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積極廢人”
一覺醒來,看到滿屏的“積極廢人”,心里納悶,這是什么鬼,為什么積極地成為廢人,現在的玩法都這么奇葩高級嘛?
往下一看才知道,原來是新晉熱詞,所謂“積極廢人”,指的是那些喜歡給自己定目標、卻永遠做不到的年輕人。他們看起來很積極樂觀,但骨子里缺乏行動力,一旦實現不了夢想,就唉聲嘆氣,同時也會對自己的懈怠和懶惰后悔。
看完一臉茫然,大呼朋友圈熱詞更迭速度之快。想我這個80后中老年人還沒搞清楚“隱形貧困人口”的梗,竟然已經有了“積極廢人”取而代之成為“新寵”,要我這副疲軟不堪的腿腳如何趕得上。
順手一搜網絡上各種關于“積極廢人”的集錦,比如日常話語體系,典型行動狀態……簡直是五雷轟頂,不禁驚嘆,是誰在偷窺我的生活,又這么精準的總結,并且還背著我發了朋友圈。快說,你到底是知心姐姐還是扎心小惡魔。
繼續瀏覽網友留言,發現“身體亞健康,思想半頹唐。”“目前的狀態:積極廢人,老鹿蹣跚,顯性貧困……”“間接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睡前想想千條路,早上起床走原路”……看完長舒一口氣,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在奮斗,那我就放心了。
為什么會有“積極廢人”
有人說“積極廢人”是對某些群體的精準刻畫,有人說這是年輕人的幽默自嘲,也有人怒懟說這是滿滿的負能量,何必成天給人貼標簽。但是不管怎樣,存在即合理,這種熱詞的出現肯定是契合和了社會的某種現象。不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么會有“積極廢人”。
社會客觀因素:
一是時代變化太快,人們難以適應節奏。以前三五年深耕細作的東西,現在日新月異,你連三五個月,甚至三五個星期、三五天的適應和回味時間都沒有,社會上一切事物更新迭代的速度快到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我方了,這不僅僅是句玩笑,也是我們通常面對諸多“瞬息萬變”時候的真實狀態。
二是信息吞吐量太大,人們還沒有形成過濾機制。科技是個雙刃劍,一方面使得人們獲得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一方面也使人們不得不遭遇海量信息的淹沒。我們就像是安裝好程序的機器人,只要看到APP上的紅點就機械地瘋狂點開。然而一路走馬觀花之后,腦袋里一片空白,感覺好累好困好茫然。
三是對比太多,生存壓力太大。俗話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總感覺自己就像是那個得死的人得扔的貨。你還在伏案埋頭苦學的時候,80后胡瑋煒已經融資n輪身家n億,90后陳安妮的快看世界已在漫畫界聲名鵲起不可或缺,00后“企業家”俞言已來踢館騰訊和阿里……馬云告訴我們說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張泉靈說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跟你說,還有很多很多人口口聲聲告訴我們說財富不是衡量人的唯一標準……道理我們都懂,但是沒人告訴我們面對生存的壓力我們應該如何做好準備、還能拿什么撐下去、有什么資格談其他標準。反倒是一堆人在你疲憊不堪的時候一碗濃雞湯端過來,還要告訴你說某某某比你優秀還比你更努力……
心理學因素:
于是我們挫敗感極強,我們焦慮、我們恐懼,感到一切那么失控。于是,特別害怕自己被時代拋棄、被他人看扁、被社會放棄。
所以我們拼命努力,在不知道如何安放自己的焦慮躁動的時候,索性一股腦一鍋燴跟風學習很多很多東西,高呼著心靈和身體總有一個在路上,不知不覺淪陷在“虛假希望綜合征”中難以自拔。
不要以為這是玩笑,“虛假希望綜合征”由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珍妮特·波利維和皮特·赫爾曼提出,是指人們在面對壓力感覺失控時,做出的仿佛充滿希望的改變決定,想象目標達成之后自己高大美好的形象,享受做出改變決定的即時快感。當實現過程中受挫時,又會陷入之前的困境,以至于自暴自棄。然后重復決定、自嗨、挫敗、放棄……循環往復。
畢竟做出改變的決定遠比真正付諸改變的行動容易并且有樂趣的多。每當我們想象自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時,總是興奮不已,這種感覺實在讓我們難言放棄。所以,“虛假希望綜合征”就這樣常常偷偷潛入我們的生活,假裝成自控的樣子來糊弄我們。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樂于一次次放棄又重新開始,而不是真的想找到改變的方法。這也就是我們“甘于”成為“積極廢人”的心理學原因。
如何避免被“積極廢人”的洪流卷走,變成真廢人
“積極廢人”并不等于全廢,之所以說積極恰恰說明對生活對人生充滿希望,就如《肖申克的救贖》里所說希望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所以,所謂“積極廢人”們都擁有這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只不過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實現辦法罷了。
要避免從“積極廢人”淪落為真正廢人,首先要想清楚改變自己的動力和期望,仔細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只有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才會有改變的動力,只會通過幻想未來的自己來改善現在的心情,而不是采取實際行動來改善自己的行為。只有源自內心的真實動力和期望才能維持改變的堅持。
二是制定可行的計劃,把看似不可能實現的大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可以實施的小步驟。很多時候我們會被一個大目標擊垮和嚇倒,但其實,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事要一點一點做。就像路邊的高樓大廈,沒有哪個是一蹴而就瞬間完成的,都是一磚一瓦一點點壘上去。正所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三是杜絕過于敏感,適當提高一點鈍感力。渡邊淳一寫過一本書叫《鈍感力》,他在書中告誡現代人,不要對日常生活太過敏感,要修煉鈍感力——遲鈍的能力。總體來說就是要迅速忘卻不快之事,不糾結于過去;認定目標后要堅持挑戰,不輕易放棄;面對誤解和嫉妒盡量坦然,不被仇恨迷失;取得成績也不要驕傲,不得意忘形。如此一來,在這個競爭激烈、節奏飛快、關系復雜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就更容易求得內心的平衡,和與社會和諧相處,而不是飽受焦慮的煎熬。
四是保持獨立思考。彼得蒂爾在《從0到1》中說“最反主流的行動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丟棄自己的獨立思考”。所以,如果說馬不停蹄地瘋狂學習是主流,那么你是否獨立思考過你的興趣到底是什么,你的需求到底在哪里?如果說如火如荼的創業是主流,那么你是否獨立思考過你的理想是什么,你的優勢在哪里?所謂隨波逐流易,遺世獨立難。永遠不要放棄獨立思考。
《權力的游戲》中有段經典對白:“一個人害怕的時候還能夠勇敢么?”“一個人唯有在害怕的時候才能夠勇敢。”
所以,不要害怕,不要焦慮,勇敢面對積極廢人的洪流,讓這世界少一些積極廢人,多一些廢柴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