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食物有記憶,例如:洋蔥炒鴨是家里農歷七月十四的味道,而且是出自阿爸的手;田艾草揉和糯米粉做出來的田艾籺是阿媽的獨門手藝,似乎只有出自阿媽的手,才會那般Q彈口齒留香;黃豆芽炒豬大腸,那是外婆家的味道,那里村風淳樸,關系簡單,小時候常捧著一碗飯,裝著豆芽炒大腸,從這家到那家,從外村到里村,吃著走著玩著,又一餐。
昨晚臨睡前,突然很想吃一碗小面,一碗充滿學生時代味道的小面……
記得很清楚,學生時代的自己并不喜歡面食,甚至討厭,每當到食堂晚了,沒米飯只剩面的時候,就有種連飯都吃不上的凄涼感。然而也是一碗面,不僅是飽腹后的滿足感,更有暫忘壓力放飛自我的輕松愉悅。
學校是半封閉式,由于離家較遠,自然選擇住校。那三年,周一到周五正常上課,周六,也還是正常上課,畢竟除了不用嚴格按時上晚自習,其他一切照常,周日自行自習,一個月放一次假,也就是一個月有一次完整周末。
除了放月假的那個周末,所有的周六,下午上完課,約三五同學一起跑步,這是應該帶引號的跑步,因為這個時間,不同以往周一到周五的任何一次,因為是去學校外面跑海堤,海堤左邊是一片小樹林和養殖池,右邊是低矮稀疏的紅樹林和遠一點的海水,有時還可以看到夕陽灑滿海面,風景和空氣自然是好的,然而更好的是即將到達海堤對面的南油四區那滿懷期待的心情,那種心情不亞于熱戀的人們即將見到對方的心情,美食之于吃貨,情人之于熱戀的人們。
南油四區,其實我也忘了應該是二區還是四區,只知道海堤的那邊是一片石油公司給工人們提供的居住房,據說那些工人里大多是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過來的。其他的我都可以不知道,唯獨我們要去的那個地方,進入那片居住樓,在某一棟的一樓,重慶爺爺奶奶,自家住的餐廳騰出來,還有小后院,擺上幾張桌子,來排隊等待的都是我們學校的學生,一碗按本地人口味改良后的重慶小面,一個南瓜餅,一份燙菜……
面是細小的,這是我多年之后都記憶猶新的,因為跟學校食堂的那種不一樣,是極細極細的那種,面上撒了一些蔥花,面湯的顏色可以看出是放了一點醬油,但是還有一種味道我是好幾年之后在成都上大學之后才知道的,那就是面湯里那股芝麻油的味道,那時候只知道那味道很特別,打開了自己的味蕾,卻不知道是什么食材該有的味道,因為從小到大家里只吃花生油,大概也正是這樣,才越覺這味道的稀罕。直至到成都上大學后偶然的機會盤中餐有這個味道,回味久久,那一刻非常肯定就是這個味道。
南瓜餅,跟市面上我們常見的感覺沒什么兩樣,但是南瓜是重慶爺爺奶奶自己種的,面是自己搟的,有時候也可以看到重慶爺爺奶奶的女兒也來幫忙了,那一個個南瓜餅里輸入了他們在廚房忙碌的身影和慈祥親和的笑容……不需要其他更特別的了!
燙菜,純蔬菜,最多的就是常見的空心菜,也是重慶爺爺奶奶自己種的,就種在海堤邊上,健康的食材沒有過多華麗的變身,也不需要,僅僅是在開水中焯過,然后拌以常見的調味料,吃得同學們滿臉笑容……
那時候,一趟四區,一碗小面,一個南瓜餅,一份燙菜,不用十塊錢,可以讓平日里臉無菜色的同學們從胃到臉都散發出愉悅。
也不知怎的,昨晚臨時想吃這樣一碗小面,時間已過十年,不知當年的重慶爺爺奶奶是否還健康,也不知道那個味道是否還在。那時候就只是純粹一頓飯的滿足,現在卻是一段關于歲月、人、感受的回憶。
今早上起來,就著記憶,做了一碗素面,一碗倒放回憶來滿足味蕾的小面。
致青春,致同窗情誼,致慈祥和藹的重慶爺爺奶奶,致那段很苦逼很充實有哭有笑的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