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是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此書豆瓣評分8.4,是一本極具價值的閱讀方法指南,推薦指數4顆星,這本書適合那些想要通過學習閱讀增進理解力的人。如果你的讀書目的只是為了娛樂消遣,可以止步于此。
?
01
相信每個人都有讀書的經歷,有人為了娛樂、有人為獲取知識或增進理解力等等,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是不是隨手拿到一本書就讀?總是用同樣的方法讀所有書?也沒有習慣去深入思考一本書的主題和論點論據是什么?可沒有目的的閱讀就像沒有方向的帆船。
無論世界怎么變化,在這個互聯網信息爆炸時代,讀書依然承載著增長見識和豐富自我的重要意義。我們都知道讀書很重要,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對于有讀書態度和懂讀書方法的人來說讀書這件事會事半功倍!
作者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主要講述了主動閱讀的四個提問和閱讀的四個層次對應的閱讀方法,我將作者的主旨依次分為讀書態度和讀書方法兩大部分。
02
作者提倡的讀書態度就是做一個有自我要求的讀者,有三個要點:
首先要主動地閱讀,并提出四個基本問題:1.這本書整體在談些什么 ?2.作者的主要聲明和論點是什么?3.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依據是什么?4.這本書和你有什么關系?
很多人會想我為什么要去提問呢,就不能隨心所欲去讀一本書嗎?當然可以。
引用作者在書中說的一段話:
閱讀的一部分本質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懷疑是智慧的開始,從書本上學習跟從大自然學習是一樣的。如果你對一篇文章連一個問題也提不出來,那么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書能給你一些你原本就沒有的視野
其次,在第一要點的基礎上我們要養成主動閱讀的好習慣,并積極去實踐,才能成為一個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因為知與行是有區別的,想要知識變成實用,就需要去實踐和練習的。
以本書為例,這是一本實用性閱讀指南,想要解決學習閱讀的問題,必須把所學轉化成實操,不只是讀這本書,還要讀很多其他的書。只有好的執行力才會解決問題,行動只會發生在現實生活中,而不會發生在書本里。
最后,做一個有自我要求的讀者,選書也要有要求,不能隨便遇到什么書都去讀,要選擇去讀對自己有幫助的、能提高自身能力的書。如果你讀得的每一本書都在你的理解范圍之內,你就沒辦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比如我們常常愛讀娛樂新聞,網絡小說,讀這類書的過程非常輕松愉悅,幾乎不用思考,但除了這種愉快的體驗,是沒有任何幫助的,既不能增進理解力,也不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我們想要通過讀書增長知識、提高理解能力就必須選擇對自身來說有難度的書,這樣才能學到東西,一本真正的好書不僅能讓我們增長心智和思想,還可以讓幫助我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和自己。
03
法國學者帕斯卡爾說過: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閱讀的效果取決于閱讀目標、閱讀技巧以及個人在閱讀上所做的努力。
增進閱讀技巧的前提是了解閱讀層次的概念,作者在讀書方法這部分提出來:閱讀的四個層次對應的閱讀方法,第一個層次是基礎閱讀,第二個層次是檢視閱讀,第三個層次是分析閱讀,第四個層次是主題閱讀。
這四個層次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基礎閱讀和主題閱讀在本文不做贅述,前者是指擺脫了文盲狀態會識字的基礎閱讀能力,后者是能對同類主題的書進行的比較閱讀能力,對大眾來說,前者太過簡單,后者實踐太難。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書中尋找這部分有趣的理論。本文重點解析檢視閱讀和分析閱讀。
檢視閱讀即在一定時間內速讀并get到重點。檢視閱讀的好處在于,第一節省時間,第二迅速判斷一本書值不值得深入閱讀。
時間價值體現在很多時候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去獲取一些東西,大家回憶考試的經歷,優秀的學生會先花幾分鐘瀏覽試卷,大概分析一下試卷的結構和試題難易程度,再下筆答題時對難點和重點大概就有一個印象,才會合理分配答題時間。
另一方面,當我們拿到一本書時,并不知道這本書值不值得讀,是否對自己有幫助,最快速的檢驗方法也是檢視閱讀了。
作者提到的具體可執行的檢視閱讀方法就是略讀和粗淺通讀。略讀的步驟是:看下書名頁、序、目錄頁、索引、出版社介紹、挑幾個主題相關的篇章閱讀、連讀幾頁,用這樣的方法把全書翻一遍,掌握書的大概框架和基本脈動。粗淺通讀遵循一個原則:快速通讀全書,遇到不懂的地方只做記號不要停下來。
當然,以上兩個方法都是需要快速閱讀,即使是速讀,我們也要學會運用不同的閱讀速度去讀不同的內容,知道什么地方運用什么速度是最理想的速讀效果。
04
分析閱讀即系統化優質閱讀,這里作者將分析閱讀分為三個階段,并提到了十二個閱讀規則,都是可以實際操作的步驟,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找到適合自己的規則,進而不斷練習最終形成自己的讀書方法論。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主要是了解一本書在談什么。
規則一:了解自己在讀哪一類書。毋庸置疑,知道自己在讀哪類書,讀書的目的是什么,閱讀效果越好。
規則二:一句話概括這本書的內容。確切地了解一本書的內容是一個閱讀者的責任,如果我們沒辦法用自己的話表述這本書在說什么,又怎么好意思說自己讀了這本書呢?
規則三:列舉書的重要篇章。目的是為了了解本書的重要架構,這里可以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整理全書的大綱,也可以按照自己理解的重點整理大綱,不論何種方式都是為了了解一本書的骨骼脈絡。
規則四:找出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這一條規則只不過換了作者的視角來捋清楚書的大綱脈絡,和規則二三的作用一樣,我們可以跟著作者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更好地掌握一本書的架構。
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掌握一本書都說了什么內容。
規則五:畫出關鍵詞,與作者達成理解共識。比如語文考試或英語考試會有閱讀理解題,總會問作者使用某個詞的意思是什么 ?就是因為只有當我們和作者用同樣的意思來看待這個字或這個詞的時候,才能更加精確明白作者的意圖。
規則六 :找出關鍵句,抓住作者主要主旨。在規則五基礎上,找出共通詞義之后,我們要找出共通的關鍵句,進一層次理解書中主旨。
規則七:找出作者的論述和論點依據。這與第六個規則息息相關,光是明白作者的主張還不夠,我們要清楚地知道這些論述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因為論述也會包含一些聲明。
規則八:確定作者已解決和未解決的問題。當我們可以找出作者的問題和解答,就代表我們已經可以熟練使用分析閱讀的技巧了。
05
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客觀評價一本書。
規則九 :做評論之前,了解本書。規則十:不要爭強好勝,非辯論到底不可。規則十一:在評論之前,證明自己可以區別觀點和真正知識的不同。規則十二:評論觀點的標準:證明作者知識不足、知識錯誤、不合邏輯、分析理由不完整。
這三個規則很好理解,閱讀的過程也是和作者交流溝通的過程,當我們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應當理性交流,有理有據地反駁,而不是無理取鬧。
往往偏激的觀點就是因為對真相的不了解,不管是評價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個人,第一我們都應該在真正了解的基礎上去做客觀的評判,第二,我們要為自己的不同意見找到理論支撐。我想,這是身為一個文明人應有的表現。
06
至此,本書精華實用部分歸納完畢,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檢視閱讀可運用在任何讀物上,只要我們想要短時間內通過閱讀快速掌握一些東西。
分析閱讀的十二個規則適用于論說性書籍,比如像是歷史、哲學等理論性書籍,或像《如何閱讀一本書》《自控力》等實用性書籍,并不適用閱讀小說或詩歌等虛構性作品。
但不管閱讀什么種類的書籍,作為一個積極的主動閱讀者,我們都應該提出那四個基本問題。
作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說: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
毫無疑問,《如何閱讀一本書》是需要咀嚼與消化的,這是一本操作性很強的讀書指南,非常有借鑒價值,作者多次強調,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實踐永遠是檢驗真理的有效手段,讀書這件事不付諸于行動,是永遠沒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