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躺地打滾、尖叫、扔東西亂發脾氣……
就這事足以讓爸爸媽媽們使出十八般武藝來與孩子過招!
比如:
1.像唐僧一樣苦口婆心講道理……(孩子的耳朵像有自動關閉功能一樣聽不進去)
2.各種冷處理(孩子繼續發脾氣,扔東西大哭大叫)
3.轉移注意力(孩子瞬間大笑,5分鐘以后繼續發脾氣……)
4.跟孩子對著發脾氣(父母兇狠的情況下孩子立馬收聲,從此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父母溫柔的情況下孩子搬出的道理一大堆,說得你啞口無言……)
結果不只是收效甚微,還可能兩敗俱傷。
怎樣能讓孩子快速停止發脾氣又發展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讓我們在LULU老師的帶領下學習P.E.T.親子溝通課程中積極傾聽的秘訣。
一、看見孩子的情緒
孩子之所以發生情緒無非因為兩個原因:
1.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
如,天氣比較熱,孩子想吃冰淇淋,可能家長會覺得吃冷飲不好,拒絕孩子的要求,這樣孩子就生氣了。
當我們自己想要的卻沒有被滿足時都會不高興,更何況是孩子呢。
2.被要求改變
如,孩子正玩的開心,可是到了飯點,被家長要求停止游戲吃飯。試想一下,如果是你自己,你會不會不高興不樂意有情緒呢。
大人要求孩子此刻做他不想做不喜歡做的事,孩子能不鬧情緒嗎?
二、接納孩子的情緒
所有人都會有情緒,像媽媽們要是來例假了多少心情會被影響悶悶不樂;或者當我們沒睡好時心情也是容易煩躁等等。
所以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我們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只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自控力有限,有時候的情緒對他們來說正常不過,但是我們大人看來就是無理取鬧。
?真誠接納什么?
1.孩子也是人。
孩子也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他們和我們一樣有自己的需要和需求。
2.孩子有不高興的權利和自由。
3.孩子可以哭。
不能責罵孩子不可以哭,哭是一種情緒表達。如果當孩子傷心難過時反而不哭,那才需要擔心。
我們家長在孩子發脾氣時應該心態平和對待孩子的情緒,如果家長也跟著暴躁那孩子情緒會越發不能控制。
三、學會傾聽陪伴。
1.基本傾聽,就是簡單傾聽。
需要我們真誠、專注簡單回應孩子的情緒,同步感受孩子的情緒。
如,孩子在玩積木倒了,他很煩躁不開心。這時候我們首先暫停一下手中的事情,真誠的專注的簡單回應一句“哦~積木倒了呀”。同步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你理解他的情緒。如果不聞不問,孩子容易把情緒鬧大。
2.積極傾聽,事實+感受。
這是基本傾聽的升級。家長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聽、用心去感受,再理解反饋給孩子。
如,上個例子,孩子玩積木倒了鬧情緒。先事實簡單傾聽“哦~積木倒了呀”,然后感同身受“積木倒了真的很生氣”。
就這么簡單,積極傾聽可以快速讓孩子的情緒得到改善。但是這種逆向思維大家還是不懂運用。更多家長會說“怎么又發脾氣了”“積木倒了再堆就可以了,有什么好生氣的”等,這種質疑和責備只會加劇孩子的不良情緒爆發。
3.沉默陪伴,選擇不說話,但是用心連接。
這里的沉默,不是孩子發脾氣了,你把他扔一邊由著他鬧不管不問。
對年齡大點的孩子,鬧情緒時不想聽我們說話,那這時候,我們就應該沉默陪伴。因為這個時候你再跟說話或者講道理,只會讓他情緒更激動和煩躁。
如,六歲的孩子想買酸奶喝,但是家里有很多牛奶了,于是家長就說“我們家里有很多牛奶了,酸奶不買了,我們回家喝牛奶”。這時孩子的要求沒有被滿足,于是不高興了說“我不喜歡喝牛奶,為什么我要喝牛奶,我就想喝酸奶”。其實孩子平常喜歡喝牛奶,只是鬧情緒了才這么說。孩子此刻的情緒是傷心加氣憤的,家長就“嗯…”應一聲。孩子又說“為什么你想買的就能買,我想要的卻不能買,為什么這樣子,不公平”,這時候孩子的情緒還是高漲,可以看出孩子的不安糾結心理,此時也不適合講道理,家長還是沉默陪伴回“哦…”,然后孩子又說了幾分鐘,感覺到他的情緒排泄完了,家長就說“你需要我抱抱你嗎”,孩子說“好的”。這一抱孩子心里就舒服了,這時候開始講,“你很想要買酸奶嗎”(這是事實),“是因為媽媽沒有買酸奶你才哭的嗎”(感受他的情緒)。孩子缺說“不是的,我不想哭的,我本來可以忍住不哭的,但是每次我想買東西都買不了,我就忍不住哭了”。原來孩子也想忍住不哭,但是受以前情緒影響所以忍不住。
由此可見,孩子并不是真的無理取鬧,只是我們成人把孩子行為歸納理解為無理取鬧,所以當孩子有情緒時不要急著生日,學會沉默陪伴,學會用心積極傾聽,而不是豎著耳朵光聽就可以了。
運用傾聽找到孩子所面對的事實和感受,用沉默陪伴的方式,慢慢讓孩子情緒平和。
《輕松父母養成術》第一課:如何應對愛發脾氣的孩子。您,學會了嗎?
孩子說:我就是不想穿鞋!
傾聽到的事實是:孩子不愿穿鞋。
傾聽到的感受是:煩躁。
反饋給孩子的話是:看來穿鞋真的讓你很煩躁。
這個練習重點在事實和感受的提煉上。
《輕松父母養成術》第二課:如何講孩子才肯聽。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