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這是為政篇的最后一句了,很有警示性。
為什么把這兩句話作為《為政》篇的結論?而且為什么提到鬼呢?中國文化講孝道,敬祖宗,就要拜鬼了。所以鬼在這里,不是一般人講的魔鬼,而是祖宗的靈魂。要拜鬼,要拜自己的鬼,還是拜別人的鬼呢?這句話的意思很妙,很幽默,也很深遠,拜人家的祖宗就是拍馬屁(諂媚),不知從何說起才對。
因為夏朝的文化尚忠,殷朝的文化尚質。但是殷也尚鬼,那時社會的風氣,每個人都誠懇老實,迷信的成分也多;周則尚文,才注重人文文化。孔子所崇拜的是人文文化,這是上古歷史文化演變有名的轉捩點,所以孔子在這里提到鬼以后,第二句就說:“見義不為,無勇也。”看到應該做的事情,不敢去做,沒有勇氣。沒有智、仁、勇就無法從政,換句話說,也不應該從政。對天下事要有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胸懷。(南懷謹《論語別裁》)
人祭祀鬼神,各有各的名分。天子祭祀天地,諸侯祭祀山川,大夫祭祀五祀(金木水火土五官之神),庶人祭祀祖先。都是正當的名分,是可以祭祀的。如果祭祀不應當祭祀的鬼神,那就是諂媚鬼神,為了求福求利,不合正禮,所以說諂。合乎道理的應該做的事,就著實去做,這就是勇。如果眼見應該做的事情而因循退縮,不能毅然前往的,就是委靡不振,沒有勇往直前的勇氣,是怯懦的表現,所以叫做無勇。這兩者,一個是不應該做的非要去做,一個是應該做的不去做。孔子把兩者并舉,是要人不被鬼神這樣的難知難懂的事情迷惑,而專門從人道來下功夫。
這一句是對為政這一篇的總結,前面說了很多道理,主要分析了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明白了道理之后,為政就簡單多了,該做的事情一定去做,不該做的事情堅決不做。既是君子,為政又有何難?(摘錄于天目昊子)
見義勇為,當然不是狹義的路人搶劫之類的事情。
想起學生時代在手抄本上重記的一句話,出自三毛:
堅持自己該做的事,固然叫做勇氣。堅持自己不該做的事,同樣也是勇氣。
不曉得當時為什么對這句話如此衷情,在后來的生活中,幫助我拒絕了多少誘惑解決了多少難題,走到今天坦然從容。《真愛之吻》賞析時,提問胡萍,為什么一個從小與世隔絕的小女孩,能有勇氣去推開大門走向外面的世界?胡萍回答:記不記得影片中豬鼻子的小女孩家中有多少藏書?
關于勇氣,再看一次《國王的演講》吧,難得的好片,他能夠完全詮釋孔夫子所思。
我們讀書心有靈犀,從而在現實中選擇正確的道路,拿出勇氣來選擇該做的事、拒絕不該做的事。
明天開始,八俏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