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關于家庭教育,孩子養成的書籍中,總是把父母的爭吵歸于一種禁忌,容易讓孩子性格緊張,發展扭曲。好像父母的爭吵,是天大的事情。是影響孩子成長的
“核武器”。
說實話,哪個父母愿意爭吵呢?家庭和睦、其樂融融、安靜平和誰不想有這樣的家庭環境呢?
我的生活經驗是:美好的理想與殘酷的現實之間的的落差,造成更嚴重的撕裂感,不爭吵又不可能。我想這一點,大多數的家長是和我有同感吧。
這爭吵的沖動出現了,像孕育了十個月的娃,要生出來,這時能怎么辦?
憋回去?可能性不大,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該生還得生,是不管生得是氣,還是娃。
躲一邊吵,太不方便么。讓孩子自己在家里,父母去樓道,不行,太近,聲音大了還是能聽見,到小區活動場所,空間開闊,空氣可能還更好,放開吵一架么?這也不太可能,被圍觀的可能性有,被發到其他人的朋友的可能性也有,被報警拉到派出所的可能也有,不行,不行,太復雜,已經背離了爭吵的初衷。
我的想法是,既然出現就坦然面對。這也是在兩天前,出現這樣的情況之后,我反復思考的一個結果。
那一天,休息日,因為一件事情,我們夫妻兩人需要激烈地
“討論”一下,看情形不對,就把娃屏蔽到另一個房間,我們開始就事開吵,說是吵,基本上是老婆說得多一些。說著說著,孩子突然推門而入,插了一句話:
你讓一個不會購物的人,咋確定怎么樣購物?不合理么。
哦,這是第一次孩子在我們大人面前,表述自己的觀點,可惜用處不大,我們兩人好言好語地把他勸回去了。然后繼續
“討論”。
又過了幾分鐘,孩子又推門而入,這回他的關鍵詞是
“跑題了”
他的語氣比較激動,說著說著,我已經聽到他的氣息都哽咽了,可能這是第一次,如此激烈地在大人面前表述著自己的觀點,讓他有些激動。這一次,我們兩個大人都不再說什么了,安慰了孩子,我們各揣著心事出門去了,購物的過程特別的順暢。在快到家的時候,孩子又打來了電話,問我:
怎么樣了?
一切都好,我們已經在回來的路上,馬上到家。
靜靜地想一想,我得說點什么。把話說開,有何不可?
我們快樂地吃完午飯,看了場電影,收拾完畢后,我很鄭重地把兒子叫了過來。說:
兒子,你今天表現的很好!從今天開始家里就有了你的聲音,表達自己的觀點是你應該爭取的權利。
通過今天的討論,你也應該知道,對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各有各有理由,這就溝通,有的時候溝通的形式就會比較激烈,這也沒有什么,只要大家的目的都是為了這個家好,沒有什么話是不能說透,講明的。
還有就是你的表達的方式要在講究一些,語氣不必太激動,太激動容易讓自己的思維斷斷續續。
兒子聽得很認真,很認真。
孩子為什么不能面對爭吵?爭吵的形式是激烈的,造成的損害也是巨大的,但是,收拾廢墟的時候,也就是他該成長的時候!躲著,藏著,掖著,都不是正確的應付方式,讓內傷變成更深的內傷,家長看不見才是最可怕的傷。學會化解,疏導,分析和理解,讓內傷變成外傷,才能更好的治療和處理,才能有效地安撫。
說到底,就是讓孩子學會反省,對一件事情的理性分析,遠離沖動。對于一個有爭吵的家庭來說,孩子的反省就是自救。
為什么對于孩子的教育用同樣的方式,卻有不同的結果?拿著
“不練琴就去跳樓”教育子女的“狼”爸,以“生活中的那么多規矩以及逼迫女兒練琴的細節”
讓美國人不舒服的
“虎媽”,他們教育的孩子為什么沒有崩潰,為什么?
我們只是看到了事實的一面,只看到他們的狠,卻沒有看到他們的暖。只看到他們的嚴苛,卻沒有看到他們的眼淚,疏導與關懷的細膩,付出與辛勞的無怨,以身作則的堅持。
同時,我們也沒有看到,孩子的內動力,在化解嚴苛的時間表,在建立自己強大的自信。如果不是內動力,彎路,偏路,邪路,他們隨便哪個路口都會迷失。如果孩子沒有由內而外的道德感、理性、勤奮,家長根本就無計可施。
所以,直面家庭里常見的爭吵,也沒有什么不好。
這也是一個教育孩子成長的好機會,前提是家長要有理性,有控制。
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內心漸漸強大起來,慢慢建立自己的責任感、道德和理性基礎,支撐起自己的格局。
那天晚上,孩子洗完澡,第一次主動把浴室打掃得干干凈凈,我覺得這就是他意識到,他作為這個家的成員有了責任感。
這樣,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