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庭里,常常有兩口子意見不統一的情況,這應該怎么辦呢?這里我就回顧自己經歷,分享一下我的有限和寶貴的經驗。
以前這樣的情況我們家經常的發生,現在也仍然偶爾存在,但是現在有所好轉。我跟我先生感情還算比較好,??但是從結婚前開始,??我們兩個也有非常多的爭執,最大爭執就是我比較不愛收拾,??他很愛收拾的,??比較愛干凈,??他是一個非常好的男生,愛收拾,也很愿意做家務,??而我是屬于那種比較粗線條的女生,??不太愛收拾,經常會胡亂放東西,??他經常要忍受我,??但是因為沒有結婚嘛,就兩個人,這些事情吵一吵,鬧一鬧就過去了。
??生完孩子之后呢,這個問題就比較突出了,對孩子的教育上就會存在很大的爭議。第一個關于收拾和衛生,??因為我學心理學,非常??推崇讓孩子多動,讓他的身體的機能以及他的各個方面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孩子會搞臟衣服呀,會弄亂東西啊,??在墻上畫畫呀,??吃飯掉飯粒啊,扔東西呀,翻抽屜啊,而這一些我都不會介意,可是我先生他不是學教育的,也不是搞心理的,??又愛干凈,他就會認為好的習慣要從小培養,??孩子不認真吃飯,或者吃的不好,??在墻上亂畫,或者把東西翻亂的時候,??他就會很著急,??會很生氣,接著就對孩子很急躁了。對于這一點,我跟他做過很多很多的溝通,??都沒有用,他還認為就是我的收拾習慣不好,才不介意孩子的好習慣養成。
??夫妻兩個人對孩子的教育過程當中,我們就會發現,雙方常常會堅信自己的做法是對的,??對方是很難被說服,??當夫妻兩個人對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觀念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第一個就是在確定自己不是狹隘主義下,堅定立場,堅持再堅持。
狹隘的經驗主義是僅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判斷,很多的家長非常的堅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并不是因為他們有很深的探索和學習之后得出的結論,??他們往往說我們以前也是這樣子的,??我媽就是這樣待我的,我也是這么過來的,??這就是非常狹隘的經驗主義。首先我們要避免自己是狹隘的經驗主義者,??但同時我們也要避免狹隘的理論主義,現在有很多的媽媽很好學,大部分媽媽總是會比爸爸更上心,會聽很多很多的課程,有一些媽媽就聽完這個專家講課以后,??就會立馬去實行,??就非常的相信權威,非常的相信科學理論,??其實這大可不必。我們相信一個東西,不要僅僅憑它是專家之言,我們還需要看看它的普遍性,周圍人對它的實踐效果。
當我們確定自己觀點和看法是不是狹隘的經驗主義或者狹隘的理論主義,??是我們真的是經過深刻的學習思考,??廣泛的收集,以及他人的眾多的經驗里面總結出來的,??堅信我們的做法和理念是更有利孩子的,那么我們要堅定地去表達和堅持自己的立場。??我們的想法和做法不一定能夠馬上得到對方的認同和支持,但是我們的立場要堅定,??不要一下子就被激怒或者是就放棄,??極端的要不然就聽我的,要不然就算了。我們要做的是??堅定地表達,對方做不做,認不認同那是他的事情。??
??舉個例子,??前幾年我先生對孩子控制大小便這個事情非常的著急,??孩子快兩歲還不能自己控制小便, ??說別人家的孩子幾個月就可以控制大小便了。??但是我就沒有那么著急,從專業出發,我當然知道,??過早地控制大小便是不好的。 ??我會??在??睡覺之前先跟他親熱親熱,讓氣氛比較溫和的時候去跟他講這個事情,??去翻開一些公眾號的文章讓他去看一看。因為我堅信讓孩子自主學習控制大小便是正確的,我就長此以往的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直到孩子滿兩歲的時候,他自己能很好的控制大小便了。
第二,目標定位要正確。
在溝通的過程中,很多人會犯一個目標性的錯誤,當有爭執的時候,我們想到把自己的觀念傳輸給對方,??要把對方說服,這是導致很多溝通失敗的主要原因。
我們的目標要建立在,??這個事我和他是一體的,我和先生是一體的,??我溝通時要去降低他對??這件事情的焦慮感,恐懼感和擔心感。
??后來我調整了溝通目標,我把目標放在是去緩解對方的焦慮,恐懼或者擔心。人對某些小事情固執己見的時候背后往往是焦慮和恐懼的心,??當我們所做的事情是為了去緩和對方的恐懼和焦慮,對方是會更容易打開自己的。所以當我去告訴他,??孩子不能控制大小便是正常的,??很多孩子都是這樣子的,是括約肌的發育過程,??我去表達這些信息的時候,我內心的想法是,??我知道你很焦慮,我想讓你舒服一些。 ??所以,??我們在雙方有沖突矛盾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就是我們不是為了去說服他,也不會不是為了去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是我們要想辦法讓對方不為這一件事情引發焦慮、憤怒或者其他不好的情緒體驗。
第三,自我反思,自我反省,拓展自己,打破原有的認知局限。
關于衛生習慣,我先生也是非常的在意的,他本身有一些強迫完美主義吧,??非常愿意干活,和他生活,我是蠻輕松的,??因為我經常會說你愿意收拾,但你不要要求我。??他經常自己很痛苦,因為我把東西弄臟了,他又要去收拾,又不能說我,他覺得應該尊重我。這事情我們拉扯了很長的時間。??這個事情有所緩解是因為什么呢?最重要的是我自己聽了很多的課程,??主要是“斷舍離”和意象對話,對我的認知上的一個非常大的觸動,就是,??一個人的??房間和環境就代表這個人的心理狀態,??后來我就慢慢的就愛上了收拾,現在我比先生還愛收拾。另外一方面就是長時間的影響,先生也意識到自己的過度衛生是不正常的心理,有意識的調整自己。
所以當兩個有爭執的時候,我們需要自我反省,我們所堅持的是不是那么理所當然?還是因為自己的學習不夠,氣度不夠?保持不斷地自我成長是解決兩人爭執的不二法寶。
第四 ??巧借外界力量。
外界的力量,尤其是對方的好朋友,??效果不錯。注意我們不能直接去找對方的好朋友,??然后讓好朋友來勸說他,常常效果不太好,??最好做法就是,????要求他去找好朋友,談完之后雙方再談,??
之前和先生有爭執的時候我就會跟他說,我暫時不跟你說,??你可以去問你三個朋友,??他們家會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他們是怎么看的。一開始他不愿意去問,他認為每個家庭的問題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家丑不外揚,經過我幾次強烈的要求,他就真的這么去做了,??效果還挺好的。同時我也會跟我的好朋友去說,聽聽他們的看法,因為旁觀者,通過聽好朋友的看法,雙方都能冷靜下來。例如??對于孩子掉飯粒或者把衣服弄臟或者把墻弄臟,以前我先生反應很強烈,??后來我就查閱了很多資料,發現這是關于孩子感覺統合發育的問題,我就和??他去交流,我也有些認同。讓我覺得非常慶幸的就是在前幾個月,??我們附近開了一家兒童的感覺訓練中心,??那一天那我就讓先生帶孩子去上體驗課,??那個老師那就跟他講了關于感覺統合的理念,他特別能接受,這就是外來和尚好念經,??第三方講的話,更能聽到心里。
最后,??我們都要給彼此足夠的成長時間。
人的觀念和生活經驗,??是在潛意識層面的,??即使是做專業的心理治療,??也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夠去認識和修正,??我們有一些固化的認識和行為??模式,??都要長時間的成長。夫妻是一輩子的同行者,??不要急于求成,??對方的一些改變,有時候會螺旋式的,反復的,??我們可以慢慢的去看到對方的一些改變,需要善于發現他的進步,不斷去鞏固它。?? ??比如說我明知道不應該對孩子發火,??有時候我就控制得住,有時候我就控制不住,??但是總體來說呢,我們有了這樣的正確的認識,都在不斷的要求自己,??我們也會看到自己總體來說是更加平和的。對于伴侶的也是這樣,他說我知道錯了,這次改了,下次就一定不犯了,??人總是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進步的。??對于對方有不恰當的反應,我們需要允許對方是會重復這樣的錯誤,??他會螺旋式的進步,??我們要給他一些時間,并且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的去具體化他的行為,去感謝和表揚他。
作者:李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