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忽然覺得“親密無間”并不是一種好的狀態,“無所不談”也并非就是好事,也許是與生俱來的孤僻性格,又或許是越來越懶惰,懶得維系與經營任何感情,所以越來越傾向于和所有人保持一定距離。
今日看了一期綜藝節目《奇葩說》,迄今為止也不過看了兩期,不過很喜歡蔡康永老師,喜歡他慢條斯理的講話,但是句句在理,他談到,一個人即使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社交活動,也只能維系好150人以內的人際關系,超出這個限定就會事倍功半。不得不承認的是,感情是需要經營的,但是我也認為有一些感情是不需要刻意去維護的,它就像陳年的酒,你把它貯存起來,不用精心呵護,但經年之后久而彌香。我身邊的大多數朋友都很少有聯絡,而我更是幾乎從不主動聯系別人,所以朋友間的溝通互動很少,但我覺得這并不影響友情。我們相見時依然可以開懷大笑,相談甚歡,哪怕從不聯系,有困難也會齊心協力。這種友情讓我覺得舒服,我不必為了擔心失去這段友情而刻意去討好與聯絡,我只管放心的前行,她們處于和我平行的空間,或者在身后,或者在遠方,只要我悲傷,她們一直都在。
每個人都有幾個朋友圈子,你初中認識的人和大學認識的人,你們從小到大所處的成長環境不同,也導致你們的性格差異很大,所以朋友之間的相處方式也有很大差別。正如我上面說講,我有一群不必刻意聯系卻依然關系很好的朋友,而同時,我也有一些時常聯系的朋友,這份友情也很珍貴并真誠,其實從一定意義上說,這種友情的相處模式并不是說,我們的友情需要靠頻繁的聯絡來維持,每個人對感情的需要不同,每個人表達感情的形式也不同,所以在這樣的一份友誼面前便采取了另一種形式。有時候想想覺得很溫馨,一個人孤獨在外,總是有人和你聊天逗笑,枯燥的生活也充滿了諸多樂趣,但有時候又覺得是一種負擔。
最近覺得精力欠佳,整個人變得慵懶無比,疲于思考,懶得去維系任何感情,寧愿把自己變得孤獨,所以那種頻繁聯系的感情讓我覺得厭倦。厭倦了每天的絮絮叨叨,厭倦了雙方生活里的大事小情,索性直接說出,這當然也導致了朋友很大的不滿,我表示理解并且也請求原諒,但其實我并不覺得我有過錯,事實上,我想與全世界都保持一定的距離,來維護自己內心的小小空間,我不希望過多的凡塵瑣事都堆在我心頭,我的大腦也不需要接受過多的信息,我覺得疲倦,我需要休息。
我的內心世界很豐富,但也很分裂。我對這世界充滿既了好奇,但又對很多事物表現的極其冷淡,是發自內心的冷漠,一群人討論我不感興趣的話題,我不會為了所謂的搞好人際關系而刻意強迫自己去融入,我也不愿意把時間浪費在我不喜歡的人身上,從來都簡單明了,干凈利落,多說一分我便覺得是在浪費時間。我有時做事很功利,我會考慮這件事對我有什么意義,然后才會去做,但有時又不會計較這些,哪怕這件事會給我帶來諸多好處,但違背內心我又不愿意屈從。我喜歡一個人獨處,也享受孤獨的狀態,這讓我覺得自由,但同時也有人說這是一種情商低的表現,因為沒有能力維系好身邊的利害關系,所以寧愿選擇與自己為伍,說得清高是獨來獨往,說得直白一些便是性格孤僻。在某種程度上,我認同這個說辭,我想沒有幾個人愿意違背自己心意去迎合別人,別人所在的圈子他也未必感興趣,但他依然可以主動去融入,我認為這也是一種能力,最起碼我辦不到。不過無妨,我依然享受自己一個人的狀態,如果和別人相處讓自己覺得不快為難,又何必勉強自己呢。
有一天下班,和一個同事一起走了一段路,為了避免冷場便斷斷續續的說了一些話,雖然覺得聊天狀態也算正常,但我內心里卻希望這段同走的路快點到盡頭,我更享受那段自己一個人的路程。與普通同事是這樣,與朋友我也同樣希望保持距離,我不習慣與別人過于親密,也不希望別人過于了解自己。所有人都希望自己保持一點神秘,也都樂于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所以愿意保留一點秘密在心底,而在這種時刻我也會陷入迷茫,我到底是希望保持神秘,還是懼怕過于親密,在這種情況下,我到底是主動拒絕的姿態,還是消極逃避的姿態?我與別人保持距離,是因為我與生俱來的敏感與自卑,不希望被別人看穿,不希望別人了解更多關于我的真相,我心底的庸俗想法,我的性格缺陷,這樣一想也并非樂在其中,而更像是落荒而逃。有些人愿意向別人敞開心扉,而有些人則希望保護好自己內心的那個小世界,他的所有想法,積極與消極,樂觀與悲觀,都喜歡自己一個人分享,甚至拿出來時時品嘗。也許會有人覺得,這種人活該孤獨,不該擁有任何的感情,但請不要忘記,他依然相信人世間的諸多情感,依然以誠待人,他有冷漠但并不是冷酷,更不是自私。
所以就是由這樣一群人,他們愿意孤獨,他們享受孤獨,拒絕并回避任何形式的迎合與跟隨,他們享受孤獨帶來的快感,但也要忍受孤獨帶來的不堪,并在兩者之間趨利避害,求取平衡。而對于過去以及現在的我而言,孤獨利大于弊,所以我享受并沉浸于這種狀態,也許未來會有所改變,但將來的事誰能說得清呢!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