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講斷舍離,還是覺得家里的收納空間永遠不夠用。沒辦法,誰讓我們總是忍不住買買買呢。別急著責備自己,并不一定是我們貪心或者物欲太盛,有時可能只是中了商家的套路。
我們都知道交友有套路、撩妹有套路、游戲有套路、職場也有套路……但不幸的是,這些其實都沒有商家的營銷套路深!
馬丁·林斯特龍是全球首席品牌營銷大師,通曉商家各種“戲碼”的專家,在他的書《品牌洗腦:世界著名品牌只做不說的營銷秘密》中,他為大家無私解密了各種常見的品牌營銷套路。
今天我們只分析其中一種,就足以讓大家看清這里面水有多深了,這種最深的套路就是懷舊營銷。懷舊營銷是通過懷舊元素刺激用戶,激發人們的往日情懷,勾起內心深處的記憶來引發購買傾向。
那我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積累這些可以引發購買傾向的品牌記憶呢?三歲?五歲?事實是遠比那要早得多哦,我們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品牌的營銷早就已經圍繞我們開始了。
大家有目共睹,嬰幼兒用品已經成了最大的快消品市場,但我想說的并不是這個。現代醫學已經證明,無論是準媽媽每日攝入的食物,還是他們聽的音樂、看的電視機劇,都會對孩子產生長時間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可以延續到成年之后。
小朋友在世間認識的第一個英文單詞普遍是什么呢?調查結果并不如我們所想是dad、mom或milk,而是MacDonald!即使還不能準確念出這個單詞,但是認出麥當勞的紅黃配色和大M標志,是每個18個月的嬰兒都能做到的。
這個研究結果讓我想到了小時候看到的一個廣告:躺在搖籃里的嬰兒,當搖籃蕩高就露出開心地笑,當搖籃落下來就皺起眉頭哭。如此反反復復,調動了觀眾的好奇。最終鏡頭轉向搖籃正對著的窗外,那是一個巨大的麥當勞燈箱,隨著搖籃上上下下而時隱時現。
原來廣告并沒有過分夸大孩子的品牌認知,相信我們都記得I’m loving it廣告歌、麥當勞兒童區的玩具、記得炸雞的香味、撕開雞翅的汁水和脆皮的口感。無論聽覺、觸覺、嗅覺、視覺、味覺的內容都可以喚起我們對麥當勞的記憶,這就是相當成功的品牌營銷案例。
隨著年紀的不斷增長,這種影響會逐漸消退嗎?也并不會。我們總說門外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確實如此,我們最怕的無非就是未來的自己,所以年紀越大,我們反而越喜歡能喚起兒時記憶的東西。
過去的記憶如此美好,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掏空了口袋,怎么破解呢?首先,購買的當下,問問自己是真的需要嗎?其次,我有沒有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