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影片《鋼琴課》中的器樂鋼琴為切入點,分析鋼琴作為非文字性電影語言展示的敘事策略,以及邁克爾·尼曼的簡約主義配樂作為一種客體表達,如何呈現不同主體的情感世界。
一架來自文明社會的鋼琴,經歷了海洋的波濤洶涌后與粗糙原始的新西蘭森林擦出了有關情欲和自我超越的火花。精于細微實驗樂風的邁克爾·邁克爾·尼曼在為影片配樂時,減少了他濃厚的簡約主義(1)風格。除了風格化的簡約筆觸之外,為了掩蓋一種機械式的重復曲調,每一首樂曲都被加重了音樂中的旋律感[1]。以當地民謠及流行曲作為片中音樂的基礎,艾達在電影中彈奏著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琴音,叫人沉醉當中。作為影片極力渲染的意象,鋼琴與啞女艾達的命運緊密相連。遺落在新西蘭海岸的鋼琴,就如同被男權社會遺忘在文明邊緣的艾達。隨著鋼琴被搬到了貝因斯的家中,艾達的心也逐漸落在了貝因斯身上。琴鍵與斷指,沉琴與跳海,新生與新琴……圍繞著這架鋼琴的自我救贖就此展開。
一、失語者艾達:利用鋼琴獲得主體完整 ? ? ?
“你聽到的聲音不是我的說話聲,而是我腦海的聲音”。影片《鋼琴課》開場的鏡頭即是艾達從捂住雙眼的手指縫里去窺探和審視這個世界。用一個蘇格蘭小女孩的畫外音,艾達訴說道,“從我六歲起我就沒有開過口。沒有人知道為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本o接著畫外音繼續自言自語,將觀眾的目光帶向了她的摯愛珍寶——鋼琴,“奇怪的是我并不覺得自己是沉默的,因為我擁有我的鋼琴”。 于是就算父親毫無商量地將她遠嫁去新西蘭,沒有選擇權的艾達也能在鋼琴中獲得平靜。黑暗中艾達的后背定格在畫面中央:一身黑色的維多利亞時期長裙,一架黑色鋼琴,連同黑暗的房間一起被展在高反差布光中,這樣的場面調度給人一種強烈的壓迫感。但她的手指一碰觸到充滿靈性的鋼琴,那包圍著艾達的令人窒息的黑暗和壓抑就立刻被充滿自由意志的鋼琴曲一掃而空。 ? ??
?如果說艾達的沉默反映了對無所不在的男權壓迫的反抗,那么她的鋼琴就是一個閘口來釋放她所有的憤怒,并為她保留空間堅持真實獨立的自我。影片最開始的這種沉默壓抑與聲音爆發的對比,暗示了艾達沉默背后潛藏的力量:她是擁有主體性的個人,能自由地決定自己是否開口,如果開口將說些什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艾達的緘默不語是從符號層面反抗男權社會符號秩序的行為[2]。她拋棄了男權社會的所有語言,用通過彈奏鋼琴表達和主張自己的方式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完整不受侵犯。所以,當艾達與她的陪嫁物品被粗暴的白人水手扔在海灘上時,她拼命透過鋼琴擋板去觸摸琴鍵;當艾達的鋼琴被丈夫暴力剝奪時,我們看到她在刻滿琴鍵的餐桌上忘情演奏。我們也看到她為了鋼琴與貝因斯做見不得人的肉體交易,在鋼琴課上跟他討價還價。她是沉默的,但透過鋼琴,她又在言說一切??傊?,她做了所有的努力來保存這點可以區分她的沉默的珍貴的主體性。 ? ? ??
?也是鋼琴,讓貝因斯愛上了艾達,幫助艾達實現了自我超越。艾達心愛的鋼琴被丈夫無情地拋在岸邊,她找到鄰居貝因斯,表達自己想去岸邊看一看鋼琴的意愿。貝因斯在多次拒絕之后,被艾達的執著打動,帶著母女二人來到海岸邊??粗_深情忘我的演奏,貝因斯對艾達的感情由此而生。艾達的意愿第一次在男性那里得到尊重和滿足。在此之后,貝因斯用八十畝地向艾達的丈夫斯圖爾特換來了這架鋼琴。然而易主之后,貝因斯所提的唯一要求即是他只聽不彈。面對已經調音完畢的鋼琴時,艾達深感意外,這是她第二次擁有這種被尊重的感覺,而貝因斯只愿聽不愿彈的要求,使得艾達不再是獨自彈琴,而是得到欣賞與傾聽。這個一直以來表達艾達內心獨白的鋼琴,第一次得到了除了艾達之外他人的回應。啞女艾達的自主性再一次在貝因斯這里被找回。艾達就在這被貝因斯主導的、互相平等又摻雜情欲的交往之中對貝因斯心生情愫,直至被丈夫發現二人的奸情被砍斷手指,也絲毫不能動搖自己對于貝因斯這個給予她尊重和傾聽的男人的愛戀之心。 ? ??
?影片最后,當貝因斯與艾達選擇離開之時,貝因斯做出了與斯圖爾特這個男權社會標志性的產物完全不同的舉動,他堅持一定要帶上鋼琴一起乘船,并最終尊重艾達的選擇將鋼琴丟進大海。艾達的自我也隨著鋼琴的沉落海底而獲得重生:她的話語權不再需要鋼琴這個載體替她去表達,她本身的自我已經可以得到尊重。艾達的主體性,伴隨著《All Imperfect Things》緩緩響起,終于可以脫離鋼琴這個載體,獲得完整。
二、鋼琴對于兩位男性角色的情感表達
(一)斯圖爾特:占有和控制 ? ? ? ?
在艾達到達新西蘭的第二天,身著西裝的斯圖爾特帶著一支衣衫襤褸的迎親隊伍到海灘迎接自己心中的女神繆斯。等到艾達緩緩從帳篷中走出來的時候,注重外表的斯圖爾特對于艾達的外在是極其失望的,這種失望就遷怒到艾達眾多嫁妝中最累贅的鋼琴上。為了維護尊嚴和權力,斯圖爾特嚴詞拒絕了艾達“什么都可以不要,只希望帶走鋼琴”的懇求。鋼琴在這里象征著一種話語權,斯圖爾特命令傭人丟下它,實際上是在向自己的未婚妻艾達宣布自己的絕對控制權。 ? ? ?
這個男人不知道的是,從他對象征著艾達另一個自我的鋼琴不屑一顧甚至加以嘲諷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無法占有艾達的心。斯圖爾特不能理解伴隨著畫外音樂《The Promise》響起,艾達凝視山谷之下的鋼琴時眼里流出的絕望與悲涼;不能理解艾達在木桌上刻下琴鍵的奇怪舉動。影片的尾聲,當斯圖爾特發現艾達再次辜負了自己的信任,擊碎了自己作為一個男性的尊嚴時,他難忍胸中怒火地手提著斧頭沖下山坡?!禩he Sacrifice》如暴風驟雨般傾瀉,隨著斯圖爾特腳步的臨近愈加充滿緊張與不祥。艾達被砍掉手指的一段,鋼琴曲始終悠揚清澈的,如同雨中飄零著的風聲。配合這樣的空靈,卻是艾達徘徊在傾盆的大雨中,盡管她極度克制面部痛苦的表情,然而在這樣的克制下卻是無盡的慘烈和震撼,觸目驚心。
(二)貝因斯:無處安放的沉默與欲望 ? ? ?
與艾達的沉默相比較,電影中貝因斯的沉默更加隱晦也更加難以察覺。從貝因斯的刺青紋和他同毛利人的交談中,我們可以得出他毛利人的身份。但是當斯圖爾特處于一種歐洲中心主義的自滿情緒,并被一種對“落后的”當地人的統治邏輯所支配時,貝因斯的價值體系是不被重視和傾聽的[3]。因此,他無法拒絕艾達提出想要去新西蘭海岸彈奏鋼琴的請求。艾達傾心彈奏的《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彌漫在咸濕的海風,貝因斯就在那時對同樣不被男權社會重視和傾聽的艾達產生特殊的情愫。短暫的午后,沉默的艾達因為鋼琴得到救贖,沉默的貝因斯因為艾達得到救贖。貝因斯看似愚蠢地用自己的八十畝良田交換了艾達鋼琴的所屬權。導演簡·坎皮恩將貝因斯和艾達感情線索的發展推進在僅有的次鋼琴課中。
1.得知鋼琴和自己都被斯圖爾特擅自出賣之后,啞女艾達是愕然震怒的,卻被同樣怒不可遏的丈夫以“一家人總要做出犧牲”的理由終結爭吵。但是第一次上門之后,艾達發現貝因斯十分重視自己的鋼琴,為此花了高價請專業人士調音。艾達在明確貝因斯只聽不彈的意愿后,用這架鋼琴彈奏了簡單的音階。
2.《The Fling》的歡愉中,貝因斯身不由己地撫摸上艾達潔白纖細的脖頸。意識到自己的唐突,貝因斯和艾達達成了這樣的觸摸用一個黑色琴鍵交換的協議。
3.昏暗的木屋里,貝因斯久久凝視著醉心于《Big My Secret》之中的艾達的背影。在她走后,赤身裸體地撫摸著鋼琴,不知如何釋放這種情感。
4.仍然是在這曲《Big My Secret》中,艾達掀起了自己的裙子,裙擺下貝因斯用自己粗糙污垢的手指摩挲艾達絲襪破洞下光潔的肌膚。
5.被族人調侃之后,貝因斯提出了更過分的要求。在已經脫下外衣之后,艾達用一段明顯雜亂無章的旋律宣泄自己的不滿與恐懼,打消了貝因斯更進一步的念頭。
6.艾達在觀看舞臺劇《藍胡子》時假意與斯圖爾特親密來刺激貝因斯。在這一次的鋼琴課上,貝因斯用十個琴鍵交換兩身赤身裸體相擁的機會。 ? ? ?
貝因斯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與掙扎,他決定終止這場借著鋼琴課的名義來滿足自己情欲的肉體交易。但是此時在艾達的心中,貝因斯的突然缺席帶給她的是無盡的失落和空虛。順著《Lost And Found》的樂聲,艾達的眼光望向森林深處的木屋,和那個在她心間掀起情欲波瀾的男人。在脫離了鋼琴課師生的關系后,艾達奔赴心中的愛人,于鋼琴曲《The Scent Of Love》中,兩人的情感得到升華。 ? ?
《鋼琴課》是一個關于在沉默中發聲的故事。為了要讓一切沉淀下來,導演簡·坎皮恩把故事發生的環境設置在一個幽閉荒蕪的海島。遙遠空曠的新西蘭海岸上,沒有聲音,只有旋律,每一個人都在默默地飽受掙扎變做無奈之后的煎熬。對于女主角啞女艾達而言,這種煎熬向觀眾所展示的,不是世俗意義上女人與男性權力的對抗;而是一個內心獨立、能夠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自身生存環境和精神世界的沖突中尋求平衡,經歷多重掙扎之后,終于獲得內心的平靜,與現實達成和解的過程。
注釋
(1)簡約主義:簡約主義的稱號最初來自繪畫與雕刻藝術,又稱為“極簡抽象藝術”。音樂中,也有一種稱為簡約主義(Minimalism)。簡約音樂有不同的稱呼,它又被稱為復奏音樂(repetitivemusic)、原聲音樂(acousticalmusic)及冥想音樂(meditativemusic),每種名稱分別說出不同簡約主義音樂家在音樂上的不同取向??梢钥隙ǖ氖?,簡約主義音樂家都一致有意識地要對抗傳統以來教條主義下的十二音階體系作曲技法,他們更著意在音樂上的回旋反復設計,強調韻律與節奏。
參考文獻
[1] 羅展鳳.電影×音樂[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247-248.
[2] 賴丹.淺析《鋼琴別戀》中的女性視角[J].電影評介,2011(22):68-69.
[3] 李亞蘋.沉默的艾達與被消聲的毛利人——從簡·坎皮恩的《鋼琴別戀》談起[J].電影評介,2013(20):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