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孩子的成長適度留白
“我兒子一放學就玩iPad,作業也不做”
“我家孩子太粗心了,每次考完不檢查,總是犯低級錯誤”
“孩子太懶,寫作業拖拉磨蹭”
家長微信群里的抱怨,你是不是感同身受?
有些父母總喜歡對比別人家的孩子,以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自己的孩子,擺事實,講道理,重復著說教,這種帶著貶損的溝通方式,實際上是在踐踏孩子的自信,往往費力不討好,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在教育過程中留白。
什么是留白?
“留白”本是中國畫的一種理念和手法,它給畫作留下極大的想象空間,而教育的留白留出的不僅僅是空白,而是一處思考的空間。
那么,如何留白?
1.愛是創造空間,讓事情能在其中改變。
同學跟我訴苦,說11歲的兒子對生活沒有激情,做什么事都無所謂?每天的口頭禪就是隨便,像一個提線娃娃,沒有思想。
孩子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呢?其實是家庭的邊界出了問題。
原來的孩子都是放養,現在的孩子多數是包辦教育,他的每一個舉動都在家里的“監視”下,每個人都在關心她的穿衣、吃飯、學習、玩耍。孩子想做什么,喜歡什么,都必須經過家長的篩選后才可以進行。久而久之,過度聚焦讓孩子失去了思考能力。
安心老師在《遠遠的在孩子背后》這本書寫道:“愛是創造空間,讓事情得以發生。”給孩子一些空間、隱私,有助于內化,更好地發展自我,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因負責而自律。
2.不停的說教,意味著貶損、否定、控制。
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很多人喜歡講道理,做別人的人生導師,即便心存善念,但反復說教總是令人反感。
我也喜歡說教,每次的苦口婆心,最后總是兒子一句“煩死了”收場,不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疏遠了親子關系。
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弱,他們也沒有任何的社會閱歷,根本無法從本質上去明辨是非。在與父母爭辯的過程中,因為語言的匱乏,不得不表面臣服。
正如陶行知的《雞吃米的故事》,按著雞頭讓它吃米,它是掙扎反抗的,相反,放米于地下,雞會爭相而食。不留白的教育,沒有給孩子思考的空間,就像按雞頭吃米。而教育中的留白,則是放米于地下,潤物細無聲的智慧。
莊子有“虛實生白”的真言,白是一種道,也是一種境界,是大智若愚,返璞的智慧。
3.道理藏于故事中。
德國作家席勒說過,對孩子來說,故事里的道理比任何說教更有影響力。
過度說教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故事以具像的形式呈現給孩子,讓他們去感受、模仿、領悟。相對說教,以生動的圖像和聲音去講述一個榜樣的故事更能打動他們。在娓娓道來的故事中,從具體形象的人物場景中去明白和體會人生的道理。
4.壓力過大或使大腦受損
孩子的壓力來自三方面,自我壓力,家長壓力以及院校壓力。
家長把社會競爭的壓力傳遞給孩子,總是為孩子的未來擔憂,傳遞的是緊張的負面情緒,而不是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很難形成學習內驅力。
以色列海法大學教授莫娜?莫羅恩對于大腦的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壓力過大將導致大腦中的情緒中樞,杏仁核出現萎縮或肥大。意思是說壓力過大將使人的認知能力將會受到抑制。
5.鳳凰衛視《領航者》于盈的留白童年
于盈的父母從未用成績來綁縛他,給他更多自由成長的空間,拓展多方面的愛好和潛能。父親認為,學生考試能取得80分,就表明對知識已經掌握,其他20分,需要花時間背書和練習,所以只要求考試達到80分,再騰出時間去讀課外書或做其他有興趣的事。他認為,考試成績并不是衡量學生是否學有所成的唯一標準,全面發展更為重要。
數學家陳省身給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題詞就是不要考100分,他強調,為了考高分而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是不值得的。
孩子更好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適度放手。思想教育上,三分引導七分等;學習上,三分啟發七分保留;物質上,三分富養七分窮養;時間上,三分控制七分反芻;自立能力上,三分圈養七分放養。
我們應該給孩子留白,留出一段自由的空間和時間,引導他們自省,尋找問題的根源,自己自動改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