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哲學的故事》的開頭,序言部分,其中講的一個話題是關于“概論”的。說概論類讀物大多是普及的讀物,涵蓋的范圍廣,涉及的內容也多,對讀者來說能夠快速得到很多的知識。自從概論書籍被開了先河之后,這類形式的書籍就一直銷量很好,人們似乎很喜歡這類普及型的讀物。
讀書分好多種,讀概論型讀物可以獲得很多知識但都屬于比較淺顯的知識,可以將某個類別的知識體系了解一個大概。一本好的普及類讀物應該是拋磚引玉型的,讓讀者在了解大概的同時,對這一類別的知識產生興趣,進而去尋找更加專業的知識,進行較為深刻的主題閱讀。
上學那會兒,我有一個同學,他就喜歡讀普及讀物,什么歷史,物理,都讀個大概,然后讀完就好了,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東西,不去深究里面的一些細節。雖然這樣的方式很輕松,但是自身獲得的探索能力卻很少。我一直覺得他看書的方式很浮躁,雖然看得也蠻多,但是大多只是皮毛,獲得了很多知識,最多只是個“知道分子”,我可以很理解他渴求知識的心情,可是我卻不認同他讀書的心態。
讀書需要一顆安靜的心,如果帶著功利性,想要獲得更多更多的知識而不是增長智慧為目的的話,那么讀的再多也不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所以我覺得讀書前需要靜下自己的內心,慢慢看、去理解,這樣才能思考學習。并且在讀書的過程中,得到了啟發之后會更加有成就感,就會越來越愛上讀書,于是就更加愿意花時間去閱讀,內心也跟著更加平靜。在閱讀中修煉自己的內心,而內心的平靜又讓我們更好地去學習,這就是所謂的良性循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