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看《雛菊》,第一次看是兩年前。
印象中,一大片在風中搖擺,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雛菊,總是在咧著嘴露出笑容,一切好像都是那么的美好,畫家慧英也成了看過的所有韓劇里最讓我癡迷的人,有些復古、有些文藝、有些不諳世事、更有些充滿幻想的她是一個超脫世俗的存在。
電影的色調是以文藝暖為主,輕柔的音樂,貫穿整部電影。
沒有太多的渲染,沒有太多的烘托。場景是那種讓人舒服的娓娓道來,以慧英等待愛情為主線展開。25歲的慧英還沒有開始自己的初戀,帶著對愛情的期待,慢慢度日,平時在爺爺的古董店里打發時日,周末在廣場上以畫人物像為生。
而慧英最大的愛好莫過于畫雛菊了。她在影片中說,“梵高畫向日葵,我畫雛菊”,足以見得,在慧英心中,畫畫給她帶來的不僅是歡愉,還有夢想。
是的,慧英在25歲時就已經辦畫展了,那是怎樣的一種努力和熱愛,同時,天賦是必不可少的。她一直在為她的畫展做準備,并在閑暇日子里騎自行車,帶著畫具,走過獨木橋,到橋對面的大片雛菊叢里,畫對她來說意義非凡的雛菊。
與此同時,她如畫的身影一不小心的闖進了鄭宇成飾演的樸義的視野里。從此,故事便真正的開始了。
樸義是一個職業殺手,但卻是一個充滿童心與愛的殺手,在看到慧英從獨木橋上掉下去時,樸義奮不顧身的想要找回慧英被水沖走的畫具包,給慧英一個驚喜。
然而,當他把畫具包撈起拿在手中高高舉起想要還給慧英時,慧英已經推著自行車狼狽的離開了,就像影片開頭的自述中她說,又下雨了,不喜歡帶雨傘的我,像這樣沒戲下雨,總要找比喻的地方,可能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反正弄濕了也沒有人心疼我。所以,沒有雨傘也無所謂。她的狼狽在此時顯得并不糟糕,反而詮釋了一種堅韌。
盡管對獨木橋有了陰影,但是愛好有時候真是終其一生也要奮力靠近的東西,慧英,還是在某個午后,依舊騎自行車來到這大片的雛菊叢中,風揚起慧英的秀發,飄向反方向,弧度是那樣的恰到好處,陽光打在慧英的臉上,安靜的美,美得也那么不像話,慧英微笑著,車把被慧英來回拐動,路在慧英的車轍下,開出了花。
當慧英看到曾經的獨木橋變成現在的有些簡陋、并有些刻意的木頭搭建的橋時,還是忍不住對著天空說了一句“謝謝啊”。
而在同時,樸義也是剛剛完工,和伙計們坐在露天的車里,遮擋下的臉,露出了孩童般滿足的笑容。生怕慧英看到,又在心里期待著與慧英見面,矛盾的心理和他的職業以及他的性格也是有很大的關系。就像在樸義的自述里他說道,我是一個職業殺手。我身上散發著火藥味,大概我的靈魂也就是那種味道吧。他心中不能像正常人那樣與自己心愛的人見面的遺憾,也是因為這種特殊的身份。
樸義用自己的溫情延續著這段苦澀的戲份,慧英不知,他自不會說出。
第二天慧英發現,放在橋上的雛菊畫板不見了,她知道,一定是修橋的人拿走的。從此,在她的心里便種下了愛情的種子,她等待著,那個人的出現。
可是,生活真是一場猜不透的局,李成宰飾演的正佑在此時卻出現在了慧英的視線里。在一次次的4:15里,好像愛情的味道更加的濃郁了?;塾⒌男囊簿瓦@樣被這樣的一個人打開了,并在慧英心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
在這部影片中,連愛情都來得漫不經心,臺詞就像失聲的孩童,用所有的心理和肢體語言,詮釋著一個有著單純的、澄澈的靈魂的小姑娘與成熟男性之間的愛情。
一盆雛菊,一兩次邂逅,一場遺憾而美好的誤會。
慢慢生出的愛情里,當慧英告訴正佑關于雛菊的故事時,正佑內心是復雜的,正如他的內心獨白,看著她望著我的眼神,我知道,他以為我就是那個她等待的那個人,我不能說我是那個人,更不能說我不是那個人,但是這一刻唯一肯定的是我已經愛上了她,我只能緊緊的抱住她。
影片中的音樂也是恰到好處,低緩,有味道。
此時的兩個人,一個安靜,一個沉默,空氣中多了幾分秘密。
故事也在此時升溫了。
樸義默默的退出了這場戰役,只用目光詮釋與慧英的愛情,是隱忍的,也是幸福的。
慧英一星期沒有再聽到“花來了”這幾個字,心里早已對自己解釋過為什么。
第二個星期六,下著雨。雨中似乎多了一些離別的氣息,在雨中不用再找她做掩護,但我卻花更多的四件去尋找她的蹤跡,慧英在正佑的注視中躲雨。
正佑失約了,被一個可疑的人引到小巷里被打昏,醒來發現只丟了錢物。正佑心想,幸好只是個小偷,要不然他這次就真的完了。
第二天,他來到廣場上,受傷的白色紗布格外顯眼,在作畫中,正佑和慧英的簡單談話,都印在了樸義的腦海中。
在后來的日子里,慧英停留在樸義的眼睛里,卻住在了他的心底最深處。
隨著后來劇情的發展,依舊是低緩,略帶憂傷的畫面。
慧英的受傷失聲,正佑的離開。
慧英又開始天天收到雛菊了。
而慧英的等待與悲傷就成了接下來影片的主線條。
樸義以他自己的方式出現在慧英的面前,并接送她回家。他們沒有交流,慧英不能也不想,沉默成了他們之間的對白。卻充滿溫情和詩意。
在正佑出現的那一瞬間,慧英已經崩潰的神經再次遭到重創,她無聲的告白是時下最痛的發泄。而此時在屋子里面的樸義,聽著門外的聲音,崩塌的情緒,他卻選擇用沉默來面對,他的內心才是一種怎樣的強大,我想只有付出過純粹愛的人才能理解。隱忍中透漏著一種悲情。
影片以悲劇收場,正佑在一次任務中犧牲,隨之便是慧英的悲傷與不甘交織成的樂章。
古典音樂也是影片的一個重要線索,當慧英發現正佑的死和樸義有關時的憤怒,早已在內心起了波瀾。
然而,當慧英知道真相時,奮不顧身的為樸義擋了致命的一槍。
意味深長的愛情,隨之刻在了歲月里。
4月15日的畫展,一幅唯美而憂傷的雛菊畫板,全都成為時光長流中一段深情的告白。
沒有我愛你,處處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