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好閨蜜”紫娟
紫娟貌似在人才濟濟的大觀園中并不出彩,可她卻是個一等一的人才,她就像隱士高人,從不顯山露水,不過,關鍵時刻,她總能適時出現,為她家無依無靠的黛玉排憂解難。
她是林黛玉情同姐妹的好閨蜜。
要說主仆關系好的,沒人能比得上黛玉和紫娟,她們之間沒有身份地位之別,沒有矛盾和猜忌,也沒有沖突和爭吵。大伙都知道黛玉非常小性,心直口快,說話尖酸刻薄,是個最不好伺候的主。但是跟紫娟,她卻一直以姐妹相稱,她們更多的是姐妹親情,而不是主仆之情,可見紫娟在黛玉心中的地位之高,恐怕除了寶玉,就是她了。
她是黛玉的知心好友,最了解黛玉的心。黛玉跟寶玉鬧別扭,一肚子的委屈無處訴,只有傷心地流眼淚。紫娟就在一邊好言相勸,此時她更像個大姐姐,一邊勸黛玉保重身體,別哭壞了身子,身體最重要;一邊又替寶玉說好話,把寶玉平日里對黛玉的關心愛護娓娓道來,于情于理都讓黛玉排解了悲傷。
她知道黛玉的心病,明明跟寶玉相愛,卻不能說出口,無依無靠的也沒人做主。為了看寶玉是否真心,紫娟決定試探寶玉,她假說黛玉就要回蘇州了,想看看寶玉的反應如何,沒想到引來一場大風波,急得寶玉差點把命丟了。他對黛玉的愛毋庸置疑,從此紫娟便放下了一顆懸著的心,黛玉寶玉的愛情也更上一層樓,情更深意更濃。
看到薛姨媽這么疼愛黛玉,把她當親閨女,還開玩笑把她許給寶玉,于是紫娟不失時機將了薛姨媽一軍,求她為黛玉做主,去跟老太太把事說明??上У氖牵晟俨桓碌淖暇赀@步好棋找錯了對手,圓滑事故的薛姨媽心里打的小算盤,她怎么會明白?
美好的愛情最后以悲劇收場,黛玉淚盡而亡,心灰意冷的紫娟,追隨著她的知己黛玉回了蘇州,就這樣一生陪伴著長眠的黛玉。像紫娟這樣不離不棄、忠貞不二的員工,恐怕是上司們最理想的人選了。
5、“小綿羊”香菱
香菱真是個苦命兒,明明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甄家大小姐,卻不料命運不濟,被拐子拐走,最后賣與了“呆霸王”薛蟠,一生風雨飄搖,過得很是凄慘。
她是任人擺布的“小綿羊”。
香菱從小被拐子偷走,在非打即罵、極度缺少安全感的環境中長大,這就注定了她是一個逆來順受,對任何苦難都聽之任之的悲劇角色。薛蟠貪圖她的美色,打死唯她不娶的公子馮冤,強行霸占了香菱,可是又不懂得疼惜她。這個粗俗的薛大傻子,只知道吃喝嫖賭,到處惹是生非,哪有心思憐香惜玉?可憐香菱白長了一張漂亮臉蛋,遇到薛蟠就等于一朵鮮花插在了牛糞上。
她是單純的傻白甜。
盡管從小命運多磨,香菱還是不改她單純可愛的本色。跟隨寶釵在大觀園居住的那些日子,是香菱最幸福的美好時光。她骨子里天生就有超凡脫俗的書香氣質,盡管識字不多,她仍然廢寢忘食跟黛玉學詩,甚至學到忘我的境界,連寶釵都驚嘆她對詩的癡迷程度不一般。
她與世無爭,只喜歡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沉迷于自己的小理想?;蛟S她做不出什么大事業,也不會得到上級的賞識,但是她不在乎,她只在乎為了自己的心而活。
可悲的是,她既無害人之心,也缺乏防人之心,幾次三番被夏金桂陷害,受盡了凌辱折磨,自己卻從不掙扎不反抗,一朵嬌嫩脫俗的花就這樣被摧殘蹂躪,任由夏金桂折磨致死。
職場中這樣的傻白甜處處被別人中傷陷害,眼睜睜吃虧還不屑于去辯解,他們守著自己的高潔品質,過著清新脫俗卻讓別人不恥的日子,艱難卻不改初衷,是一股不可多得的清流。
6、“機靈鬼”小紅
《紅樓夢》中最厲害的角兒閃亮登場!她就是–小紅??赡苡腥硕疾恢佬〖t是誰,聽我慢慢道來。
她是善于抓住機會的“機靈鬼”。只需信手拈來,巧施小手段,簡單兩步走,就實現了愛情事業雙豐收。
小紅本來是寶玉屋里的小丫頭,專干提水掃地的粗活,地位相當的低,連寶玉的屋都沒資格進。有一次寶玉要喝水,屋里正好沒人,小紅果斷抓住機會,跑去給寶玉倒水,趁機搭訕推銷自己,成功讓寶玉記住了這個機靈鬼。
怎奈寶玉屋里藏龍臥虎,她的小技倆被麝月晴雯識破,挨了頓臭罵。要是就這么輕易放棄,她就不是那個善于把握命運的小紅了。碰巧遇到王熙鳳,趁機替她取了個東西,傳了幾句話,這次小紅可堅決不能讓機會溜走了。她爽利地完成了任務,巧嘴吧嗒吧嗒一通說,就說到了王熙鳳心里,就這樣輕松實現了從最底層員工到最高權利者助手的三級跳。
偶然碰到來園子里的風流公子哥賈蕓,憑她的一雙慧眼,僅一面之緣,她就斷定賈蕓能力品行不錯,而且對她還有些意思。于是這個大膽聰慧的姑娘果斷出手,丟手帕留情,一來二去,就這樣靠自己搞定了自己的終身大事,真是個不信天不信地,只信自己的、把握命運于股掌之中的強硬派。
她是個重情重義的人,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賈家被抄,王熙鳳悲慘入獄,生命垂危。這時候原來奉承巴結鳳姐的烏合之眾怕受連累一哄而散,對賈家避之不及,只有小紅不離不棄,全心全意照顧曾經把她一手提拔起來的主子,她說:別人都說我喜歡攀高枝,那么現在,這個高枝我就來攀好了!
這樣一個能夠把握時機,大膽追求理想,永于抓住命運,懂得知恩圖報的機靈鬼小紅,誰不佩服誰不愛?
(喜歡的話,請關注我,看我的前兩篇,《紅樓夢》丫鬟們的為人處世經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