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_:
剛剛在 topic 里有人提到 same,作為半個深度用戶聊幾句吧,額,女票也是 same 認識的 0.0
一句話說我最驚艷的地方就是:通過話題串聯人的機制,建立了遠比人與人直接對話更深入的聯系。
頻道粗粒度劃分話題,再通過話題將人串聯在一起,這樣很直接的解決一個問題是,陌生人剛剛建立聯系的時候不會無物可聊,因為你如果對這個話題沒有同感或興趣,可能都不太會打開這個人的聊天窗口(same 在公共區域對頭像是比較弱化的,安卓端甚至不支持放大頭像)。而且,我和一些資深 samer 總結的一個規律是【samer 一旦加了微信就基本不會再聊了】,這和其他社交產品“加個微信吧”是截然不同的,很迷…
reinca:
@ego_ 一個疑問 在我看來 貼吧和興趣部落也是通過話題引導互動建立關系 same 是在什么地方讓你覺得它在話題串聯人上更驚艷?
imyan:
@reinca 評論即私信。我越來越認為一款好的社交產品是應該降低社交(搭訕)門檻的,也就是解決不知道怎么聊的問題,same 是通過話題評論即私信的方式,黑黑是通過通話時官方引導話題切換的方式(并沒有很成功)。
ego_:
回 @reinca ,從產品設計上來說,如 @imyan 所言。
我就講點主觀感受了,純玄學不專業~
個人可以從很多運營機制、文案、ui 的很多細節感受到 same 團隊的強大同理心。在貼吧、豆瓣,咱們先在公屏下聊興趣、聊話題,一來二去對這個id 熟了,贊同你觀點了,抑或是你頭像是個美女,就開始私信、豆郵,聊著聊著,不常開貼吧 app 了,表情包不夠用了,想更了解你一點窺伺下朋友圈了——“加個微信吧”。
但是在 same,你分享的歌,分享的電影,分享的圖片、文字,本身不就是“朋友圈”了嗎?你的每一個新動態,只要是我感興趣的,都足以成為我繼續搭訕的理由,而那些內容,于你我而言,已經是一個版聊帖,且遠比 im 中的“在么吃了么在干嘛”要有血有肉得多。
從很小的文案細節來說,贊叫“同感”,有一陣的 slogan 是“和而不同”,都是能夠觸動我神經的用心之處。從個人來說,微博只是獲取資訊,朋友圈需要端著,而人都有兩面性,我不端著的那一面,在人情冷漠的深圳如何排解呢?管他是矯情、神經還是怎樣的廢話,都在 same 有現成的頻道等著了,反正發了也不指望有誰看,只是自己找個“樹洞”吐吐,倘若剛好有人“同感”了,或者針對某個話題聊上了,孤獨癥患者不就被治愈了嗎?
所以,same 在我看來是更純粹的陌生人社交,而非荷爾蒙沖動或者令我厭惡的群體社交,而興趣與話題,是非常好調和劑。
reinca:
我覺得是蠻有意思的一個點誒
之前的確沒有特別關注過 same 的評論即私信,甚至在我們團隊氛圍內,一直認為 same 的出彩的點在于各種頻道玩法,但玩法生命周期很短,所以并不是很看好
去年我們在做一個短視頻模塊的時候,也是以評論即對話私信的方式,但上線后數據很差。我個人體驗下來,這么做覺得帶給我的壓力更大,因為評論更近似異步形態,我不會對對方是否立即回復有很高期待,但對話私信的方式會。同時這種評論有時候甚至是不要求要對方一定回復的,但對話留言就有更強的互動感,每次想評論視頻時想到會變成一條消息過去就放棄了。
另外在類似興趣社區的話題里,也會更期望是公眾可見的評論,因為可以讓更多人看到你,隱私性需求也通常會有私信去滿足。
ego_:
@reinca 個人覺得你說的這個差異在于,same 是個披著社區外衣的社交軟件,最終落地還是人-人,但是貼吧、論壇的本質還是社區。
cicada:
same的確是很優秀的陌生人社交產品,它的缺陷是,依賴于持續主動表達。主動表達這件事是需要“心理動能”的,支撐 same 核心用戶的是主動表達的動能,而不是常見的互動激勵,利益激勵。從結果來看,長期保持這個動能的用戶是很小一批人,所以 same 的數據其實相當難看。
我也有一款陌生人社交產品的構思,從“情緒”切入,因為我是個特別情緒化的人。原型去年在老家的餐桌上畫完了,今年有余力就會做出來。和生辰一樣,它是我內心世界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