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網址:
http://www.sohu.com/a/127990844_206804? ? ?https://www.douban.com/note/611440506/
http://mmmono.com/g/meow/979943/? ? ? ??http://mmmono.com/g/meow/984734/
http://mmmono.com/g/meow/1051330/ (理想國)
1、《特隆》
博爾赫斯自己說道,他很懶,不寫長篇小說,如果要寫,就“寫假想書的注釋”。《特隆》大概就是這樣一篇文章,他在假想書中創造了一個世界,還包括了這個世界的哲學與物理(這也是我認為創造一個世界所必要的)。從這幾篇文章中我也能簡短地一窺博爾赫斯的寫作特色。他形而上、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博學、構思嚴謹的想象力。《特隆》一文最突出的就是他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功力了: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561413/實用模仿博爾赫斯文風。
話說我真的很想仔細研究一下這種寫作方法。是不是寫的時候也要列一個思維導圖以免自己打結?還是在一堆小卡片上記錄各個思想然后隨機組合,讓寫作成為一種沒有預謀的實現?
當然,博學才是這一切的基底。
典型的博爾赫斯式的句子:
鏡子和男女交媾是可怖的,因為它們都使人數目倍增。
另一個學派宣稱,全部時間均已過去,我們的生命僅僅是一個不可挽回的衰退過程的回憶或反映,毫無疑問遭到了歪曲和破壞。(聽著很像回光返照?)
但是這樣的作品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它的閱讀感很不友好。它過于籠統,而沒有把好點子具體的補充下去(比如說,特隆的虛擬世界如何入侵真實世界)。但這不阻礙我將來繼續閱讀:我看見了相對論、平行世界、量子力學……他告訴我們,一個文學家也能成為科學的先知。
2、《<堂訶德>的作者皮埃爾》
通過將自身身份溯及到原作者的生活來重構作品:如果我是他?最終我會寫出同樣的作品嗎?角色成為作品本身的讀者。這篇主要偏哲學:
我們所有的讀者,去讀同一本書,讀了同一段文字的時候會因為我們的時代、背景、個人的角度,而讀出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假如世界上有另一個人,他跟我毫不相干,一點都不認識,真的是兩個人在不同的時空底下寫出一樣的東西。那我這個作品,又還有什么原創可言呢?世界上有沒有獨一無二的我?博爾赫斯一直關心這樣一個主題,就是這個世界上面,有沒有所謂不可被取替的原創的作品,同時有沒有不可被取代的世上獨一無二的我。假如我是隨時都可以被取代,有另一個人跟我可以一模一樣的話,那我的存在還有什么意義呢?你想到這一點,難道不會覺得有一點空虛,甚至有一點可怕嗎?
3、《小徑分叉的花園》
兩個點:①“艾伯特”的謎面②時間迷宮:“但是他的小說里面的主人翁,他卻能夠選擇所有可能性。有時候,迷宮的小徑匯合了:比如說,現在你來到我這,但過去的某一時刻,我們可能是敵人。時間沒有同一性和絕對性,時間是背離的、匯合的、平行的,織成一張不斷增長、錯綜復雜的網。”
博爾赫斯說,我們讀的這整篇故事,就是來自他上絞刑架以前的一個最后的口訊。他說我把那個應該攻擊的城市的保密名字通知了柏林。昨天他們進行轟炸,我是在報紙上看到這個消息,看起來他干成了這件事,他是成功的??墒菆蠹埳线€有一條消息,說著名漢學家斯蒂芬·艾伯特,被一個名叫余準的陌生人暗殺身死,暗殺動機不明,這是什么意思?
如果說他的計謀成功,就是因為他殺了阿伯特,這件事上報了,所以德國方面才知道,這個艾伯特就是他們要打的地方。但是問題是這個新聞見報的同一天,他殺人的這個新聞才上報,也就是說德國方面不可能是因為看到他殺人的消息,才知道那個艾伯特指的是一個地方,而去進行轟炸。到底是怎么回事?
整篇小說到最后就是一個謎題,這篇小說本身就是一個“小徑分岔的花園”。我們看到最后才發現,我們被人欺騙,這是一個奇怪的玩笑。在這里面,他要達成的目的,就是殺了這個艾伯特,這個消息要上報,于是德國方面接到消息,來轟炸艾伯特這個地方。
是因為他有這個行動,才會造成這個結果。如果他不干這個事,就不會有這個結果。但是就在他干了這件事,這個消息上報的同一天,德國原來已經炸了那邊了。也就是說德國早就是命中注定是要炸的。那艾伯特被炸,還是他的行動造成的結果嗎?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是人有行為才帶來的結果,還是所有事情命中注定,就要往那個方向走呢?博爾赫斯用一個很奇怪的,看起來自相矛盾,幾乎就像是剛才我們說的彭?的那篇迷宮般的小說一樣的短篇偵探小說結構,卻使得我們所有讀者看到都覺得很含糊很迷惶,到底是怎么回事?
4、《環形廢墟》
魔法師通過做夢來創造一個人,這個人是他夢的投影。他將那個人投影到現實世界,卻擔心他發現自己不是真實的。但是在經過被火燒而不死之后,他發現自己也是別人夢的投影。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靈異第六感》,鬼魂游蕩在人世間,唯獨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這也是在探討世界的真實性基礎。
5、《巴比倫彩票》
世界就是不斷地抽彩票。從金錢到牢獄天數,再到一切需要做出選擇的內容。這是基于這樣的哲學:彩票是世界秩序的偶然性,目的是引起宇宙秩序的混亂,那么就應該對所有事物進行抽簽,以保障全部的偶然性。長久以往,我們難以說清楚,文化、歷史這些東西,究竟是真的發生,還是只是某一個彩票的結果?或者說,彩票的偶然結果能否作為一種歷史,而究竟是什么定義了必然與偶然?原文中“公司”對彩票的發行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從這個角度,那么可以分析為極權主義對歷史的創造。但是我認為,公司的有無并不重要(博爾赫斯說我們人很惡劣),因為撇去人為的影響,單純思考偶然與必然的概念,比思考極權主義更加重要。
6、《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
這又是一篇假想小說的書評。他就是懶!但是我很樂意去照著寫小說,因為里面的妙處俯仰皆拾。這篇小說主要講述的是一篇小說的無限循環性。
解釋參見:http://www.lxweimin.com/p/f491df27b3c6
在任何一句正常的話后面加上,“我相信你知道我在說什么”,就使得這句話產生了另外的含義,因此我想在任何一部作品的后面加上一句告訴你你以為的答案是錯誤的,讀者便會為其編造甚至杜撰出一系列的有理有據的故事。(這讓我想起了高中做的英語閱讀題目——有時候是先有了答案再有解釋的)
7、《通天塔圖書館》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547556
①書寫符號的數目是二十五。
②他們所有可能的組合數目卻是無限的(想一想,可能有列舉的方法嗎?)。并且,任何兩個符號之間是無序而隨機的排列。
③幾乎所有書都有的不完整和混亂的性質。
④文字的應用純屬偶然,書籍本身毫無意義。
下面的話可以通俗地解釋一下(ps:π是否合取,是否可以列舉無窮組合,這是有待證明的):
π,圓周長與其直徑之比,這是開始。后面一直有,無窮無盡。永不重復。就是說在這串數字中,包含每種可能的組合。你的生日,儲物柜密碼,你的社保號碼,都在其中某處。如果把這些數字轉換為字母,就能得到所有的單詞,無數種組合。你嬰兒時發出的第一個音節,你心上人的名字,你一輩子從始至終的故事,我們做過或說過的每件事,宇宙中所有無限的可能,都在這個簡單的圓中。用這些信息做什么,它有什么用,取決于你們。
我想這是典型的“先有結論后思考”的思維模式。面對一堆亂碼,也許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理解他的方式。
不過想到這世上存在那一切的一切,相比于博爾赫斯的悲傷,我反倒覺得釋然了呢。
其他書的解析:
《博聞強記的富內斯》(《杜撰集》)
遺忘是很重要的。遺忘跟記憶的關系像什么呢?就像一棵樹,在一個樹叢之中長得太過茂密的時候,我們必須要修剪它,忘記就是那把剪刀,要修剪掉那些多余的枝葉。否則的話這棵樹可能會不堪其重,整棵垮下來,遇到狂風暴雨的時候,它就一定要吹倒的。
我們看東西是掌握重點,然而富內斯他什么都看到,什么都記住,那么這樣的人,他會產生什么問題呢?博爾赫斯說,我們不能忘記,富內斯幾乎不會進行一般的純理論的思維。他非但難以理解狗這個共性符號包括了不同大小、不同形狀、不同色別的狗。你要說那有條狗,他聽不懂,什么叫狗?世界上有一模一樣的狗嗎?
我們大概都能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能分類。比如說這些都是叫狗,它們之所以都能叫狗,是因為它們分享了一種我們把它叫做狗的共性。但是假如你像富內斯這樣,他看東西是看到所有細節,他記住東西是記住所有細節時,你是沒辦法推理抽象的。你不可能掌握重點,所以他看不到那些狗。你要記住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人家問你剛才看到什么,你把它全部說一遍,能夠無窮無盡地說一整個白天一整個黑夜,那也是無意義的。
那么到底什么叫做展現這個世界,我們怎么樣去表達這個世界,怎么樣去認知這個世界?什么叫做無窮?世界上所有事物,我們之所以能夠認知、表達,總是因為經過省略,就像拍攝一個視頻,選取一個角度,遮蔽掉其他東西,才有可能實現。概念、語言和世界的關系又是什么呢?
《約翰·威爾金斯的分析語言》(《探討別集》)、《扎伊爾》(《阿萊夫》)
我們對世界上面的很多的觀念,什么東西叫做干凈,什么叫做臟,都跟分類法則有關。不同的文化、國家、民族,會有不同的分類法。語言無非就是對世界最復雜的一種分類方法。語言跟這個世界這些東西的關系是什么關系?比如桌子,叫桌子,是一個我們隨意這么叫,還是說因為這種東西本身具有一種特質,使得你覺得桌子這個字正好能夠表現它的特質出來呢?
你想想看我們的文字,我今天說“神”這個字,你看到這個字眼覺得很神圣。但是我們學過一點基礎語言學的人就知道,這只不過我們賦予的一個名字而已。舉個例子,我說,這個房間好亮啊,我把“亮”這個字變成“黑”。只要我們大家都約定俗成,同意黑以后就是指的光亮,你就懂是什么意思了對不對?
所以語言文字,在這個意義上,他是隨意的,可互換的,跟事物沒有什么本質關系,就跟這個扎伊爾硬幣一樣。可是博爾赫斯他說到,我們這個主人翁,他一下子跌入一個很神奇的狀態,他覺得那個硬幣扎伊爾與別不同,跟世界上很多的扎伊爾相關??墒呛髞碓傧胂胨麄儼l現任何錢幣包羅了未來的種種可能性。錢是抽象的東西,因此它可以替換很多東西。錢是未來的時間,可能是郊區的一個下午,可能是勃拉姆斯的音樂,可能是地圖,可能是象棋,可能是咖啡。
Ps:《人類簡史》里的人類賦予虛構以意義的思想。
《阿萊夫》(《阿萊夫》)
簡單地講阿萊夫是一個小圓球,小圓球里面你看到的是世界,包括過去跟今天的世界。所有的東西都包羅在其中。阿萊夫是世界的總體,阿萊夫是一種看世界的角度,但它又不是一種看世界的角度。當你從一個角度看出去這個世界,你總有看不到的其他角度。你沒有了俯視的角度,沒有了仰視的角度,你沒有無窮的其他的角度,你只是所有的角度可能性你選擇了一種,來看你眼前的東西。有沒有一種最客觀的對世界的認識?
Ps: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四維蟲子》(《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基本相同的思想!
博爾赫斯其人:
我信仰世界的神秘。當人們使用“神”這個詞時,我就想起了蕭伯納的話。我不知我記得對不對,他說:“神在創造之中。”而我們就是創造者。神由我們而出。每當我們造就美,我們便創造者神。至于善報與懲罰,這些東西僅只是威脅與誘餌。我對它們不感興趣。我并不信仰人格神。
他不喜歡寫實小說,他說,這樣的小說掩蓋了一個事實:小說無非是語言的技巧、手段虛構的結果。他要讓你看到,語言文字就是語言文字,它就是一種玩耍的東西,它是一種游戲。(這段話很繞啊,本來覺得寫實小說不就是沒有語言技巧嗎?仔細一想,只玩語言技巧的才是寫實小說,不寫實的小說,它玩的是內容。)
他年輕的時候,遇上了阿根廷一個很糟的時代,就是所謂貝隆時代(就是極端左)。貝隆是當時的一個民選總統,但是他用一種民粹主義的方法治理國家,你把他想象成今天的特朗普就差不多了,他做很多事情是去討好一些百姓的歡心。但卻是原原本本地在傷害這個國家背后的一些基本政治信仰。
他很討厭狹隘的民族主義,他喜歡的是世界主義,所以他的寫作從來不聽當時政府跟民族主義的指導。不是以阿根廷的什么歷史事件、英雄人物或現實生活為題材,而都是一些抽象的觀念的東西,你把它放在世界任何角落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