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從3歲開始就會陷入哲思,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為什么來?
最近我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心情猶如陰霾籠罩,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在某個瞬間,就開始領悟。領悟的那根線索,飄忽不定而搖曳,沉下心才能滌清思路,抓住那個瞬間即逝的念頭。
我究竟是什么或者說我是誰?讓我們細細的來思索。
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手,或者腳,而他還是他,并沒有改變,因此一個人可以失去肢體,并不會改變他。也就是“我”并不是肢體。
如果一個人整容,或者變胖或者變瘦,并沒有影響對他的定義,那么說明“我”也不是表皮和軀殼。
如果一個人大腦受損,失去了記憶,做了記憶移植,他還是他,并不會認為他不再是他。也就是“我”也不是大腦。
甚至是做了換頭手術,你可能還是會認為那就是我。“我”甚至不是那個頭顱。
那么我究竟是什么呢?
美國一家研究機構,得出結論說,“我”應該是一種意識形態,是一種精神、態度和本質。他們認為肉體會死亡,但是這種精神本質會衍生到世界上另一具肉體繼續延續,也許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所謂的靈魂不死的概念。
涉及到死亡,這需要我們去直面和思考。曾經震撼于陳默教授在《蓮花里的鉆石》里寫的:“死亡才是生命真正進入巔峰。”,書中描述了兩片相愛的樹葉,一直遲遲不肯落下,懼怕死亡,于是相守到樹上最后的兩片葉子,其中一片葉子承受不住了,隨秋風一吹,飄搖落下,在落下的瞬間,另一片葉子也飄落,此時他們才彼此真正的感悟,結束才是最好的開始和自由,死亡才是生命的巔峰的故事。此境與渡邊純一的《失樂園》中最終兩位主人公相擁而亡,表達的最終意境,是異曲同工之處。
在更早的以前,我對于死亡是非常恐懼的。從開始記事的年齡開始,我就時不時會被死亡的恐懼籠罩,而無法入眠。這樣的思想不知道從何而來。記得我4、5歲時常會在天還蒙蒙亮的早晨,就驚坐在床頭。母親問我怎么了,我回答說“我怕死”,母親回答“你還早呢,外婆外公都還在,我都還在,輪不到你的”,“可是如果80年以后呢?”,母親無語。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像我這樣,這份恐懼足足伴隨了我半生,時不時半夜驚醒而無法入眠。長期反復做同樣場景的那些戰爭時期的噩夢。也許是殘留了上一輩子的記憶。
所幸的是自從做了母親,全然擔負起為人父母的責任。這份恐懼竟不治而愈了。而對于生命有了更多的解讀與感悟。
其實人身上的細胞在不斷的死亡,大約3個月左右人身的細胞會全部更新一次,包括腦細胞。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說相當于每三個月人就死亡一次了。嚴格意義來說,你見到的“我”已經不再是之前的“我”。
而人在睡眠時,對外界沒有任何感知,其實也是一種類死亡狀態。也許此時的靈魂是進入另一個境界,也許人是由兩部分組成的,這個世界的人睡眠時,就打開或者靈魂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而“我是什么”,這個主題是和死亡息息相關的,究竟失去什么,才是判斷失去了“我”呢。
我們回到主題,我究竟是什么呢?
結論就是:其實“我”就是關系,“我”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正如電影《阿凡達》所體現的,其實世界就是一張互相關聯的相互之間關系的網,人與人之間都是通過關系網而感知的。對于“我”的定義,是通過與親人間彼此的關系來描述的,當這個關系不存在時,“我”就不存在了。
例如,你是某某的兒子,是某某的丈夫,是某某的父親等關系。(這里的關系是指自然的關系,而不是工作的關系)
假如一個人如果去了遠方,即使他人不在,他的關系還在,是父親或兒子或丈夫,無論這個人怎么變化,只要這個關系在,那么他就在。即使他的性格變了,即使外貌變了,即便發生了其他任何的變化,只要關系在,他就活著。究其實質,
所以人們用牌位或者族譜,來保留這種關系,即使肉體不在,關系仍然在。
所謂出家,就是斷絕這個關系,也就是不存在這樣的關系點的情況下的修行,人與其他人沒有任何的關聯,這個時候的人是最難安定的,因為沒有根,就需要修行向內追尋。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死亡與肉體無關,與精神無關,只要關系在,永遠就在。其實我們根本不在乎,這個關系點上的人是什么個性、外貌怎樣或者經歷過什么,例如誕生了一個孩子,那么這個孩子在關系網上就多了一個點,無論這個孩子如何發展,對于關系點來說就是不會再改變的。例如你的兄弟姐妹,無論個性如何,是否相處融洽,將永遠是兄弟姐妹的關系,無論是去了遠方還是死亡,其實都不會改變這個關系點,他們永遠都在。我們的稱呼,舅舅、叔叔、姑媽、兄弟姐妹都確定了這個關系點,或者這個“我”,我們會發現,無論這個人在與不在,我們都是一直用關系來定義。
也就是:我=關系
只有失去了關系,我將不再是我。
理解這點,對于正確處理好當下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人是發展變化的,但是關系點是相對穩定的。當你們是夫妻關系、親子關系或者兄弟關系,往往會互相抱怨,你過去怎樣怎樣,現在變成怎樣怎樣,我們都不認識你了。
這就相當于一個多維的空間,2維空間展示的是關系,第三維是時間,第四維是空間。關系是穩定的,但是時間和空間發生著變化。
也就是,我們需要接納的不是關系,而是當前時間當前空間的那個與你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那個人的當前狀態。
也許他在之前的時間是與你相處融洽互相關注的,現在他還是那個關系網中的他,只是不再能彼此恩愛了。也許遠渡重洋的孩子,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孝順乖巧的孩子了,歷練成一個眼里只有自己事業和家人的中年人。
某種意義上來說,原來那個時間點的關系網中的人已經死了,甚至上一秒中就已經死了,而當下的是此刻這個關系網中的人,雖然稱呼沒有變,但是其他的所有東西都變了。而在另一層意義上,是他們永遠都在,只是時間空間發生了變化。
因此,佛說“放下”。放下執著,接納當下。我們就是在變化中永生和死亡。
讓我們的愛能像太陽一樣,不求回報的普照溫暖著大地的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