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耳順之年的同齡人
耳順至,年老了,開始走上回家路。
孔子說了,六十而耳順,在《論語.為政》寫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可見,耳順乃人生分界線:前為少壯,從出生落地算起;后為老年,從六十那天開始。
六十又四,我有一點悟,愿與同齡人分享。
一、已成定數。
如果,人的一生用“好來好活好去”來形容的話,那么,耳順之前,就是好來好活的六十年:好來父母給;好活由自己。六十年所為之人生高度,即“名”;之寬度,即“利”,到了耳順,都已成定數——誰貴誰賤;誰多誰少;誰高誰低,誰福誰禍,一清二白;你見或不見;知或不知;服或不服,都在了那兒了!
好來好活已不易,好去更不易。
好在還有好去在,明白了糊涂一點都不晚:慢慢割斷名利,不被再歟;虛空其心,安得其所:該放則放;該還則還;該費則費;該無則無,聽天命,順自然才是上上。
真可謂,少壯盡人事;年老聽天命,人生恰如一個拋物線,誰犟都犟不過!
二、老伴為上
婚姻是上帝最精妙的設計。
到了耳順的夫妻,才算老夫老妻。
做夫妻易,做老夫老妻難。
到了耳順的人應該更懂得:老婆娶了來不是用來講道理的,而是用來寵的;嫁給老公不是擺著看的,而是用來靠的。
所謂老來伴,就是在剩下的時間里,無論遇到什么,都要一門心思相互攙扶,彼此疼著、讓著、護著、陪著對方,慢慢走,慢慢走……
時間不再長;來世不再見!
三、興趣是王
耳順,如棋牌之殘局,手上的牌已所剩無幾。不過,仍有一張想出卻一直未出的牌——興趣。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興趣最受委屈。如在少壯時欠了興趣這份情,那就在耳順你年里補。
在人生旅途中,沒有哪一段更比耳順這段來得更讓人自由,因為,可以在大把大把的時間里做自己認為對的、喜歡的、愿意的事情。
興趣自由。才是最大的自由。
人老了什么都該放下的話,唯獨心靈的喜歡要拾起。那曾經的喜歡,不卸的興趣,一一旦拾起,猶如時光倒轉一般,轉了自己美好的童年!
實話說,退休后的我,心無旁怒一一拾起了兒時心里的興趣:鋼琴、油畫、和攝影,后來又加上了原來不懂不會的出國自由行。
自己的興趣自己喜歡;獨樂樂自有獨樂樂的趣!
耳順就是過自己喜歡的日子;興趣就是自己最好的玩伴。
四、學會孤獨。
盡管人在娘胎就開始了孤獨,但沒有人喜歡孤獨。
所以,人在少壯時習慣于扎堆取樂。
可是,人到耳順,孤獨頑強了起來。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愿意不愿意,它都將走近你,靠近你,終將與你為伴。
所以,學會孤獨是耳順年里的必修課:
1、發現心靈。心靈是人們精神世界里面的最深藏的東西,它既不是腦袋,也不是心臟,是一個屬于自己的心靈花園。那里面是一些不想和他人說的,只想自己知道的事,或只想和自己嘮叨的地方。一些人可能不知道它;一些人發現了它,喜歡了它;經?;蚺紶?,自己一個人進去,在里面掃掃地,澆澆水,除除草,自己和說說話,聊聊天……
2、喜歡簡單:人是被群居寵壞而變得復雜了起來。復雜的人最難過孤獨。所以,從復雜中解放,讓自己變得簡單;簡單的人不會孤獨。
3、習慣獨處:每個到了耳順之年,無一例外慢慢與熱鬧告別,與扎堆說再見,這是一個規律。與此相應,就得嘗試獨行、獨坐,獨飲、獨吟,獨臥,如一個殘疾人一樣,慢慢習慣了周圍的一切。
學會孤獨,享受孤獨的愉悅,乃是耳順之人的必修課。
五、準備死亡。
這是一個忌諱的話題。
死亡,人人懼怕;人人不愿意談,更別說準備死亡了。
柏拉圖說過,“哲學家畢生都在為死做準備。”
我不是哲學家,只有哲學思維而已。
一年年紀,一年人;一個年紀,一個想法。
耳順了的我,開始準備死亡應該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1、讀了一本書。
這是一本關于人在死亡前后如何關照自己和被關照的書,名叫《西藏生死書》。書是北京一位資深出版人送我的。她說她目睹了母親去世過程后而關注人的死亡問題。原先我對這個問題也是避諱輕視的,總以為這是一件自然而然船到橋頭自然直不談為好的事。
后來才知道,其實不然。
2、關注了一個網站。
這個網站,是一群中國高層紅二代們發起。他們目送了自己的親生父母,以及父母生前許許多多老戰友們,為了延續生命而動用了國家所特有的醫療體系和最先進的醫療科技進行了過度治療,結果,許多人活生生地失去最后的尊嚴。所以,他們起心動念開了一網站,名叫:選擇與尊嚴。倡導這樣的理念:我的死亡我做主;選擇有尊嚴死亡;讓晚霞多彩,讓死亡多情。
這個網站給了我對準備死亡的一個新認識。所以,在我六十歲那天,按照網站提供的格式,認認真真寫了一份《我的五個愿望》,E-mail給了我的兒、媳,讓他們知道我的基本想法。
3、明白了逍遙。
勤勞已盡,理想也去,而至逍遙而至。
逍遙是莊子的哲學思想,用到耳順人身上恰好。
所謂逍遙,無非就是放開那顆原本稚柔的心,不被物欲所馭,忘去過去那些扭粑事;想干啥就干啥,由著性子來;想去哪就去哪,用自己腳步去丈量;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別再舍不得口袋里的;別再在乎別人的眼色,自覺不影響他人,自由自在過自己喜歡的日子。
真是,少壯勤勞;老來逍遙!
4、人生最后一個愿。
一位西方哲人寫道:"人總有一天,要離開這個世界,去到另一個地方——天堂。那兒非常遙遠,非常陌生,去了也就再也回不來了。
沒去的人,都怕去那兒,包括我。但是,一旦明白了,自己最愛最親最友好的故人已在了那兒,去了那兒就能和他們再一次相聚,原來心里的那種恐懼感,頓然會弱下來許多,也許還會有一絲絲期待感。
這是上帝對每一個人,預留了一個最好的結果。"
讀了這段話,我對死亡的認識發生了變化,變得不那么懼怕了。因為,自然萌生出一份潛意識:人間結束了,就去天堂,和那兒的家人、友人再相聚,又何不是一件不得已而不得為之好!
一想如此,一絲慰藉感變得清晰了:那天來了,自己真的要去了,能在那兒和已故的爸爸媽媽相伴;能和生前的好友相聚,也是人生一種最好的歸宿。
寫到這里,胸寬如海心如水,輕輕松松笑在回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