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星期二 天氣晴
12月12日清晨音頻
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們100天精華內容領讀營的第91個學習日。
尤瓦爾在他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一書中,闡述佛教教義時有過這樣的一段:
人想要離苦得樂,就必須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觀感受都只是一瞬間的波動,而且別再追求某種感受。如此一來,雖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慘;雖然愉悅,但不再干擾內心的平靜。于是,心靈變得一片澄明,自在。
這就像是有人已經在海灘上站了數十年,總是想抓住“好的海浪”,讓這些海浪永遠留下來,同時又想躲開某些“壞的海浪”,希望這些海浪永遠別靠近。就這樣一天一天,這個人站在海灘上徒勞無功,被自己累得幾近發瘋。
最后終于氣力用盡,癱坐在海灘上,讓海浪就這樣自由來去。忽然發現,這樣多么平靜啊!
——《你的痛苦和委屈,可能只是一場內心戲》
今天咱們繼續說羅伯特·賴特的《為什么佛學是真的》這本書。
賴特參與練習的這個內觀派(Vipassana),認為當一個人修行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能獲得三個認識。
第一個認識“無常”,也就是沒有什么東西是永恒不變的,一切都在變化之中,這個概念似乎很容易理解。
第二個認識是“苦”(dukkha),我們上一期說過,“苦”是來自于“不滿足”。
第三個認識是“無我”,巴利語原文叫anatta,英文叫not-self。“無我”是我查到的巴利語對應的中文,但你仔細體會一下,“無我”和英文這個“not-self”似乎有微妙的差別。“not-self”似乎應該是“不是我”,“無我”應該是“no-self”才對啊?這個差別可是個大問題,咱們等會兒再說。
先說一本佛經。這很可能是佛陀覺悟之后所說的第二部經典。
[if !supportLists]1.[endif]《五蘊皆空經》說什么
“無我”,就是你并不存在。也許我們是生活在一個Matrix之中,也許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是幻覺。但是笛卡爾有句話叫“我思故我在”,他說即使我無法確定世界上其他東西是不是幻覺、到底存不存在,我總知道我肯定是存在的—— 因為我正在思考!如果我不存在,現在思考的這個是誰呢?
但是佛陀說,連你自己都可能是個幻覺。第一個記載這個思想的佛經,叫《五蘊皆空經》。
如是我聞,《五蘊皆空經》記載了佛陀和五個僧人的對話。佛偶然遇到五個僧人,他就用邏輯推理,引導這五個僧人思考哲學問題,讓他們認識到構成“自我”的五種東西—— 也就是“五蘊” —— 都是虛幻的。這五位僧人聽懂了佛陀的教誨之后,立馬從普通僧人變成了阿羅漢, 得了正果!
那“五蘊”到底是哪五個東西呢?我對比了一下,中文百科上對五蘊的解釋和賴特在這本書里的說法似乎很不一樣,中文說的比較玄,賴特說的非常簡單。我這里就標記中文的名詞,但是采用賴特的說法。五蘊,是構成自我的五個東西,中文叫做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賴特這本書用現代的語言,是這么解釋的——
色蘊(physical body),就是人的身體,英文中經常把“色”這個字翻譯成“form(形態)”,這里指代人的身體;
受蘊(basic feelings), 就是人的基本感情,比如痛苦、高興、擔憂;
想蘊(perceptions),就是人的基本感知,比如視覺、聽覺、嗅覺;
行蘊(mental formations),它說的是我們的精神形態,也就是想法和行為,包括一些復雜的思想、我們做事的習慣和傾向性;
識蘊(consciousness),就是人的意識。
佛陀搞小班授課,教學方法是啟發式。
佛問第一個僧人,你認為你的身體是你的嗎?僧人回答說是啊,身體是我的一部分。
佛說,如果一個東西是你的,那你就應該能夠根據自己的意愿來改變它。比如你的身體病了,你能說讓病好就好了嗎?如果你長得不好看,你能馬上讓自己變好看嗎?僧人回答說,不能。
佛說,身體既然不受你的控制,那就不是你的一部分。
類似的道理,佛陀跟第二個僧人對話,說我們的基本感情,也不受我們的控制。當我們痛苦的時候,想要不痛苦也不行。所以感情只是*影響你*的東西,而不是你的一部分。以此類推,佛得出的結論就是五蘊都不是自我。
佛陀的這個道理,我感覺我們兩周前好像剛剛講過。在《鐵絲網和“什么叫擁有”》這期日課中我們就提到過,“只有你能控制的東西,才真正是你自己的。”還有,我們在講《生命3.0》的時候專門講過現代科學對意識的相關研究,我們知道視覺并不是意識的一部分。而這里佛陀更進一步,說既然你根本不能控制自己的意識,那“意識”就也不是你。這么理解的話,這些道理哪里深不可測了?
在另外一處佛經記載中,佛陀曾經和一個叫“火吠舍”的人辯論。這場辯論就很不友好了,當時佛陀正在講法,火吠舍是過來踢館的。火吠舍說,我覺得你說的五蘊皆空不對,我認為五蘊都是我的一部分。
佛陀說,假如有一個國王,有人在這位國王的領土里干了壞事,那么國王有沒有權力懲罰他呢?國王是否有權力放逐他?火吠舍說,國王有權力這么做。
于是佛陀問道,那你有權力隨意改變自己的身體嗎?火吠舍啞口無言。
這場辯論還有一個類似裁判員一樣的存在,是個神靈,手持閃電。佛陀說,根據辯論規則,如果我提出一個合法的問題,而你沉默不回答的話,你就會受到閃電神的懲罰,你的頭顱將會被分成七塊!
火吠舍不得不回答這個問題,只好說,我不能控制我的身體。佛陀就說,那你就不是你自己的國王。
佛陀的這兩場論述,可惜我都不在場啊。如果當時我在場,一定會問他一個問題:五蘊都不是我的一部分,那“我”到底只是不以五蘊的形式存在呢,還是根本就不存在呢?
[if !supportLists]2.[endif]非我非非我
我們讀《五蘊皆空經》,感覺佛陀似乎只是說了“我”不是五蘊,但并沒有說“我”到底存在不存在。也許“我”是這五蘊之外的一個什么東西。也許“我”是五蘊中的第五蘊、也就是意識,而佛真正想說的是意識和其他東西之間都是有聯系的,但其他東西并不構成自我,真正的自我是把其他四蘊從意識中剝離出去,還剩下的那一點兒。但賴特說,這么理解似乎也不對,因為在其他佛經中,佛明確說了,“自我”根本不存在。那“我不存在”這句話到底應該怎么理解?是不是后人對佛經的翻譯有問題?還是“我”真的不存在?這我們就不知道了。
所以有人說,僅僅用智力研究佛經是不能真正理解的。你必須通過修行,達到一定的境界,才能真正體會到佛陀說的話是什么意思。賴特的修為很一般,他問了一些修行者,修行者們也是各有各的感悟,沒有明確的答案。
但我們能知道的是,“我”,的確不是自己的國王。
當然,今天沒有什么國王能隨意控制自己領土上的東西了,所以“國王”這個比喻已經不適用了。我們今天得說“你不是總統,不是CEO,也不是總理。”
這句話誰說的呢?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庫爾茨班(Robert Kurzban)說的。
庫爾茨班沒學過佛學,但是他從科學角度,也看到了這一點。
[if !supportLists]3.[endif]無我的心理學
這個道理其實我們以前就說過。赫拉利在《未來簡史》里就舉過例子,說明所謂的“自我”,是一個幻覺—— 我們至少可以說,你并沒有一個*單一的*自我。
我們來說個實驗。為了治療某些大腦疾病,醫生會把病人的左腦和右腦之間的連接管道給切開,這樣病人的左右腦就不能直接聯絡了,而這給研究大腦的科學家提供了機會。
我們知道人的左腦控制右眼,右腦控制左眼。
如果你只讓病人的左眼看一個字條,上面寫著一句話“請你現在出去散個步”,他看到字條會站起來照做。但是!請注意,這時候只有他的右腦知道這個指令,左腦并不知道。
而負責語言的區域,又恰恰在左腦。好,現在在他往外走的時候,你過去問他,為什么要走出去?你猜他會怎么回答呢?
負責回答問題的是左腦,可是左腦沒看見字條,它跟右腦又沒有交流,所以左腦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往外走,對吧?
而實驗結果是,病人給你的回答可不是“我不知道”。左腦的做法是現場給你編造一個答案,比如說“我要去拿一罐可樂喝。”
而且左腦對自己編的這個答案,深信不疑。他以為是他自己做出的到外面走走的決定。
一系列這樣的實驗都證明,并不是我們的意識在做決定,而是決定已經做出了,意識來給決定找一個理由。做決定的是一個自我,找理由的是另一個自我。那到底哪個“自我”說了算呢?
如此說來,我們大腦表現出來的那個*敘事自我*,根本不是一個總統,而更像是一個總統發言人。軍方已經打完仗了,記者來問為什么要打仗,總統發言人只好找一個好點的理由來解釋—— 真正做出決策的可不是他。
如果這個負責對外發言的自我根本沒有決策權,他為什么還要去找合理的解釋呢?賴特說,這是進化給我們設置的功能。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別人看你才是個靠譜的人。否則你要是說“我也不知道我為什么那么做,反正我就做了”,那你就完了。更進一步,你還得自己相信自己是個靠譜的人,你覺得自己辦事有條理、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不是隨便的人—— 這樣你才能跟自己和睦相處!
不但如此,大腦有時候會故意忘記自己做得不好的事情,只記得自己的種種高光表現。大腦甚至還會高估我們自己的水平。
也就是說,與世界精確交流并不是大腦所擅長的,大腦愛做的事情是先欺騙自己、再欺騙世界。那么由此來說,“自我是一個幻覺”,這句話就是有道理的。
|由此得到
《五蘊皆空經》說,人的身體、感情、感知、想法行為,甚至意識,都不屬于“真正的自我”。
“真正的自我”到底存不存在,都是一個問題。
現代科學研究至少證實了,我們大腦中并非只有一個自我,而且我們經常自己騙自己。
今天說的都是理論,但如果我們從中認識到自己的局限,學會從旁觀者的角度去看自己,你也許會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而對修行者來說,“無我”是個非常高的境界。賴特沒達到那個境界,我更只是“聽說”,就無法再深入解說了。但是我們大概可以跟笛卡爾說一句話:也許現在是你身上的其他部分在替你思考、或者在左右你的思考,讓你*以為*是你自己在思考。不知道笛卡爾對此會作何反應。
今天我們再次看到,使用現代科學可以印證佛學中的一些道理。這些道理并不神秘,甚至可以說相當淺顯。現在我們至少有點入門了,咱們明天繼續講這種淺顯的道理。
今日電影推薦:《香水》豆瓣評分8.42006年德國上映
12月12日讀書心得
《談生命的向上與創造》
生命是什么?就是活的相續。活就是向上創造。向上就是有類于自己自動地振作,就是活;活之來源,則不可知。如詩文書畫,興來從事,則覺特別靈活有神,此實莫名其所以然。特別靈活就是指著最大的向上創造,最少機械性。雖然在人的習慣上,其動的方式可以前后因襲,但此無礙于特別靈活,因為它是促進創造的。
一般人大都把生活看做是有意識的,生命當作是有目的的,這是錯誤。整個生命的本身是毫無目的的。有意識的生活,只是我們生活的表面。就人的一生那么長的時間言之,仍以無意識生活為多。并且即在自己覺得好像有目的,其實仍是沒有目的。就一段一段瑣碎的生活上,分別目的與手段,是可以的;就整個生活說,沒法說目的——實在也沒有目的。如果要有目的,在有生之初就應當有了,后來現安上去一個目的就不是了。
向上創造就是靈活奮進,細分析之可有兩點:(一)向上翻高;(二)往廣闊里開展。
與向上創造相反的就是呆板化機械化的傾向。很奇怪的,亦是奇妙的事,生命為了求得更進一步之向上與擴大,恒必將其自身機械化了才行。他像是沒有法子一蹴的上去,必須逐步進展,走上一步是一步。要邁進于第二步時,即把第一步交代給最省事的辦法,就是把他機械化了,但這一段生活里面就不用再去操心。
習慣化即機械化。騎腳踏車未成習慣時,必得操心;既熟練后,不須再用心力,而可游心于更高一段的活動:在車上玩種種把戲之類。在生理現象與習慣之間的本能,亦是生命之機械化者;人類社會中之有禮法制度,正亦相同。這都是省出力量,再向前開展;一步步向上創造,一步步機械化,再一步步地開展去;生命就是始終如此無目的地向上創造。人類的向善心,愛好真理,追求真理,都從此一個趨向而來,不是兩回事。這一趨向極明朗;但趨向只是趨向,不是目的。
《道德為人生藝術》
普通人對于道德容易誤會是拘謹的、枯燥無趣味的、格外的或較高遠的,仿佛在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件事情。
道德是什么?即是生命的和諧;也就是人生的藝術。所謂生命的和諧,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諧,同時,亦是我的生命與社會其他的人的生命的和諧。所謂人生的和諧。所謂人生的藝術,就是會讓生命和諧,會做人,做得痛快漂亮。凡是一個人在他生命某一點上,值得旁人看見佩服、點頭、崇拜及感動的,就因他在這個地方,生命流露精彩,這與寫字畫畫唱戲作詩作文等做到好處差不多。
接下來澄清關于道德的誤解。
誤解一:以拘謹、守規矩為道德
孔子不是宗教是對的;但孔子的道理卻不盡在倫理綱常中。倫理綱常是社會一面。《論語》上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所有這一層一層的內容,我們雖不十分明白,但可以看出他是說的自己生活,并未說到社會。
還有第二點,孔子不一定要四平八穩,得乎其中。可取處,即在各自其生命真處發出來,沒有什么敷衍遷就。反之,孔子所最不高興的是鄉愿。鄉愿是什么?即是他沒有他自己生命的真力量,而在社會上四面八方卻都應付得很好,人家稱他是好人。狂狷雖偏,偏雖不好,然而真的就好。——這是孔孟學派的真精神真態度。世俗誤會拘謹,守規矩為道德,正同泰戈爾的誤會差不多。其實那樣正難免落歸鄉愿一途,正恐是德之賊呢!
誤解二:道德是枯燥無趣的
道德誠然不是放縱浪漫;像平常人所想象的快樂仿佛都在放縱浪漫中,那自然為這里(道德)所無。然如你了解道德是生命的和諧,而非拘謹守之謂,即生命和諧中趣味最深最永。“德者得也”,正謂有得于己正謂有以自得。自得之樂,無外面的什么條件,所以其味永,其味深。我曾說過人生靠趣味,無趣味則人活不下去。活且活不下去,況講到道德乎?這于道德完全隔膜。不樂就不是道德呀!
誤解三:道德是格外的事
如果我們精神不斷向上奮進,生命與宇宙通而為一,實在分不開內外,分不開人家與我。孟子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這時實分不出我與他(孺子)。“我”是無邊際的,哪有什么小我大我呢?雖然我們為人類社會著想,或為朋友為大眾賣力氣,然而均非格外的,等于我身上癢,我要搔一搔而已。
《一個人的生活》
我怎么樣去生活?倘然我沒有打好主意,我一步都走不了。我應當到大學來做教習不應當?很是疑問。我的眼應當睜開看天看地不應當。并不是不成問題。
第一要打好主意,第二是打好了主意就去行。我大聲告我那少年道:切莫走閉眼路!
我怎么樣去生活的問題沒有唯一不二的答案,我們只能告訴人去覓他的路,覓了路如何走而已。大約這要覓路,如何覓路,如何走路,是大家可以共得的,其路則不須共也。
我們的答案并沒答完畢;或起只答我目前如此如此,完整的人生觀還沒建立,或我以為完全解答了,他日意思變動了又生疑問。所以一邊覓路一邊走路,一邊走路一邊覓路,是大家的通例,也是沒錯的法子。如此說來,我們就要問怎樣覓我們的路?怎樣走我們的路?這無別的道,就是誠實,唯一就是誠實。
第一層,誠實作答。并不是他一定對,是因為我所有的唯有誠實。我沒能力可以超越我的誠實,所以我可以信賴的也不能在過于我這誠實的解答。
第二層,既答了就要行,覓著了路就要走,走路必須誠實。誠實的去走一條路,就是積極,就是奮斗。倘然不積極不奮斗,就不滿我對我自己的要求。因為我問而得答的時候,我就要求如所答的生活,這個要求不是要求別人給我如此個生活,是我要我如此去生活。如果我去,如果我積極去,就滿了這個要求;如果我不去,如果我不積極去,就不滿這要求。不滿這要求就沒應付當初的疑問。已經答應了他,又不應付他,比未答應他時還要苦惱。(大家要曉不一定手腳齊忙是積極是奮斗,凡是一個人對自己意思為斷然處置的都是積極,都是很激烈的奮斗)
這生活開始以后,只有誠實的答問,誠實是走路,一分不誠實立刻就是一分的疚憾。無論你跑到什么地方,他總追到你,你沒有法子解脫他,除非誠實。
從此以后,無有休止的時候,也沒有休止的地方了,只有誠實的往前:我往我看見的那個前,你往你看見的那個前,他往他看見的那個前,俗話叫做“各自奔前程”。除非這“一個人的生活”完了的時候,方才拱手一聲“告別了!”
《人都會自己去走對的路》
我相信凡是人都是會自己去走對的路的,所有的不對都在“我一定要怎么樣怎么樣”。這就是說,有些人想借某種權力去壓下別的意思,推行自己的意見;只信任自己,不信任大家。我以為我們有什么意思盡管可以陳述;但不應該強眾從我。因為大家本來都是自己能走對的路。
我全無悲觀,總覺得無論如何都對。我從來未曾反對過誰的說話。同我極不對的話,都任憑去說,說了有好處的,因為經過了這一步,便可以順次去走下一步。人都是要求善求真的,并且他都有求得到善和真的可能。這話看似平常,實甚重要。許多老先生們看著現在的局面覺很可悲,就是不信人類是這樣的,實在也就是不信自己了。佛學家多說,任人去走他的路,一定不對;應該教人走佛的路。還有許多宗教家也都如他們那樣說;又有些所謂道德家要講禁惡禁欲等等都是不對的。
生命的歧途
針對“立德是鳥事”
古人之立功立言立德,只許在其人一生之后由別人來說;不是一個人打算自己將要去立功或立言或立德。如自己考慮要去立功,功定不成;考慮要去立言,言亦必不能立;考慮要去立德,則更成為虛偽。凡有意要去立功、立言、立德,都是不行的。某生把立德看成這樣,那當然只是個裝模作樣而已;所以他加以藐視而生反感,謂之鳥事。于此我要告訴大家一句話,人生是靠趣味的。對于什么事情無親切意思,無深厚興趣,則這件事一定干不下去。
如我從事鄉村運動,若沒有親切的意思與深厚的興趣,而只想著要立德、立功,那簡直是笑話,而且一定干不下去。立功之人,在他自己不知是立功,到末了由人家看他是立功而已。如有人誤解立功立言立德之說,而自己先打算要去立功立言立德,這是被古人所騙;非古人騙他,而是他自己騙了自己。再如我現在不續娶,雖非以此為樂,亦是甘心情愿;倘若要立德而不續娶,那等于由立德而出賣了自己。這最不成功,亦最冤枉不過。
文學亦是如此。只有超過文學能產生文學;有意乎文學,其為文學反倒有限。因他沒有真的人生,對人生的酸甜苦辣無深刻體會,所以不會產生文學;即有文學,亦難產生極有價值的偉大作品。說這話的人仿佛有一點文人的味道,同時也可以看出其內部力量并不大,所寫的也恐怕只是一點頹廢的文字而抓不著什么人生的或社會的意義。
趣味怕有意追求,追求則趣味沒有了。醇酒婦人只是一種豪舉,在這豪舉上亦可讓人拍拍掌而已。但這要豪性人碰到機會才有此豪舉,非求可得。如有人說醇酒婦人多么好,痛快地樂一下吧!其結果可以告訴他:“你一定失望,一定會感覺得索然無味,一定會厭惡棄絕。”就因為原系豪人之豪舉,不能模仿,不能追求;一追求,什么都完了!所以說:說這話的人亦只說說而已,在他都不會成功。
至于對革命文學醇酒婦人的想望,此系從其不健全心理發生的。他大概是感情不舒快,而要求舒快,不覺流露出來。除此之外沒有旁的。這完全屬于一時感情作用,產生不出什么結果。所謂健全心理,是沉著有力的、統一的,不單有感情,而且有理智,有意志。由此健全心理發出來的念頭,才有力量,才是自由的、統一的。若只從片面感情求舒快,其本身方陷于問題中而無法超脫,這不是自由的,這是生命的歧途;值不得我們的同情的。
讀后感:今天是訓練營的第91天,今日小理論是:佛學中的“無我”。
12月12日,學習梁老先生文章的一些感受:
1、人生的意義在于用心思去創造。要是人類不用心思,便辜負了人生;不創造,便枉生了一世。
個人理解:我們平時總愛說,人生的意義在于奮斗。但什么是奮斗,怎么奮斗卻不清楚。梁老先生則給出了他的答案,人生的意義有兩個:第一,用心思,也就是動腦筋。簡單、機械、重復的勞動是不提倡的。第二,去創造,也就是有收獲。要學有所得,思有所得,要日日精進。兩者結合在一起,就是用心思去創造,用心思是方法,是手段;去創造是動力,是目的。這樣說明顯更具體,更有操作性。
2、集中精力,多用心思,去掉懶惰。能如此,才算握住生命真諦,才算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
個人理解:作者談了很多什么是合理的生活,最后才給出自己的結論,三個方面:第一,集中精力,也就是保持專注。第二,多用心思,還是強調多動腦筋。第三,去掉懶惰,如作者所說,懶惰不會給我們想象中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