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這個世界徹底沒意見,對自己更沒意見。
我只是如此的活著,你愛怎么看,那是你的看法,是你的事,與我無關。
我不寫影評,我不寫書評,不寫評論,我會活得更自在一些。因為他說他的話,我如果去看了他說的東西,會有我的一個體驗,我不會去和他的體驗攪和在一起,這就是界限清晰。清晰了這個,去寫書評,幾乎已經失去意義。不過本來世界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帶著要倒騰點意思出來的期待,去挑撥別人的感受,顯然,這也很好。因為越是這樣,你越陷入一個戲劇騙局的泥沼。而這正是你生命的潛意識所需要的。
如果一定要寫這個東西的話,那只有寫自己的原本感受,而不是思考的邏輯,沒邏輯是個大邏輯。你看到更大的空間領域的時候,就像眼睛與味道可以相通,你可以聞到陽光的味道。
有好久沒有讀書了,昨天打開雜文雜志看了一下目錄,就看不下去了。
那不是有力量文章,沒有太多的美感,只有堵塞與惡心,因為那里傳出來的情緒是堵著的,當你堵著的時候,你有需要宣泄,你憤怒,你受傷,好吧。我不是想評論這些文章,這只是一個感受,感受不舒服,你知道嗎?我需要看看梁實秋,看看他說了些什么,盡管這與我沒有關系,我只是想看看他,能不能寫點可以感受到美的文字玩。無意間找民國文人,卻出現了林語堂,那就先看一篇林語堂吧,還是想找梁實秋,春華秋實的高粱,估計帶有一些土氣,我生長在農村,小時候,挺喜歡高粱桿和芝麻桿,一垛垛的堆放在那個老倉庫里,我們一群孩子,經常去里面做游戲,過家家游戲,里面有人性的萌發狀態。
雜文是需要美感的,需要節奏感,需要音樂感,需要自在感,需要好玩感,需要游戲感,需要戲劇感,雜文不是要你去批判一個你看不慣的東西,因為評判別人,本身就是受傷害,你是一個受害者,受害者的身份,一直體驗受害,這好玩嗎?
人可以活得輕松點,當你對外界意見越少的時候,你越快樂。如果,你是快樂的,你會喜悅自己,而不是苦逼自己,一切有關自己,心無旁騖,不受他人的干擾,也不去干擾別人,更不去做別人的榜樣,只做你自己。這樣就是非常有福德的人,是個有智慧的人,是個很有樂趣的人。
來吧,我們繼續把文章寫得更雜一點,因為世界上有那么多人認識簡體漢字,人多嘴雜,人至少還算是個雜食生物,這就好了。別老是做些浪費生命能量的批評吧,因為這不是雜文的本性之美,雜文在于無章法的自然流動,無章法就是最大的美,你看到了嗎?
我寫的不是雜文,也不是小說,而是雜說,胡吹海說,說起這些來,覺得需要再來點樂趣,就在文字里面加點紅棗桂圓枸杞,坐在咖啡館,冬天的太陽光照進來,來杯果茶吧,第一杯,顏色濃,挺甜,第二杯,顏色和味道就開始淡了,喝到后來,甜味又增加了些。第三次加水,兩只紅棗漂在上面,桂圓肉和枸杞落在茶杯底部,上面部分的顏色似乎比下面部分更濃點,這是一個視覺差異?還是真實如此?喝一口,感受甜味傳遍全身,滋養每一個細胞。是的如水一樣存在,流動或靜止,不拘于形,不限于時,一切剛剛好。這就是上善了。
在桂林市中心有條美食街,叫尚水街,雜亂無章的賣各類餐食小吃,來吃的人真的是人多嘴雜,我想在這里開一家“雜七雜八雜大雜燴菜館”,也許生意紅火持續有效,弄一口大火鍋,桂林話說的雜咕隆咚,什么食料都往里放。
好了,這個異想天開的意象,暫時打住,還是回來喝茶吧。
喝茶用口喝,用身體感受,用心觀察,你會發現很多神奇的體驗。有個心法,就是把心放開,這是一個心法,經書上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就是說什么也不用弄,不借助這些個方便的事和理,直接就開悟了,因為弄那些個事都是多余的,這個造化難得。在這里說的心法,是另一層境界,就是當一個人還有障礙的時候,還有境界的時候,起用的方法,需要把心放開,到哪里都用心觀察,你就開始開啟另外一個世界了。你會發現,哦,原來如此,是這樣的,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這個世界完全如是,我對這個世界徹底沒有意見。就是那些個我知我見消失了,全沒了。這時舒服透徹了。
那好吧,你怎么說還怎么說,我怎么寫還怎么寫,無關其他,五味雜陳,各得其味,自得其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