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I?閑扯劉備
上一章 I? 第三卷 飛龍在天:三分天下的定鼎【三】張松法正雙背主
撰文 I?容藍
【四】暗影兵戈入西川
劉備的兵馬,終于開向了通往西川的路。
此次入川作戰,劉備帶上了新來的龐統,留下諸葛亮和關羽鎮守荊州。
我前面曾說過,諸葛亮隨劉備出山后,龐統他是有另外的任務去了,我這里得把這坑給諸位填上。
諸葛亮出山后,龐統跑到東吳去做了周瑜的功曹。這就是他的任務,荊州五大家族交給他的任務,去執行五大家族東邊不亮西邊亮的策略。
諸葛亮已經隨劉備去了,但是能成功與否,誰都不敢保證。我相信諸葛亮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策這幫人是知道的,現在曹操那里是不能去的,但是東吳孫權那里卻是可以進入的。
但想進入東吳,卻又不是那么容易的,因為東吳已經有了以張昭為首的龐大文官集團,你看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時候這幫人就知道了。但是他們看準了當時東吳的武將集團。周瑜,當然是武將集團當仁不讓的第一把交椅,所以,龐統就毛遂自薦的進入了周瑜的麾下。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周瑜過早的死去了。要想通過周瑜進入東吳核心的打算明顯泡湯了,因為孫權估計巴不得周瑜早點死,周瑜的人他怎么會重用呢?
東吳文官集團猶如荊州一般,也是被江東各大豪強地主家族把控,吳郡的顧、陸、朱、張和會稽的虞、魏、孔、賀等江東大族撐起了東吳的政治基本,而且不可撼動。龐統深知,自己作為一個外鄉佬,想要進入分一杯羹,勢必登天還難。
但是龐統知道,還是必須去與這些人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對岸的劉備需要這些關系。所以他決定以送周瑜靈柩的名義來到了江東。
在江東期間,龐統憑借他過人的學識、口才和逢人就說好話的本事,迅速的結識了大批江東名士,甚至與魯肅交厚,而且老好人魯肅還給他寫了求職推薦信。
這就足夠了。但江東終究不是他伸展志向的地方,那里沒有他的容身之地。
當然,這里我還臆想了龐統當初任務的另一種可能,事實上我更趨向于這種可能。
我認為龐統去東吳,都是按諸葛亮導演和顧問水鏡先生的劇本演的,當然這是他們人才推薦會以后的劇本。
我認為龐統和諸葛亮一開始就是傾心于劉備的,他先去東吳周瑜麾下就是為了與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應,決勝赤壁,曲線救劉。你如果對此不信,可以仔細去閱讀一下赤壁之戰的那幾回書,看看我扯得有點道理沒有。
所以赤壁大戰一結束,龐統就直接來投劉備了。而且后來為了不讓劉備為難,也免得自己像當初諸葛亮剛來時那樣受關羽、張飛的夾板氣,他情愿從最底層做起,并不急于出示魯肅和諸葛亮的推薦信。
果然,他在耒陽以真才實學征服了張飛,得到了劉備的賞識和重用:
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于諸葛亮,遂與亮并為軍師中郎將。
但正是這樣的待遇,卻為他的人生蒙上了悲劇的基因,一山不容二虎這種暗黑理論總是有市場的,諸位請容許我先挖個坑,后邊到點了我再填上。
龐統跟隨劉備領軍入川,劉璋親自到涪陵城接應劉備。
這時候,劉備的心里還在想著法正的話,對于法正的陰獻之策,劉備是有所保留的,《三國志.先主傳》:
張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謀臣龐統進說,便可于會所襲璋。
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倉卒。"
雖然劉備很清楚法正說得有道理,自己也確實需要益州作為霸業的基礎,即使張松之前離開時也有交代,但是畢竟法正與自己是初次見面,交淺言深,誰知道他是不是劉璋的暗探。
再則,劉備在自己身上向來貼著大義的標簽,如果就此拿下益州,在道義和情感上他認為是過不去的,當然關鍵是臉面問題。
更有甚者,目前自己取西川還有其它許多問題懸而未決。一者自己剛立足荊州未久,許多事情、許多關系諸葛亮還在理順之中;二者東有孫權常討荊州之逼,北有曹操虎視眈眈之強,如果他前去取西川,這個兩個有什么反應他無法確定?三者西川畢竟是劉璋家族兩代經營下來了,是否真如張松、法正之言那么好拿下?一但失手那就是萬劫不復的境地!
但是龐統一席話就堅定了劉備的決心:
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后,封以大國,何負于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
決心既然已經下了,那就必須行動。劉備向來就是個行動派,他與龐統制定了二路伐蜀的戰略:
一路由劉備親自率領,由龐統從原來荊州士卒中甑選的精銳一萬余人,大部分由原來荊州的將士統領。
二路由張飛率領,統領軍隊在川東、荊西,秭歸、夷陵等地,暫時駐地待命。
對劉備與龐統的這個部署,我認為充分考慮了各種因素:
第一,麻痹、示弱于劉璋,那意思是告訴劉璋,我就帶了這么點人來,你不用擔心,我真的是來幫助你的;
第二,告訴孫權,即使你知道我去西川了,你也別亂來,我大弟弟駐守荊州,二弟弟也布防駐守在外圍,你來也沒好果子吃;
第三,留諸葛亮在荊州,就是為了理順荊州的人事和政治關系,免得再次發生當年徐州的曹豹事件,同時輔佐關羽,讓孫權、曹操就算對荊州有想法,也只能望而興嘆;
第四,讓張飛率部暫時駐守川東、荊西,秭歸、夷陵,就是作為預備隊。張飛所帥的人馬都是劉備的舊部驍銳,兵力和戰力都在劉備自帶入川軍團之上,戰事一起必然是將士用命,不畏生死一往無前,當是奪取西川的主力。
就這么輕松的入得川來,但是人家劉璋客客氣氣,又給錢又給糧,還給自己補增兵員,自己攻打張魯卻寸功未建,確實找不到借口來找人家劉璋的晦氣。
但是人一旦下定了某個決心,借口嘛總是找得到的。就像秦檜定岳飛之罪名一樣,莫須有就能搞定你。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先生給劉備同志的借口是龐統之死。龐統被張任的部隊射殺在落鳳坡后,劉備悲憤之余,下令全軍,要為軍師復仇。這個借口,顯然是冠冕堂皇。
可是,我要很遺憾的告訴你,劉備同志是沒有這么憤青的,年少時都是喜怒不形于色,何況五十多歲的人了。而且,龐統是在劉備反水后,攻打雒城時,被亂箭射死的。
正史的記載是更加令人齒冷的。
建安十七年,劉備應劉璋之請入川收拾張魯已經一年了,但是張魯依然在漢中耀武揚威,快活自在得很。很明顯,劉備根本沒有真正在幫劉璋解決問題,打張魯也是裝裝樣子,他真正在干的是心懷叵測的在駐地葭萌大肆收買人心,《三國志.先主傳》:
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劉備要借口,借口就來了。曹操這時候從赤壁緩過氣來了,就出兵收拾孫權,孫權寫信向劉備求救,《三國志.先主傳》:
明年,曹公征孫權,權呼先主自救。
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吳,吳憂危急。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轉侵州界,其憂有甚于魯。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
乃從璋求萬兵及資(寶)[實],欲以東行。璋但許兵四千,其余皆給半。
按照道理來講,我認為劉璋給的這個糧草和軍隊的數量已經非常好了。人家劉璋也是有顧慮的,他雖然懦弱,卻不傻,而且黃權這些忠志之士肯定也還是時常在他耳朵邊陳說劉備在川的厲害關系的。
劉備來到川中一年,不但沒有消滅張魯,反而動輒向自己要錢要兵,這一次更是獅子大口要一萬兵。萬一你不去回援荊州,反而直接上來打我怎么辦?再加上劉備這一年來在川中大肆拉攏豪門望族和手握兵權的將領,劉璋不顧慮、不害怕真是不可能的。
劉璋你怎么想沒有關系,劉備要的只是借口而已。但是就此卻好像還是勉強了一點,恰在此時,倒霉的張松給劉備送來了借口的引子。
就此,劉備佯裝沖冠一怒,拔刀指向劉璋,大吼一聲:沖啊!終于,武力奪取西川的戰斗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