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 ? ? ? ? ? ? ? ? 黃國松
? ? ? ? 校本培訓是新課改背景下師資培訓的一種新形式,它立足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在對教師的現狀與潛力進行系統評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資源,把教師培訓和教育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滿足學校發展需要,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作為一種學校行為,這是一種靈活而持久、經濟有效的在職繼續教育形式,它更加關注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發展,更能激發教師參與熱情,使教師培訓更具活力和效益。
? ? ? ? 新課程改革以來,實踐一再證明,要改變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培訓必須以技能改變訓練為基礎,進行全面系統的新技能訓練。而這種訓練的最佳方式就是校本培訓。校本培訓的最大特點在于研訓一體,有效地將培訓與教研結合在一起,在教學研究中達到培訓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
? ? 一、立足課堂,積極開展教學展示活動
? ? ?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活動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環節,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校的教學質量。我們要求教師要從“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軌,倡導教師的課堂教學是“效益型”的而不是“時間型”的,通過培訓徹底改變那種“高耗時、低效益、重負擔、低質量”的現象。
? ? ? 學校規定,學科領導首先執講示范課,然后學科組長執講立標課,并認真評課,教師聽課觀摩,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了骨干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達到了“聽一課,促多人,帶一方”的目的。另外,教師的課堂授課面向全校所有教師公開,即每位教師都可以隨時推門去聽其他教師的課,以加強教師間的學習與交流。同時,青年教師也得到了邊學邊教、隨時都能提高自身授課水平的機會。
? ? ? (一)重點開展過關課”活動
? ? ? ? 學校對新上崗教師制定了三年培養目標,即“一年熟悉教學業務,二年教學出成績,三年教學成骨干”。為使新分配的教師盡快適應課堂教學,學校重點開展了“過關課”活動。活動過程中,新教師認真準備,全教研組人員分頭聽課,然后學校組織評委對新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進行量化評估。課堂教學過關的,度過“試用期”,課堂教學不過關的,限期進行整改,進行二次過關,直至課堂教學過關為止。
? ? (二)積極開展“匯報課”活動
? ? ? 為充分發掘老教師的教學經驗,促進青年教師的迅速成長,學校開展了“一幫一、結對子”活動,為每位青年教師指定一位老教師為“導師”,規定老教師要定期聽青年教師的課,審查青年教師的備課。一個學期后,青年教師舉辦“匯報課”,學校組織評委評出不同的獎次。青年教師受獎的,幫扶教師同樣受到學校的表彰和獎勵。
? ? ? (三)適時開展“優質課”評比
? ? ? 為迎接市優質課的評比,學校每年舉辦優質課評比活動,從全校各個學科組中層層推舉出課堂教學突出的教師參加,并將優質課教案裝訂成冊,供其他教師參閱。
? ? ? 二、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一體化的校本研訓模式——主題教研校本培訓模式
? ? ? (一)提出問題,確定主題
? ? ? 開學初,在學校教研室的統一安排與部署下,在分管學科領導的指導與參與下,學科教研組長搜集一線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煉出校本研訓的幾個基本“主題”。“問題”來源于教學一線,來源于教師實際,學科教研組由此提煉出“主題”,提高了研究的針對性,利于教師接受并主動投入。在分管領導指導下,學科教研組長在認真“提煉主題”的基礎上,精心構思,并按照“學習-備課-課例與研討-總結”的步驟,依次設計出具體的行動方案,流程清楚,要求明確,便于操作,也便于督促檢查,為校本教研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 ? ? (二)深入學習,交流研討
? ? ? 在分管領導指導下,教研組長具體負責,在學科校本研訓規定時間,組織學科教師深入學習,提出中心問題;再由提前學習的學科教研組長或教學骨干進行引領式解讀,并進行交流研討等,在行動研究過程中主動有效建構新理論,學習新方法。 “主題化學習”有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是校本研訓的基礎,保證了校本研訓的方向和深度。
? ? ? (三)明確任務,達成共識
? ? ? 確立了研訓主題,每一個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能力,承擔一個或幾個小問題,查找有關資料,教研時進行交流。接下來進行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學科教師集體將理論主動運用于實踐的基礎平臺,是理性智慧向實踐智慧主動轉換的基礎橋梁。
? ? ? (四)深化研討,總結反思
? ? ? 主題研訓的過程,是教師不斷反思、不斷改進、逐步提高的過程,一個研訓主題結束后,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哪些方面達到了預想,取得了哪些成果,還存在哪些問題,要分析得失的原因,在此基礎上設計下一階段的研訓主題。
? ? ? 幾年來,通過校本培訓,教師的業務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盡管校本培訓有著許多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資金短缺、教師水平參差不齊、教科研工作缺乏有力有序的指導等,但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了校本培訓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它將以無可比擬的優勢為學校打造一批批素質高、能力強的優秀教師,始終與新課改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