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電影的時候,我還屬于外貌協會,關心的是男演員帥不帥,女演員美不美。后來,開始關心演技,那些虛有其表的演員遭到我的鄙夷。再后來,在意情節和邏輯,關心故事說得合不合理、新不新奇。最近這些年,我開始關心電影配樂——那些配樂特別經典的片子,會反復看很多次,《走出非洲》就是其中之一。
《走出非洲》的配樂出自大師級的約翰·巴里(John Barry)。他的作品中既有扣人心弦的爵士,也有節奏舒緩的浪漫史詩。當他的音樂與影像結合,就產生了一種魔力:能令時光順流、倒流或停止。仿佛時間就在他的指尖,任由他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007》
約翰·巴里最為著名的作品是《007》系列電影的配樂。這其中的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1933年,約翰·巴里出生在英國約克郡,父親是劇院老板,母親是鋼琴家。生長的環境使然,他從小打下了扎實的音樂根基,而且很早就迷上了電影音樂。上世紀50年代,他組成了一個爵士樂隊(John Barry Seven),在流行樂界小有名氣。
1962年,伊恩·弗萊明的間諜小說《007》要搬上大銀幕,最初簽了蒙迪·諾曼為電影配樂,但約翰·巴里的朋友邀請他再為影片寫一個片頭曲。約翰·巴里花了一個周末寫成一首曲子,原以為它只會出現在片頭,結果他走進電影院才發現,整部影片處處都是這首曲子。
約翰·巴里打電話向制片人抗議,因為他不僅沒有被預先告知,而且沒有掛名。制片人卻告訴他,先別生氣,他們已經決定把所有《007》電影續集都交給他配樂了。
從1962年的首部《007》電影《諾博士》,到1987年的《黎明生機》,約翰·巴里為這個系列電影配樂25年。他創作的《007》主題曲“The James Bond Theme”,至今仍是這一經典系列的標志之一。
這首音樂的爵士風格和緊張節奏,不但增加了劇情的張力,而且精準地刻畫出詹姆斯·邦德瀟灑不羈、果斷堅毅的性格,使這個有瑕疵的英雄更添魅力。
每當這首曲子響起,觀眾就開始期待詹姆斯·邦德的現身。而當音樂臨近末尾的高潮,銀幕上必然出現極具風格的槍管鏡頭——螺旋形的膛線、詹姆斯·邦德的剪影和約翰·巴里的配樂成為影史上的經典搭配,留在無數影迷的記憶里。
《時光倒流七十年》
《007》電影的配樂使約翰·巴里在影壇上有了一席之地。他陸續嘗試了多種配樂風格,并因《生來自由》(又名《獅子和我》)一片獲得1967年的奧斯卡最佳配樂獎和最佳原創歌曲獎,又因《冬獅》一片獲得1969年的奧斯卡最佳配樂獎。
1980年,約翰·巴里為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又名《似曾相識》)配樂,他的風格開始轉向浪漫、唯美的管弦樂。他為這部電影創作的主題曲“Somewhere In Time”溫柔細膩,婉轉多情,是他各類電影配樂中最優美的一支曲子,其生命力甚至比電影本身更為長久。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閉環的穿越故事。一位老婦人來到大學生的畢業聚會上,送給年輕人理查德一塊金表。理查德感到很奇怪,但也不以為意。幾年后,他成為劇作家,為了尋找靈感而去一家酒店度假。在酒店的陳列室里,他認出了一張女演員的照片,就是那位老婦人。她已經在送他金表的那個晚上故去了。
理查德按照書里說的方法,穿越到七十年前,和女演員相識、相戀。然而,正在他們如膠似漆的時候,他口袋里的一枚70年代的硬幣驚碎了他的美夢。他被打回80年代,試盡了各種方法,也無法再回到過去。而女演員則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終于明白理查德是來自未來。于是,她來到他的畢業聚會上,送給他一塊金表,讓他回到過去,與年輕時的自己相遇。
這個稍顯老套的愛情故事,因為約翰·巴里的配樂而變得纏綿悱惻,百轉千回。開頭的唯美管弦如泣如訴,仿佛是女主角在訴說數十年的等待和思念。其中一小段鋼琴獨奏,就像是女主角穿著1910年代的白紗裙,走在酒店的林蔭道上,每一步都輕輕踏著一個音符。而緊跟著的弦樂高潮,則好像男主角被困在現代,伏在陳列室的鏡框上痛哭,令人心碎。
簡·西摩飾演的女主人公,只能用“驚為天人”來形容。而約翰·巴里“音畫同步”的配樂,則恰到好處地襯托著她的美,仿佛指尖輕輕劃過心房,又如雙眸里眼波流轉,萬般柔情在其中。
《走出非洲》和《與狼共舞》
1985年,約翰·巴里為電影《走出非洲》配樂,打造了一張極具藝術性的原聲大碟。這部電影的配樂,使他獲得了1986年的奧斯卡最佳配樂獎,也奠定了他作為頂級配樂大師的地位。
如果說《走出非洲》是“一個女人的史詩”,那么,約翰·巴里創作的主題曲“I Had A Farm In Africa”就是一首音樂史詩。
這支曲子氣勢恢宏,充滿了畫面感。音樂響起,天邊的晨曦,薄薄的暮靄,起伏的山巒,遷徙的象群,跳躍的瞪羚,隱蔽的獵豹和獅子……都在眼前一一閃現。
樂曲和女主人公凱倫的講述完美融合,如時光之河滔滔流逝。溯流而上,凱倫的思緒拉回到她最留戀的那片天地:充滿生機的草原在機翼下延伸,驚飛的鳥群撲簌簌騰空而起。
這首如詩如畫的音樂無疑是約翰·巴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影史上最耳熟能詳的主題曲之一。與它相似,約翰·巴里于1990年為電影《與狼共舞》創作的主題曲“The John Dunbar Theme”,也承繼了這種恢弘史詩的風格,把電影觀眾帶到廣闊的美國西部,與鄧巴中尉和印第安土著一起,馳騁在茫茫草原上。
鄧巴和蘇族人從抵觸到了解,到互相認可、信任,再到共同生活、并肩戰斗,其中的深厚情誼就如鹽溶于水一樣溶解在這首曲子里,又如煙飄散在風里一樣輕拂過這片草原。對自然的熱愛,對自由的追求,英雄主義的情懷,浪漫主義的愛情,都和這首曲子一起,抵達觀眾的內心最深處。
這首樂曲成為了影史上的又一經典配樂,為約翰·巴里贏得了他創作生涯中的第五座小金人。
2011年,約翰·巴里因心臟病突發在美國紐約州納蘇縣牡蠣灣去世。但直到現在,他的音樂還常常在我的耳機里單曲循環著……
如果說是誰“溫柔了歲月,驚艷了時光”,如果說是誰把我們一遍一遍拉回那些逝去的日子,那我會回答:是約翰·巴里。
他的音樂就有這種魔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