若晨星。如此種種,第二種境界非個人努力所能得。
好讀書者稱為書蟲,或書蠹。所謂書蠹就是名叫魚衣的小蟲子。古時竟也有人讀書之余在案頭養上一兩只魚衣,以此來看看另一個自己吧。
愛讀書人皆有通癖曰愛買書。倘使有人聲稱自己愛讀書卻不愛買書,這樣的人恐怕未必真愛讀書。
清代才子袁枚藏書有四十萬之巨,曾說:吾好書如好色,每讀好書如絕世佳人過目。觀其言不可謂不愛讀書。好書如好色舉世之人怕是屈指可數。
愛讀書自是怕別人借書,要么劉備借荊州有去無回,要么換來的書遍體凌傷,千瘡百孔使人目不忍視。愛讀書者自是喜歡借書。因為有愛讀書為幌子,自然可以借到不少好書,當然也少不了順手牽羊……
愛讀書間或偶爾舞弄兩篇小文。英國意識流派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曾說:一個新手所寫的文章也要和同時代最優秀的作家的作品放在一起相比較。這種態度十分可取。杜甫《偶題》中也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聲豈浪垂。
十年讀書路。回想起一切仿佛都在昨天。 時間真是可怕的東西,你走在時間的長河中,它悄悄的剝奪你每一絲每一年的生命,卻又讓你毫無察覺,悄悄的把過去留在時光里,無聲無息,難覓蹤影……
致今還記得這輩子所買所看的第一本課外書《魯濱孫漂流記》的第一頁,他的名字是可憐的魯濱.克魯索。回想起十年讀書之路都讀了什么,卻頓時頭腦空空無從說起,只記得小學那間又小又舊,書籍又少而發黃的都有些什么樣的書;只記得中學時小縣城里所以書店的位置,三聯書店上新書最快,新華書店種類最多,山城書店盜版最多,價錢最少。到了大學,就淹沒在圖書館里難覓出處。
2008年之前還住在農村。一到有雨的夜晚總興奮的很。大概是有雨的時候夏天不熱,冬天不冷。每有大雨將至,如大敵當前。那些瓦經過一風吹日曬,霜打雨淋,終于有了裂紋。一到大雨總是“床前屋漏無干出,雨腳如麻未斷絕。”沈從文書齋名叫“窄而霉”,恐怕其情形也不過如此。每當這時,首先是從外面投進父親的身影,他總是手持一根長長的竹竿,后面更著母親幫他打著手電(小鎮一遇大雨必會停電)。過來查看是否有漏雨,然后這里我用竹竿頂兩下,那里敲兩下,屋漏要么減小要么止住了。由于平日太懶,看過的書都放隨手放在書桌上,每回下雨又摸黑轉移,以至于總有幾本書不能免于磨難,至今尤可看出書滲水過水晾干后起皺的遺跡。?這樣的事殘存在記憶中也不知有也發生過許多回了,直到后來買了房搬了家,那些書也算有了好的歸宿。這兩年外地求學,上學和回家所帶行李中,裝的最多的還是書。
初冬天氣夜初涼。這已經是在大學度過的第三個冬天。談讀書,僅以下文贈自己及諸位共勉,互相砥礪以不忘初心,漫漫求學路奮勇向前繼續求索。
“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