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 昔三后之純粹兮, 固眾芳之所在。【36,37】
2 雜申椒與菌桂兮, 豈惟紉夫蕙茞!【38,39】
3 彼堯、 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40,41】
4 何桀紂之昌披兮, 夫惟捷徑以窘步。【42,43】
5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 路幽昧以險隘。【44,45】
6 豈余身之殫殃兮, 恐皇輿之敗績!【46,47】
7 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48】
8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 反信讒而齌怒。【49,50】
9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51】
10 指九天以為正兮, 夫惟靈修之故也。【52,53】
11 曰黃昏以為期兮, 羌中道而改路!【54,55】
12 初既與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56】
13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 傷靈修之數化。【57,58】
譯文:
1 從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所以群賢都在那里聚會。
2 雜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豈止聯系優秀的茞和蕙。
3 唐堯虞舜多么光明正直,他們沿著正道登上坦途。
4 夏桀殷紂多么狂妄邪惡,貪圖捷徑必然走投無路。
5 結黨營私的人茍安享樂,他們的前途黑暗而險阻。
6 難道我害怕招災惹禍嗎,我只擔心祖國為此覆沒。
7 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希望君王趕上先王腳步。
8 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而聽信讒言對我發怒。
9 我早知道忠言直諫有禍,原想忍耐卻又控制不住。
10 上指蒼天請它給我作證.一切都為了君王的緣故。
11 你當初于我相約黃昏為佳期,為什么卻中途改道變故?
12 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約,現另有打算又追悔當初。
13 我并不難于與你別離啊,只是傷心你的反反復復。
注釋:
36、三后:夏禹、商湯、周文王。【2-1】
37、固:本來。【2-1】
38、申椒、菌桂:均為香木名。【2-2】
39、蕙(huì)、茞(chén):均為香草名。【2-2】
40、耿介:光明正大。【2-3】
41、遵道:遵循正道。【2-3】
42、猖披:猖狂。【2-4】
43、捷徑:邪道。【2-4】
44、偷樂:茍且享樂。【2-5】
45、幽昧(mèi):黑暗。【2-5】
46、殃(yāng):災禍。【2-6】
47、敗績:喻指君國的傾危。【2-6】
48、踵武:足跡,即腳印。【2-7】
49、荃(quán):香草名,喻楚懷王。【2-8】
50、齌怒(jì:暴怒。【2-8】
51、謇謇(jiǎn jiǎn):形容忠貞直言的樣子。【2-9】
52、九天:古人認為天有九重,故言。【2-10】
53、正:通“證”。【2-10】
54、期:約定。【2-11】
55、羌:楚語,表轉折,相當于現在的“卻”。【2-11】
56、成言:誠信之言。【2-12】
57、既:本來。【2-13】
58、數化:多次變化。【2-13】
理解:
1
原:昔三后之純粹兮, 固眾芳之所在。【36,37】
譯:從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所以群賢都在那里聚會。
(1)三后:普遍解釋是三個君主或諸侯。古代天子、諸侯皆稱后。
“三后”這種說法在不同的文章中都有出現,算是一個固定的詞語,但是在不同的文章中所指的人不同:
《離騷》中指的是“禹,湯和文王”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於今為庶。” 指的是:“虞、夏、商三代的君主”
《淮南子·人間訓》“故三后之后,無不王者,有陰德也。”指的是“禹、契、后稷”
《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三后始基,世武丕承。”指的是漢宣帝、景帝、文帝”
等等等等還有很多。
至于為什么《離騷》中的“三后”指的是文王而不是武王,原因可能是:
第一 雖然武王是周朝開國天子,但是文王畢竟是武王的父親,畢竟也有謚號(那時候沒有“謚號”的制度,但也算是謚號吧)。滅商的工作從文王就開始準備了,特別是收了一群輔佐的良臣。文王收羅人才,武王行兵伐紂,《離騷》這一段正是在贊美古代開明君主們德行完美禮賢下士,所以“三后”在這里說是文王應該也是對的。
第二 《詩·大雅·下武》中有“三后在天,王配於京。” 《毛傳》注釋“三后,大王、王季、文王也。王,武王也”。也就是說:在這里“三后”里指的之一是文王,而“王配於京”的“王”才是指武王。
《詩經》里面的詩比《離騷》早不了多少年,也許正可以從側面說明:在當時的某種情況下“三后”如果指周天子,那就是指“文王”,如果想指武王,那就是一個字“王”。
以上解釋來自網絡。
2
原:雜申椒與菌桂兮, 豈惟紉夫蕙茞!【38,39】
譯:雜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豈止聯系優秀的茞和蕙。
(1)申椒:一種花椒
(2)菌桂:就是肉桂
(3)蕙:即惠蘭,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瘦長,叢生,狹長而尖,初夏開淡黃綠色花,氣味很香。一莖可開十來朵花,色、香都比蘭清淡。可供觀賞,根皮可做藥材。
(4)茞:古書中的一種草的名稱,有時亦指代賢良之臣。
3
原:彼堯、 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40,41】
譯:唐堯虞舜多么光明正直,他們沿著正道登上坦途。
(1)堯:帝嚳(kù)之子,姓 伊祁(亦作伊耆 qí ),名放勛。初封于陶,又封于唐,號陶唐氏故稱唐堯。以子丹朱不肖,傳位于舜 。參閱《史記·五帝本紀》。
(2)舜:相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先賢,是堯之后古帝王,古帝王部落聯盟首領,是禪讓制的代表,以受堯的“禪讓”而稱王于天下,當時,國號為“虞”,故稱“虞舜”。
“舜”是姓氏“虞舜”的縮音。“虞”讀“吳”,“虞舜”也就是“公孫”或“烏孫”。關于這個“虞舜”家族,《五帝本紀》云: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3)耿介:王逸注:耿,光也;介,大也。
4
原:何桀紂之昌披兮, 夫惟捷徑以窘步。【42,43】
譯:夏桀殷紂多么狂妄邪惡,貪圖捷徑必然走投無路。
(1)昌披:《文選.離騷》作“昌披”,《楚辭.離騷》作猖披。現在兩種寫法都有,意思一樣。
(2)窘步:王逸注:“窘,急也……欲涉邪徑,急疾為治。”《文選·顏延之》:“弱植慕端操,窘步懼先迷。” 劉良注:“急步追之,常恐先迷失其正道也。”
此處是上面的意思。
窘步還有一個意思是步履艱難。
三國魏曹丕《陌上桑》詩:“被荊棘,求阡陌,側足獨窘步。”
金元好問《論詩》詩:“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無復見前賢。”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鷙忍·彭博通》:“ 元時攸縣張子云者,身長八九尺,為人擔米,肩各一石,首戴五斗,而行無窘步。”
清戴名世《游爛柯山記》:“從亭側攀蘿緣磴而上,皆窄徑,窘步至其巔,正與亭相對。”
5
原:惟夫黨人之偷樂兮, 路幽昧以險隘。【44,45】
譯:結黨營私的人茍安享樂,他們的前途黑暗而險阻。
(1)惟:語氣詞。
(2)夫:那些。
(3)偷樂:貪圖享樂。
6
原:豈余身之殫殃兮, 恐皇輿之敗績!【46,47】
譯:難道我害怕招災惹禍嗎,我只擔心祖國為此覆沒。
(1)殫:形聲。從歹,從單,單亦聲。“歹”指“割肉裂骨”,“單”意為“大力”。“歹”與“單”聯合起來表示“用力到極致”。本義:(氣力)用盡、竭盡。
(2)殫殃:這里譯文解釋為害怕招災惹禍,把殫作害怕解,覺得不對。似乎應該是招盡禍事之意。
(3)皇輿:huáng yú,亦作“ 皇轝 ”。意思是國君所乘的高大車子;多借指王朝或國君。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序》:“暨永熙多難,皇輿遷鄴 。” 明張煌言《秋懷》詩之二:“只愁綿力弱,何以挽皇輿?”
7
原: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48】
譯: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希望君王趕上先王腳步。
(1)忽:迅疾貌,猶言“匆匆地”。
(2)踵武:王逸注:“踵,繼也。武,跡也。” 唐劉知幾《史通·鑒識》:“逮《史》、《漢》繼作,踵武相承。”楊樹達《自序》:“近代學人雖復力求踵武,亦步亦趨,然謹嚴審核,未能逮也。”
8
原:荃不查余之中情兮, 反信讒而齌怒。【49,50】
譯: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而聽信讒言對我發怒。
(1)荃:香草名,即“菖蒲 [calamus]”,又名“蓀”。古用以比喻君主。這里指楚懷王。
荃宰(指君臣);荃蓀(香草。古代常用以喻賢良的人);荃察(舊時書信中常用為希望對方鑒諒的敬辭);荃蕪(香草名)。
(2)中情:內心的思想感情。
9
原: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51】
譯:我早知道忠言直諫有禍,原想忍耐卻又控制不住。
(1)固:原來;本來 [originally,from the beginning]。
10
原:指九天以為正兮, 夫惟靈修之故也。【52,53】
譯:上指蒼天請它給我作證.一切都為了君王的緣故。
(1)靈修:指楚懷王。王逸注:“靈,神也。修,遠也。能神明遠見者,君德也,故以諭君。”
11
原:曰黃昏以為期兮, 羌中道而改路!【54,55】
譯:你當初于我相約黃昏為佳期,為什么卻中途改道變故?
這句是個比喻。
12
原:初既與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56】
譯: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約,現另有打算又追悔當初。
接上句,還是以婚約來比喻。
13
原:余既不難夫離別兮, 傷靈修之數化。【57,58】
譯:我并不難于與你別離啊,只是傷心你的反反復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