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第四章 教育是“差生”教育?還是“差異”教育? ? ? ? ? ? ? ? ? ? ? ? ? ? (下)
《敢問中國學校教育路在何方?》
第五節 “差異”與“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關系何在?
“差異”與“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關系何在?
下面我們看什么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一、什么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眾所周知,孔老師是“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原創。
孔老師主要解決了當時社會上兩個非常棘手的教育問題。
那兩個非常棘手的教育問題?
一是什么樣的人,可以接受教育,“教不教”的問題。
二是受教育的人,怎樣接受教育,“如何教”的問題。
1.何謂“有教無類”?
還是讓2500多年發現者孔老師告訴我們吧:“任何人我教可以給他教育,在我的教育觀念里,沒有等級、貧富、地域等等的因素來區別對待。”
也就是說,人,不分貧富貴賤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 。
“有教無類”,是說不論是什么樣的學生都教,不分類別,主要針對的是當時“學在官府”,只教貴族的狀況,在一定意義上,這是對只有貴族才能進學校的等級制的沖擊,具有歷史進步性。
“有教無類”指任何人都教,是教育的普遍性,指教育的范圍。
“有教無類”是教育大師孔老師對被教育者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的教育理念。
孔老師真的實施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
所以,孔老師“有教無類”,解決了“教不教”的問題!
2.何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來源于《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因材施教”,是讓老師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一句話,因材施就是讓老師注意學生各方面的差異,教走近每一個學生,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揚長避短。
“因材施教”是指對不同的學生采取適合他們個體的教法,指教育的方法。
所以,孔老師的“因材施教”解決了“如何教”的問題!
那么,教育者如何尊重孩子的“差異”,做到“教無類、因材教”?
3.如何尊重孩子的“差異”,做到“教無類、因材教”?
其實,人與人原本是“有類”的,說“無類”是假的。
比如有的聰明,有的愚笨,這就是“差異”,這與基因有關系。
再比如有的賢慧,有的不肖,這就是“差別”,這與環境有關系。
不過,這些通過教育,完完全全可以消除的。
“有教則無類”,可見“有教無類”是教育的結果,不是前提。
也就是說,好的教育,勝過基因;好的環境,勝過遺傳!!
一句話,就是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的“差異”,做到教無類、因材施教。
由此可見,孔老師的“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是解放“差生”,尊重“差異”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
那么,孔老師是如何成為開發“差異”教育的大師?
二、孔老師是如何成為開發“差異”教育的大師?
孔老師是無“差生”教育的大師。
孔老師是開發“差異”教育的大師。孔老師是如何開發學生的差異?并將三千弟子,開發出七十二賢。
好吧!讓我們把目光回到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府學堂來看一看:
1.學生顏回
顏回“一向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顏回的家里窮得很,只有一竹籃飯,一瓢水,而且住的還是很深、很臟的小巷子里。孔老師并沒有認為他很窮而歧視。
2.學生仲弓
仲弓的父親是一個“賤人”,家“無立錐之地”。孔老師對他一視同仁。
3.學生子路
學生子路是“下野之人”,他在入學之前,是個歹徒,脾氣火爆,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司馬遷的《史記》中看到:“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路就是這樣一個學生,性格頑劣,好打架,對老師也有點不尊不敬,但孔子老師不歧視,經過長期教育把一個鄉間村野匹夫培養成為魯國著名的將軍,是執掌魯國大權的季氏家族的重要家臣,同時還是儒家教育集團中被公認的從政資質最高的一個人,也是在政府中做官做到官位最高的一個人。孔老師對他信任有加。
4.學生曾參
“曾子居衛,缊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屨而踵決。曳縱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他是一個什么樣的學生呢?用孔子的話來說,曾參是一個很笨的學生(參也魯)。《論語》中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成白話是這樣:“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有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誠信之處?師長的傳授有沒有復習?”這才是曾子所說的“三省”。這“三省”說了兩個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對人。對人要誠信,誠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現,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謀事要盡心,盡心才能不茍且,不敷衍,這是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時一事,修己要貫穿整個人生,要時時溫習舊經驗,求取新知識,不能停下來,一停下來,就會僵化。
5.學生高柴
學生高柴身高不滿五尺,在孔子門下受業,孔子認為他憨直忠厚。高柴在魯、衛兩國先后四次為官,歷任魯國費宰、郕宰、武城宰和衛國的士師,是孔門弟子中從政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一個。但高柴是一個什么樣的學生呢?用他老師的話說:“柴也愚”。
6.學生公冶長
學生公冶長自幼家貧,勤儉節約,聰穎好學,博通書禮,德才兼備,終生治學不仕祿。相傳通鳥語,并因此無辜獲罪。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君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因德才兼備,深為孔子賞識。公冶長又是一個什么樣的學生呢?用孔子的話說: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綁犯人的繩索)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也就是說公冶長其實也坐過監獄,但孔老師不嫌棄他,并把女兒也嫁了他。
7.學生顏涿
學生顏涿又是一個什么樣的學生呢?“子路,卞之野人;子貢,衛之賈人;顏涿、聚盜也;顓孫師,駔(狡墨吉之人)也。孔子教之,皆為顯士。”(《尸子上·勸學》)。經過孔老師的教育,后業當上了齊國的大夫。
8.學生原憲
學生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這是什么意思呢?原憲住在魯國,家居方丈小屋,蓋著新割下的茅草;蓬草編成的門四處透亮,折斷桑條作為門軸,用破甕做窗隔出兩個居室,再將粗布衣堵在破甕口上;屋子上漏下濕,而原憲卻端端正正地坐著彈琴唱歌。可見他的家境非常貧寒,可他的老師并沒有嫌棄他。反而給窮得叮當響的原憲,一筆錢,一些小米給他。
9.學生漆雕開
學生漆雕開,曾經受過刑罰。《史記》記載,他曾隨孔子學習《尚書》(即《書經》,是孔子所整理中國上古的歷史資料)。《孔子家語·弟子解》亦說他“習《尚書》,不樂仕”。一次孔老師叫他去做官,說:“子之齒可以仕矣,時將過。”他答曰“吾斯之未能信”,表示不愿做官。孔老師聽后很高興。《公冶長》亦有記載: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漆雕開是孔子弟子,無罪受刑而致身殘,為人謙和而有自尊,博覽群書,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他主持正義,剛正不阿,主張色不屈于人,目不避其敵,具有“勇者不懼”的美德。比孔子小十一歲,孔子對其像兄弟一般。那時孔子學生和墨子常有爭議,有一次墨子說,漆雕開是個殘疾。孔子反駁說,但品德一點都不傷殘。可見是非常維護漆雕開的。(孔子(前551-前479),墨子(前468年~前376年),風馬牛不相及之事,只能略作漆雕開品行高尚的參考而不可信以為真。)
看看吧,孔老師這些弟子都是來自下層的人,而且籍貫也很復雜。有的品行不端正,做過壞事。只要拜他為師,都能夠接受教育,改邪歸正,服務社會。
三、“因材施教”就是“差異”教育的開發!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就是“差異”教育的開發!
可見,孔老師招生學生,不講門弟、不計貴賤、不分賤智、愚賢不肖,他都接收,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從不歧視。人有聰明的,魯笨的。但這兩種人同樣需要接受教育,只是在教子的過程中根據情況堅持因人因材施教。
孔老師在教育上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理念,到現在也不過時,包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教育辯證法思維。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就是“差異”教育的開發!
“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就是“差異”教育的應用!
“我是我師”的教育實踐就是“差異”教育的果實!!
這些都是孔老師的創舉,也是孔老師對教育的最大貢獻。這一主張不僅符合人性可塑的自然規律,同時也是符合打破門第,貧賤、族群及至地域的限制這一社會規律的。所以說,孔老師這一主張對于推動教育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深遠意義。他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提高了民族的整體素質;他的“廣收弟子”,開創了平民教育的先例,打破了西周以來“學在官府”。
教育曾是貴族子弟的專有名詞,是孔老師讓窮人也有了受教育的權力。對于“差異”教育,我們可以從《學記》中的“學者四失里看岀:學習者常出現的不同缺點,已經有了“差異”的認識。
關于“差異”教育的開發和應用,盂子的“君子五教”的思想,是對孔老師的“因材施教”學生的個性差異教育思想的發展。
由此可見,孔老師提倡“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是因為他的學生成份復雜:年齡不一,出身不同,文化水平、道德素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他們學習目的各有千秋,如“年齡的差異、出身的差異、智力的差異、性格的差異、才能的差異、志向的差異”等,所以,對于學生的“差異”,在教學實踐中孔子十分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注意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
“因材施教”就是“差異”教育的開發!
第六節 由瓦拉赫效應:看如何經營孩子的“差異”?
奧托·瓦拉赫是德國化學家,首次成功地人工合成香料,在脂環族化合物的研究中做出了貢獻,于1910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他與畢加索恰恰相反,能算,不能畫,不過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與畢加索相似。
下面,我們看——
1.“笨拙”的學生瓦拉是如何成為高才生?
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材。”
此后,父母又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構圖,又不會潤色,成績全班倒數第一。
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做事一絲不茍,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建議他學化學,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文學藝術的“不可造就天才”一下子變成公認的化學方面的“前程遠大 的高才生”。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后人稱這種現象為“瓦拉赫效應”。【瓦拉赫效應_互動百科】
瓦拉赫的成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了發揮自己智慧的最佳點,使智能得到充分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這就是“瓦拉赫效應”。
如果說瓦拉赫的成功是一個傳奇,那么,成就這個傳奇的是他的父母和老師。
在瓦拉赫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領域之前,他的父母敢于直面現實,不斷尋找和調整培養他的方向,這種客觀而理智的選擇值得家長們借鑒。多數家長對孩子智力投資熱情倍至。孩子尚未出生就夢想他是能創造奇跡的天才;孩子才牙牙學語,唐詩宋詞便不絕于耳;孩子才蹣跚學步,琴棋書畫便伴隨左右;孩子漢語拼音尚未掌握,英語單詞便混雜其間……有些孩子基本上是在學校和各種培訓班中長大的,孩子應有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習慣,都被忽略了。在乏味的生活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或者缺少情趣而墨守成規,或者厭倦生活而個性叛逆,或者逆來順受而缺乏想象力。有些家長無法理解孩子,認為孩子一無是處,卻很少深究這其中的原因。
在瓦拉赫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領域之前,他的老師極具耐心,不斷尋找和甄別適合他智慧發揮的最佳點,這種永不言棄而因材施教的態度值得我們借鑒。因材施教的素質教育已經被倡導了許多年,然而,教育卻往往沉迷于急功近利和浮躁短視之中,那些如瓦拉赫語文拙劣而化學優秀的學生,很難進入教育關注的視野,更別說被培養成精英了。
2.“瓦拉赫效應”的啟示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作為父母也要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做父母的大都具有“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理。父母平時應多觀察、多分析,想方設法找到發揮孩子潛能的最佳點,然后進行培養引導。特別在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時,要冷靜地分析原因,觀察孩子的興趣愛好,從中找到適合孩子發展的優勢方向,并創造一定的學習條件,就可能點燃孩子的智慧火花。孩子一旦學有所長,就會信心大增,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還會帶動其他方面的學習積極性。
對孩子要充滿愛心和信心。瓦拉赫的成長過程,可以說離不開父母始終對他充滿的愛意和信心,父母總是鼓勵孩子,沒有對孩子喪失信心。要知道,一個人一生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在小學學習一般,但是到了初中或高中,學習成績卻有明顯提高,甚至很突出,成為班上的“尖子”。
當子女學習成績不理想時,父母要認識到這是暫時的,興許孩子在其他方面有特長,或以后會有進步。對孩子始終不能失去信心。千萬不可方法簡單,態度粗暴,動輒訓斥打罵或置之不管。
要積極與學校聯系,多聽聽老師的建議,做好全面得了解。從來不去學校了解孩子學習情況的父母,不是稱職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孩子的學習好壞,不能把責任全推給學校教師。
瓦拉赫的案例被教育界稱為“瓦拉赫效應”,向我們展示孩子的學習潛能是不一樣的,有的較全面,有的在某一方面特強。孩子在找到了發揮自己潛能的優勢方向后,通過努力就能取得應有的成績。【瓦拉赫效應_互動百科】
以一個學校或教育者的“標準”來衡量學生們的“好中差”,這樣的做法只能歸為簡單、粗暴、愚昧和無知。
眾所周知的愛迪生,在小時候就是一個所謂的“差生”,不僅是千“笨蛋”還考“倒數”,退學之后,他在其母親的教育引導下,卻成了讓世界級的大發明家。
因此,我們說孔老師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古代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同時也是現代教育中的素質教育的倡導者。
3.“素質”教育,就是“差異”教育
人在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從其生命的個體來說,都是平等,只有“差異”,而無“差別”的,但是后來隨著家庭環境、社會環境、自身教育等諸多外因的影響,人就有了“差別”、“差距”,甚至天壤之別、之距——有的人衣食無憂,有的人窮困潦倒;有的人名位顯赫,有的人平庸無奇;有的人揮金如土,有的人身無分文。古往今來,莫不如此。而這一切都與教育有關!
好的教育讓人變好。
壞的教育使人變壞!
古語云,“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其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其赤;堅與赤,性之有業。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則取而為之也。”(見,呂氏春秋)
每個人的才能都是不一樣,難以用一個標準衡量。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一個行業中的優秀人才,未必是另一個領域的行家。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拔中庸有較高德行修養的人,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都百利而無一害。
所以說,教育應該本著“因性而教”、“因性而育”。
我們現在的教育是亂了“本”——“十年樹木,百年育人。”
孩子是天生的學習家,原因在于學習是人類的天性,是我們人為的讓我們的孩子有了“學習難,學習難,一提學習心就煩”的心里,才使我們的孩子厭學、逃學、輟學,成為“差生”、成為“問題孩子”!
在一所學校里,一個課堂中,“此個人與彼個人相去甚遠:有上智,有下愚;有大勇,有小勇;有善弈,有善射。皆以稟性與環境不同,而各成其才。”這是二十世紀初,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先生說的。面對蔣校長我們應該怎么做?
“差異”教育,是著眼于一個人某方面“能力”與其他人的與眾不同“個性”,以“能力差異”來識別個人,并把這種差異稱為“個別差異”的。
學校教育本是一個面向參差不齊的變化群體,做為教育者,我們不僅要注意共性的培養,而且不能忽視個性教育的培養;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百花百色,百人百性”,人各有志,我們如何去教?
素質教育,說到底是“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的“差異”教育。
第七節 教育是“差生”教育?還是“差異”教育?
叩問:教育是“差生”教育?還是“差異”教育?
回答:教育不是“差生”教育,是“差異”教育!
上面,我們已經談到“差生”就是“差異”,那么,我們的教育,如何經營孩子的“差異”?
中國教育一定解放“差生”,我們不能人的“差異”避而不談。只有承認差異、尊重差異、開發差異,才能使差異逐步縮小,甚至消失。
我們的教育如果沒有差異的教學模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死搬硬套,那么怎么能培養出個性差異的創新人才。我們的教育豈不是成為工廠里的標準產品了。
每個學生大腦都是一座智慧的寶庫,他們都有無窮無盡的潛能,只能用差異這把獨特的鑰匙,才能打開學生智慧的心靈密碼——個性差異開發,如此,才能調動孩子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一旦孩子有了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方能進行自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而知識就好比魚,自我教育、自主學習就象捕魚網。學生要想多捕魚,就要用自主學習這張捕魚的網,可見在解放“差生”開發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多么的重要。
所周知,解放中國5000多萬“差生”,是每一位立志改變中國教育事業共同關心的問題。
解放“差生”是一項偉大的教育事業、這項事業是-項堅苦的事業、同時也是-項開創業性的事業,任重而道遠,需要眾多的仁人志士共同研究、探索、開拓。
解放“差生”,就是要教育好,我們的每一個學生,教育好一個學生也就等于挽救-個家庭的幸福生活,拯救一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推動世界的和平運動。
可見,解放“差生”的教育,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是何等的重要,每一位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應有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每一位所謂的“差生”。
如何才能解放“差生”?這是問題的重點、也是問題的難點。
下面,我們看解放“差生”,老師為何要尊重孩子的“差異”?
1.人有“差異”,物有“長短”
人有“差異”,物有“長短” ,我們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現實,承認“差生”的存在,容忍“差生”的缺點,給予“差生”一片教育的藍天。
畢加索在繪畫上的成功,不乏天賦因素,更離不開成長環境的熏陶。
畢加索的父親在關鍵時刻拯救了孩子,我們做父母的也應該盡可能地揚孩子所長,避孩子所短,使孩子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即使孩子沒有畢加索那樣的天賦,也至少應該給他們一個沒有陰霾、充滿陽光的心靈世界啊!
2.“差生”不“差”
教育者,應該看到“差生”的存在是自然的,有如體育課排隊集合,或高或矮站在前面,總有最后一名。
“差生”的“差”,不全是“差生”自己的“差”。“差生”的“差”,只是某方面而不是全方位的“差”。老師在“恨鐵不成鋼”的同時,能否恨一下自己?恨自己找不出“差生”的癥結,恨自己開不出治“差”的良方,而消一消火氣。有 多少人注意到“差生”嗎?
所謂的“差”也就是論分數說話。
這些孩子不是不聰明.他們的價值觀在論分數的年代而消失。
所謂學生的“好”與“差',實際上源于我們的衡量標準。最關鍵的就在于,我們不應該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好與差的唯一標準。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與眾不同的“差異”,也就是我們說的“特點”,不能僅僅因為成績不好就把其定位為“差生”。放眼人生長河,學生階段是人生的重要成長階段,成績不能不重視。但是,學校、家庭、社會決不應該都只盯著成績,育人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學校的“差生”,只因評價標準太單一的教育問題,學校教育要面向每一位學生,這既體現了多元智能的理論觀點,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所謂面向全體學生,是指面向全體有差異的學 生,甚至是學習成績差異很大的學生。加德納有一句名言:“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方式。對于一個孩子發展最重要、 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幫助他尋找到一個使他的才能可以盡情施展的地方,在那 里他感到滿意而能干。”多元智能理論公開反對“精英主義”,認為“人才”絕不僅指少數的精英,每個學生都是可造之才。
可見,“差生”不“差”!
3.要善待“差生”,尊重孩子的“差異”
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對學生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難道處在二十一世紀的教師,卻做不到這樣嗎?
“差生”之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對的、暫時的,是可以轉化的,只要有學校存在,所謂的“差生”就必然存在。
只是我們必須以一個科學眼光去看待這些所謂的“差生”。
在今天的學校教育中,素質教育的戰鼓早已打響,減負的呼喊驚天動地,然而我軍仍巋然不動。在這里,我們且不說當今教育資源如何不均,地域如何不平等,只想說一說,我們人為的“分類”教育,一個制造“差生”的教育。
解放“差生”,就要善待“差生”。
善待“差生”,就要認認真真地分析“差生”差的原因何在?
是他們智力低下?還是智力發展較慢或不平衡?
是他們自控能力差?還是勤奮程度不夠?
是他們厭學?還是自己講課水平需要提高?
只有分析到位了,老師才能客觀公正地對待“差生”,并且從教書育人過程中找出補救的良方。善待“差生”,多給“差生”一點愛,讓他們在理解、希望和溫馨的氣氛中健康成長、慢慢進步。
我們學校教育,尤其是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象孔老師那樣,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認真實施“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育理念,解放“差生”指日可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時發生的事情甚至可能影響人的一生。在成長的關鍵時期,家長與老師的指引,可能讓一個“差生”成為一個“天才”,“差生”瓦拉赫效應就是最好的證明,“差生”畢加索也是最好的證明。
教育者在經營孩子“差異”的同時,只有善待“差生”,承認孩子的“差異”、尊重孩子的“差異”、開發孩子的“差異”,才能使孩子的“差異”逐步縮小,甚至消失。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回到現實中,在今天的學校教育中,素質教育的戰鼓早已打響,減負的呼喊驚天動地,然而我軍仍巋然不動。在這里,我們且不說當今教育資源如何不均,地域如何不平等,只想說一說,一個全社會都在“取長補短”的教育,將教育的“長”的一面“取”出來了,“補”在學生的“短”的一面,于是乎,千軍萬馬一起“補”:“補”短、“補”缺、“補”漏、“補”差、“補”……。
在“求同排異、填平補齊、抑強扶弱、抑長補短”這個“取長補短”的指導下,讓我們的學生在自己的短板上“補”呀“補”,越“補”越苦、越“補”越累、越“補”越差,越“補”越“補”短,直“補”得我們的學生“丟書、撕書、燒書”,最后被“補”得我們的學生自尋“短”——逃學厭世、離家出走、命喪黃泉……這并非危言聳聽,活生生的事例每日都在發生。你若不信,只須百度一下!就會對這個“取長補短”的教育理念多少有點否定。
為此,我們不禁要問,現在我們的學校教育是到底“取長補短”教育?還是“揚長避短”教育?
請看 第五章 教育是“補短”的教育,還是“揚長”的教育?
【注 《敢問中國學校教育路在何方?》 系列博文 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 在 中國教育人博客 【新閱讀征文】 欄目設置:觀察主見 【田園泥土香教育】 于2012-09-18 08:58 首發 于 中國教育人博客 且 今天 修改于 簡書 】
附錄——1
《敢問中國學校教育路在何方?》
? ? ? ? ? ? ? ? ?目錄
第一章 教育:是“分數”教育?還是“生命”教育?
第二章 教育:是“枝葉”教育?還是“根基”教育?
第三章 教育:是“擇校”教育?還是“擇師”教育?
第四章 教育:是“差生”教育?還是“差異”教育?
第五章 教育:是“補短”教育,還是“揚長”教育?
第六章 教育:是“捕魚”教育?還是“養魚”教育?
第七章 教育:是“教書”教育?還是“育人”教育?
第八章 教育:是“補課”教育?還是“補心”教育?
第九章 教育:是“復讀學”教育,還是“下江河”教育?
第十章 ? 中國學校教育之路如何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