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本章的標題是,發現自己的無知,就在想人類的無知體現在?還有是否有些我們人類現在的進步其實也是一種將要將我們人類帶進無知的深淵呢,(也許是幾百年,幾千年后,我們會發現現在的一切其實都是我們人類在做一些無益甚至是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好的,話不多說,思緒也不要在飛,讓我們回到文章中來看。
在過去500年間,人類的力量有了前所未有的驚人成長(人口增加14倍,生產增加240倍,消耗的能量增加了115倍),一艘現代戰艦是輕松摧毀整個哥倫布的船隊,五條現代的貨柜船,就能承載當時全世界所有船隊所運的貨物,一臺現代計算機能儲存中世紀所有圖書館里全球抄本和卷軸的信息,即便把所有前現代王國的財產數量全部相加,也比不上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銀行。
1945年的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發,人類不僅有了改變歷史進程的能力,更有了結束歷史進程的能力。為何作者會這樣說?進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阻礙?
科學,政治以及經濟的關系
科學需要的不只是研究本身要有進展,更需要科學政治和經濟彼此相互強化,如果沒有政治和經濟組織提供資源,科學幾乎就不可能成功。另一方面,科學研究也為贊助者帶來新的能力讓他們能夠取得新的資源,而部分就會用來研發新的能力。
不知為不知
認知革命之后,人類希望能了解這個世界,而現代科學與先前的知識體系有三大不同之處
。愿意承認自己的無知:所以也就沒有什么概念,想法,理論是神圣不可挑戰
。以觀察和數學為中心:通過收集各種觀察值,再通過數學工具整理連接,形成全面的理論
。取得新能力:我們玩運用這些理論來取得新的能力,特別是發展出新的科技
科學革命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地革命,真正讓科學革命起步的偉大發現,就是發現“人類對于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毫無所知”
現代科學是一套獨特的知識體系,其獨特之處在于公開承認整套體系都對一些“最重要的問題”一無所知,生物學家沒有腰酸解開生命的謎團,他們也無法完整解釋為什么大腦能夠產生意識,物理學家也不知道什么引起了宇宙大爆炸等等問題。
數學的魅力:
1687年,牛頓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現代歷史最重要的著作,只用了三個非常簡單的數學公式就能夠解釋宇宙中物體掉落的規律。但是隨著新證據的出現,新的理論出現,其他理論也就被冷落,牛頓定律也難逃厄運,,19世紀末,科學家也觀察到有些狀況是不符合牛頓運動定律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也繼而出現。
在生活中的其他領域:生物學,經濟學和心理學也能看到數學的影子,在過去兩百年里,數學發展出一個新的分支:統計學。
文章中作者通過舉例:伯努利的大數法則(Law of Large Numbers),伯努利認為,雖然某些單一事件難以準確預測,但只要有了許多類似事件,用平均結果開預測就能相去不遠。
而如今,修辭學乏人問津,,邏輯只剩哲學系繼續捧場,神學只剩神學院大力支持,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向數學,走向精確科學的趨勢勢不可擋,而“精確”正是因為使用了數學工具。
知識就是力量:
對于“知識”的考驗,不在于究竟是否真實,而在于是否讓人類得到力量或權力,因為沒有任何一種理論是百分百正確,所以用“真實”與否來為知識評分并不妥當,真正的考驗就是實用性,能讓我們做出新東西的就是知識。
作者接下來說到一戰和二戰以及后期會在納米技術產業的投資(間諜蒼蠅或思想掃描儀),都說明了科技在我們生活中的力量和重量。
吉而伽美什計劃:
人類看來無法解決的問題里有一個是令人煩惱,有趣且重要的:死亡。在現代晚期之前,大多數的宗教和意識形態認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坦然承認:科學革命要給予人類永恒的生命,潛意識覺得不可能,但從現在往前看,一切已經截然不同,人均壽命提高了很多,各式各樣的藥丸針劑,和復雜的手術任我們挑選。,許多在過去必然會造成死亡的疾病和傷口,現在只是小事一件。但現在很多疾病也是很棘手,你不知道病因如何,還有某些病雖然是可以通過手術治療的,但是面對某些巨額醫藥費,普通人家又如何支付的起呢,一些藥丸也是有利有弊,所以說追求永恒的生命還是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科學研究的恩客:
科學活動并不是處于某個更高的道德和精神層面,而是也是像其他的活動一樣,受到經濟,政治和宗教利益的影響。
科學之所以在過去的500年里能夠取得奇跡般的成果,有很大程度上是歸因于政府,企業,基金會和私人捐助者愿意為此投入十億美元的經費,而科學家之所以能夠得到經費,多半是因為有人認為這些研究有助于達到政治,經濟和宗教的目的。畢竟人類的資源有限,如果希望贊助純科學,不要受到政治,經濟和宗教利益的干擾,這很有可能是無法成功的。
所以,科學研究一定得和某些宗教或意識形態聯手,才有蓬勃發展的可能性,意識形態能夠讓研究所耗的成本合理化,而代價就是意識形態能夠影響科學的進程表,(正如P263作者舉到的例子,擁有同樣專業技能的兩位生物學家,研究方向不一樣,都要申請經費,他們所處國家的宗教和意識形態會決定誰能取得這項經費)并且決定如何使用研究成果。因此如果想知道人類究竟是怎樣做出核彈,登上月球,光是研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和社會學家的成就還不夠,我們還必須考慮到當時的思想,政治和經濟力量,看看這些力量如何形塑了物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將他們推往某些特定的方向。
作者最后寫到,其中有兩種力量特別值得關注: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在過去的500年間,科學,帝國和資本之間的回饋循環正是推動歷史演進的主要引擎,下一章會分析其運作,科學和帝國這兩具引擎是如何結合,又如何再扣上資本主義的推進器。
讀到這,我真的太太佩服作者的知識儲備了,各學科,各領域都信手拈來,覺得自己的思考層次被他的文字帶到了一個高度,淡然地站在這里,看我們所處時代的已經面對的變化和可能會發生的變化。有思想,有邏輯,有章法,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