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雅的故事/文(原創) 圖片發自簡書App 早教非常重要毋庸置疑。但用不用上外面的早教培訓班?上哪些班是家長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時下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越來越被社會和家長所重視,因此早教的培訓班也越來越多。誠然,對孩子實施早教是必要的,但非要去早教培訓班嗎?早期教育是指對0至6歲的孩子進行的教育。一般將其分為兩段,3至6歲進入幼兒園,稱為學前教育。0至3歲應該是以家庭為主對孩子實施的教育培養,是特指的早教。筆者曾經去以早教為名義的親子班探訪過。在一間大教室里,孩子家長抱著孩子,席地而坐。30分鐘的課程基本流程是:家長在老師的指揮下,代替孩子做自我介紹,因為孩子們太小還不會說話。然后拿出玩具讓孩子選擇,玩一會兒由家長帶著孩子把玩具放回原處。之后隨著音樂律動,家長搖動孩子的雙臂做動作。最后是起立,家長抱著孩子轉圈走或者跳。整個活動下來,所有家長都累得呼哧呼哧喘。孩子們普遍的一臉茫然,有的甚至要哭出來。這樣的培訓,家長受累,孩子受罪,根本達不到親子活動和早期培養教育的目的。說早教重要我們不否認。俗話所說的3歲看大,7歲看老,是有科學依據的。人在3歲左右大腦重量約1100克,是成人的三分之二。神經元數量出生時50億,是成人的十分之一,到3歲時迅速達到1000萬億個,是成人的2倍。因此0至3歲是大腦的布網時期,這個時期及時對孩子進行各個方面信息的輸入,有助于樹突鏈接的鞏固。孩子7歲時大腦的重量約1280克,非常接近成人的1400克。明白這些數據,我們就能夠理解下面的故事:一位婦人帶著兩歲半的孩子到達爾文的家中。婦人問:“尊敬的先生,我現在給孩子開始進行教育,是不是太早了一點?”達爾文回答:“不,女士,您已經遲了,整整遲了兩年半。”早期教育是人的終身教育的開端,具有奠基的作用。我們經常發現,孩子3歲入幼兒園時,就已經出現了個體差異,為什么?就是0至3歲的教育形成的。早教專家認為早期教育的內容,不單單是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還應該涉及孩子的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與健康成長。周歲以內的兒童以感官功能訓練、動作訓練、語言發聲訓練和親子交往為主。周歲至3歲兒童還應加入感知動作思維、連貫性動作與活動,語言、玩伴交往及個性形成等方面的訓練和培養。一周一次的早教培訓班是遠遠不夠的,早期教育的實施,應該是隨時隨地進行的,是潤物細無聲的耳濡目染,是言傳身教的潛移默化。這個任務只能是孩子的家長來承擔。可是常常聽到家長議論,教育問題應該是幼兒園、學校的事情,我們哪有時間和精力對孩子實施早教呢。這就暴露了家長的問題。認為早教不是家長的任務的,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自己沒有早教知識和能力的,要學習和鍛煉;認為沒有時間和精力的,要克服懶惰的情緒。筆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家長應該是孩子的終身教師,同樣的社會背景和學校環境造就不同的孩子,是不同的家庭教育使然。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家長的影子。每個家長,都要認真思考和實踐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早期教育,給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