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專家學者曾呼吁,中國有語文教育而沒有文學教育。在學校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多地關注字詞、讀音和語句結構,其結果是,即使原本內涵豐富、文字優美的文學作品,經過“語文化”的分解,往往完全丟失了該作品的文學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事實上,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本來就不是等同的概念,但我認為兒童文學應該是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閱讀環境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它與中小學語文課程之間本應有著非常密切的相關性,甚至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兒童文學理應和語文教學完美融合。 一、兒童文學成為語文教育的主體課程資源
1、兒童文學作品作為小學語文教科書課文的基本文本。
兒童文學作品直接進入小學語文教科書,作為課文的基本文本,是兩者融合最直接的
方式。從江蘇教育出版社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版一、二年級語文課本入選的課文看,選擇兒童文學作品作為基礎文本已成為共同的特點。據統計,蘇教版一、二年級語文課本共有兒童文學作品16篇,人教版一、二年級語文課本共有兒童文學作品72篇,北師大版一、二年級語文課本共有兒童文學作品56篇。入選的文學作品半數以上都出自兒童文學作家之手;入選的作品,受學生年齡、識字能力、審美趣味、教學要求等多種原因影響,詩歌是入選最多的體裁;入選的作品以中國兒童文學為主。
2、教材編創富有兒童文學化
新版教材對兒童文學藝術品質的吸取、消融、轉化也表現在編者自編的教材文本上。從
現有的幾套教材看,自編課文均占據了相當的比例,蘇教版教材應用編創的課文更是超過了80%。自創的教材文本都非常注意依托擬人、排比、反復、對比等兒童文學傳統表現手法,力圖使文本接近兒童文學作品的趣味和藝術品質。
3、兒童文學作品成為學生課外讀物的主體。
當前新課程標準提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要求,顯然讓學生只局限于課本的浸染過于狹窄,因而進行一些課外閱讀勢在必行。小學階段,學生的課外閱讀理應以兒童文學為主,因為兒童作家在創作兒童文學時,都有自己較為明確的讀者對象的定位,在表達內容和表達技巧上,也比較符合兒童的閱讀口味,能激起孩子的閱讀興趣。英國首位開辦兒童文學課的兒童文學專家Peter Hunt說:“兒童文學是重要的。小朋友很喜歡有趣 、好玩的兒童文學作品。他們會興致勃勃地閱讀這些作品,并從中得到無比的快樂。他們還能夠通過這些作品來認識世界。”
二、兒童文學的藝術原則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法。
兒童文學不僅是小學語文教育的主體課程資源,它的藝術原則還應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法。
《兒童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小學兒童思維的基本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漸過渡到以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情經驗相聯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兒童文學恰恰契合了小學兒童這一思維特征。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拒絕抽象、概念的理念化方法,而采取兒童文學的那種形象、具體、直觀、整體的感性化方法。遵循兒童文學的藝術原則,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我認為應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1、多形式,充分朗讀。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對聲音非常敏感,他們會從聲情并茂的朗讀中體會到文章的
內容和情感。小學課本的文本語言優美、明快、自然,非常適合朗讀。“讀”應是閱讀教學的主要過程,教師要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感悟文本,強化體驗。
小學語文文本在本質上是感性的,對文本的解讀應以感悟、體驗為基礎。另外,兒童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對文本進行情感體驗。因此,在學習課文時,心理、思維活動必然是感悟,而不是理性的分析。教師要充分運用各種方法與手段有效地激發兒童的情感,如利用音樂或畫面,渲染氣氛,創設情境,營造寬松自在的課堂氛圍等。使兒童在情感的促動下牽引想象,進而在飛揚的想象中產生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
3、關注閱讀期待,尊重個人反應。
“期待視野”是接受美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閱讀一部作品時讀者的文學閱讀經
驗構成的思維定向。“期待視野”是讀者解讀文本的前提和基礎,作為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期待視野”,引導兒童思考并討論文本內容,使他們能通過語言透過形象認識到文本所傳達出的意蘊。與此同時,逐步養成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地認識生活的習慣。在引導思考的過程中,教師要力求“導而弗牽“,不可框住學生的思維,強求統一的答案。面對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礎與生活經驗會導致學生解讀方式的不同,從而獲得的體驗和感悟也就不同。我們做教師的應該承認“四十個學生有著四十個哈姆雷特”,不能以自己或教參為標準代替學生進行闡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還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小學語文教育從兒童文學中汲取資源和方法,充分實現兒童文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