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跟國內一個30過半還在單著的女友聊天,問她今年春節放假怎么安排,她悠悠地說,跟去年一樣,自己去旅游發現新大陸唄。
我隱隱心痛。
去年過年她就沒回老家陪爸媽,而是自己跑去了云南旅游。
我看著她發來的照片,色彩斑斕的裙,熱烈的篝火,載歌載舞,熱鬧喜慶從屏幕上撲面而來,可她一個人的身影就被映襯得更加孤單。
這種孤單我曾經很了解。
越是煙花燦爛的時候它越尖銳,越是家家團圓的時候它越蝕骨。
可是她不想回老家。不是她不想團圓,而是不想再去刺激父母,自己到如今還沒有屬于自己的家。
這么多年的單身,她習慣了一個人把日子過精彩,但她爸媽難以接受。
他們埋怨她為什么當年要跟談了好幾年的男朋友分手,如今人家孩子都會叫爺爺奶奶了。
他們聽到街坊鄰里說一聲“別讓閨女太挑了”,尷尬得不知該怎樣回應。
所以,朋友選擇了回避,在這樣尤為敏感的時刻。
我好希望她轉角遇到她的Mr Right,然后,像奶茶歌里唱的,“日子再忙也有人一起吃早餐”。
朋友曾經也極度渴望那個人的出現,在臺風襲來時她不必害怕外面的狂風驟雨會破窗而入,在她生病時不用忍著疼痛從床上爬起來燒水找藥,陽光燦爛的旅途中的那些感受有人傾聽,平常日子里柴米油鹽的滋味有人一起品嘗……可到現在,還是單身。
求之而不得,她慢慢地放平了心態,可家人,朋友,周遭,好意或者不懷好意地,無時不在提醒她,催促她,該結婚了。
2
剛剛跟公婆過了圣誕節,這在法國是跟我們的春節同等重要的節日。
今年是公婆家的“小圣誕”,先生的兄弟姐妹們都在另一方父母家過圣誕節,陪著公婆的只有我們一家,還有先生的小姨和大哥。
先生的大哥今年40出頭,七年前離了婚,從此就一直單著。
先生的小姨今年50多歲,一直未婚。
可是,同他們一起過這合家團圓的節日,我竟然沒有為他們生出半點這個年紀依然單身的遺憾和凄惶。
先生的大哥有個孩子,假期周末總有一半時間有孩子陪,生活里總有樂趣有動力,不覺得他孤單也情有可原。
先生的小姨可是實實在在地單身一人,雖然曾經也有過男朋友。
作為審計師的她工作非常忙碌,家人聚會時也常常見她在一旁加班工作,一副專業干練的樣子。工作之外,她每年兩到三次假期,約著朋友滿世界逛。以前父母在世的時候,她經常回去看望父母,后來父母不在了,她就改為去哥哥姐姐們家里,重要節日里從不獨自一人。
這么多年的單身生活并沒有把她變成一個一身盔甲的堅硬女子。她溫柔幽默,體貼周到,倒讓我每次見她心里都感嘆,為什么這么好的女人沒人娶?
也只有我有這感嘆吧。周圍的法國人里,沒有人當面問她為什么不結婚,沒有人背后議論她是眼光太高還是有個人缺陷,沒有人用看“第三性”的眼光看她,甚至,根本沒有人注意她高齡未婚這個問題,因為這根本就不是個問題。
在法國,沒有“恨嫁”可以滋生的土壤。
3
中國人的文化里,美人是要配英雄的,女人愛找讓她仰慕的男子,男人則要憐香惜玉,找他能降得住的,所以落了單的反而往往是女人里的上品,她們有事業,有品味,有思想,有要求。
除了要情投意合,她們還要求對方的家庭背景、經濟條件還有學歷、知識、見識要與自己相當,最好能高自己一籌。
可是法國男女卻絲毫不介意門當戶對。年齡,相貌,教育程度,工資高低,是不是背后有個奇葩家庭,他們一概不介意。政界當紅的經濟部長當年大學畢業后便娶了自己的高中老師,一個離了婚,帶著孩子,比他大了二十多歲的女人。
情投意合,三觀契合,這大概是他們選擇伴侶時唯一的追求。
要求低了,選擇面就廣了,落單的幾率就小了。
與其說他們灑脫,不如說社會寬容。
為什么這么說呢?
《禮記》中說:昏禮也,將和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就是說,在中國,自古以來結婚是為了連接兩個家族,傳宗接代。它不光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兒,還事關兩個家庭,是個社會關系。
人多必亂。
如果我那單身的女友找到一個兩情相悅但需要她做家庭經濟主力的,換言之,需要她養著的男人,她父母大概也會在親友面前覺得顏面無存,她的同事朋友們在背后也要流言蜚語吧。特別是如果那男的家庭背景又差的話,外人你一言我一語,不知日后會在兩人之間兩個家庭之間制造出多少矛盾。
所以她沒法只注重精神的契合,她只能等那個“門當戶對”的人出現。她只能繼續恨嫁。
法國女人之中,也有找不到另一半的,像先生的小姨,可她們并不恨嫁。
她們獨自居住,卻并不覺得自己人海飄零,沒有“女孩子只身在外不容易”的自憐心態;
她們沒有一定要在最美的年華穿上婚紗的緊迫感——有很多女人結了婚都沒有穿過婚紗;
她們沒有父母親人每次見到都明著暗著探問“有沒合適的人啊?”的煩惱,沒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不能讓父母含飴弄孫的愧疚;
她們甚至沒有女人越老越不值錢的恐慌,因為在法國,四十之后的熟女更加魅力四射。
同樣,沒有父母為女兒嫁不出而憂心忡忡,沒有人覺得不結婚的女人不正常,沒有婚戀廣告宣傳女人要出嫁。
大家各自為各自的生活負責。結不結婚,什么時候結婚,是她和他兩個人的事情,與他人概不相關。
4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這是古老的詩經里的一首詩,說的是,梅子成熟,紛紛墜落,若無人來摘,當將枯萎。
思嫁,三千年來,始終如是。
總會在某個年紀,某個時刻,希望找個愛人托付終老。女人思嫁,人之常情。
只是,有多少女人被逼著將思嫁變成恨嫁。
相較之下,法國的單身女人們真的輕松得多。
她們單身,但她們的生活重心從來都不是結束單身。
她們從從容容地尋覓,等待,在這個過程中,珍惜當下,享受單身生活的灑脫隨意。
我們沒有她們那么寬容的環境,卻有比她們更為操心的父母親朋,可嫁人這件事,終需要自己掌控。
縱然不能改變周遭,也不能自亂了陣腳,為對別人有個交代、為不讓自己顯得特別而恨嫁。
感情的事還是讓它歸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