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的社會總有一個現象,到了某個“XX日”大家就熱熱鬧鬧認認真真做起對應的事來,然后就不了了之了,比如地球日我們就熄燈一小時,平時依然24小時開著燈,比如今天讀書日,就有好多人在朋友圈曬讀書,或者來求書單。
曬完了今天,讀書日也就結束了,有些人可能一年也就讀了今天手頭的半本,可見凡事光靠“日”是沒用的。這個現象的出現,一則因為大家恐慌——我擦,好像沒有讀過幾本書啊,我會不會顯得很low?二則因為從眾——我去,大家都在讀書啊,我也來一本。
恐慌和從眾心態下讀書并沒有什么卵用,甚至有些人讀了很多書卻也并沒有什么卵用,一個讀得很廣泛,卻讀不精的人,與其值得贊美,不如值得同情。霍布斯說,“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樣讀那么多書,我就跟他們一樣蠢了?!?/p>
當然那是霍布斯所在的年代,大家讀書還比較多,現在大家的讀書不僅談不上精,很多人連起碼的閱讀都已經丟的干凈了。所以我想在讀書日推薦一本書,并結合自己粗淺的閱讀經歷和經驗,分享一些關于如何閱讀的一些想法。
這本書的作者之一莫提墨.J.艾德勒是一個偉大的閱讀者,他主編了《西方世界的經典》并于1974年擔任《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
2、
有人或許會說,你說的這么牛氣哄哄,好像自己在閱讀方面多了不起似的。我不僅不了起,而且和大家一樣在閱讀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有時候想起自己讀了這么多年書,面對很多問題都惘然想不起一本書時,不禁頭潸潸而汗涔涔,這絕非自謙之言。
比如提到上文提到的從眾這個話題,很多人都會推薦法國人勒龐寫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這本書,傲嬌的人會說勒龐的全名古斯塔夫勒龐,但你再多問,這本書講了什么,怎么講的,書里的觀點都有道理嗎?對現在有什么借鑒?大部分推薦的人只能說,反正很好,你去讀就是了。
我也是其中之一,《烏合之眾》是讀研時老師指定的書目之一,加之書本身很薄,所以讀的還算認真,但如今想來卻是記不起多少來了。這樣被我讀過的書還有很多,有段時間,我保持著每月5本以上的閱讀量,但年末一盤點,腹中空空,只好感嘆讀書誤我又半年。
蒙田說“初學者的無知在于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于學后?!彼栽撛趺礃幼x書,以什么樣的態度讀書,如何讓一本書“屬于”你,這著實是個重要的問題。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里作者打了個比方,說讀書像打棒球,作者投來了一本書,讀者并不是被動的,讀者要像接球手一樣掌握很多技巧和能力才能接住球。
但現實情況是我們大部分人讀書讀的匆匆忙忙昏昏沉沉,兼且讀的本來就不多,所以很多人出了校園后就基本停止了有質量的閱讀了。
3、
在談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說到的讀書方法前,我想先談談讀書的態度問題。
問題一:我們總認為讀書是苦的。在我們自古的意識里,讀書都是枯燥乏味且痛苦的(讀娛樂小說除外),所以從小我們的課堂上就掛著“學海無涯苦作舟”,影視劇里一出現古代讀書場景就是教書先生拿板尺打孩童肉掌。其實不然,讀書至少有三種樂趣,其一是欣賞美,愛默生說“美的本身就是存在的惟一理由?!保瑫杏形淖种?,邏輯之美。其二是思維的樂趣,這點王小波反復強調過。其三是經世致用,很多書是給人提供實質的指導的。所以讀書和泡妞、旅游一樣有樂趣,沒發現其中樂趣的人可能一開始面對它的姿態就不對。
問題二:我們讀書不夠真誠。人是有欺騙他人和自我欺騙的本能的,比如問別人四大名著讀過嗎,大部人都會說讀過,但實際上真正讀過四大名著原文的人又有幾個?看過電視劇、小人書、摘要當然不能算。我有一陣子就自我欺騙以為自己讀過了費孝通的《江村經濟》而且還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談論費孝通的觀點。自我欺騙過不丟人,但不能一直自我欺騙,讀過就是讀過,沒讀過就是沒讀過。
問題三:我們讀書總難公正客觀。面對一本書最好的態度是沒有態度,踏踏實實讀完,認認真真分析,然后再評判,但做到這點卻不容易,很多人都是兩極化的態度,要么還沒讀就準備好“跪舔”了,要么還沒讀完就擺好架勢準備“批判”了,比如我讀完《江村經濟》后看豆瓣書評,果然兩種態度紛紛呈現,一種通篇“知識分子的良心…高尚的情懷”云云的溢美之詞,并親切稱之“費老”,一種通篇“不過如此”,彼可取而代之的心態,并稱之“老費”。
很多人喜歡說“你的書我沒太讀懂,但我對你的觀點不認同……”不認同你妹啊,既然沒讀懂,先好好讀懂了再來溝通行不行,就那么急吼吼的要表達自己。
擺正這些態度后,我們一起隨著《如何閱讀一本書》里所說的方法一起來試試閱讀一本書。因為作者創造年代是上世紀40年代,所以我會加入一些我的方法作為補充。
4、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里作者首先也談了讀書的態度問題,像書中打比方的接球手一樣,作者提倡“主動閱讀”,要邊閱讀邊思考,而且“思考只是主動閱讀的一部分,一個人還必須運用他的感覺與想象力。一個人必須觀察、記憶、在看不到的地方運用想象力?!?/p>
主動閱讀的關鍵是,要在閱讀過程中問四個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談什么?
2、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3、本書是否有道理,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
帶著這四個問題,進行四個層次的閱讀并做筆記,基本上是這本書教的閱讀方法了。他認為閱讀有四個層次,分別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并且這四個層次相互包含遞進。
基礎閱讀是讀懂詞句,這點我們基本都已通過義務教育完成,所以從檢視閱讀談起。
檢視閱讀是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它幫助我們決定要不要讀某本書,以及要不要進展到分析閱讀階段。作者建議通過讀序、目錄、后記等判斷一本書談的話題,風格,確定自己要不要讀,如果確定要讀,那第一步就是通讀完,不要在中間停頓(這個停頓不是說時間上的,而是遇到某處開始查工具之類的)。
分析閱讀是閱讀的關鍵步驟。作者把分析閱讀分成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他提出了四個規則:
1、對書進行種類和主題的分類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么
3、按照順序與關系,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
4、找出作者在問的或想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是詮釋一本書的內容。他又提出了四個規則:
1、找出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2、找出關鍵句,抓出作者的主旨
3、找出關鍵論述,重構前因后果
4、確定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沒解決哪些問題
第三階段是像溝通知識一樣評論一本書。他提出了三個要求:
1、完整地了解一本書,不要著急開始批評
2、不要爭強好辯,或盲目反對
3、為自己的觀點找到理論基礎和支撐
看完這些,你可能會想“臥槽,這特么咋讀”,不要著急我分享一下我的閱讀方法作為參考。對我而言,讀一本書要搞懂三個事,一是這本書講了什么,二是它怎么講的,三是它講的怎么樣。這跟作者提的四個問題基本是一樣的。
為了搞明白它講了什么,我會通讀一遍,而為了搞明白它怎么講的,我會做一個思維導圖,為了梳理它講的怎么樣,我會寫一篇書評。所以其實讀一本有價值的書要至少讀兩次,一次通讀完,一次梳理、摘要然后謹慎評論。
思維導圖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基本上能把作者所說的分析閱讀第一第二階段都涵蓋了,比如下圖就是我讀完《如何閱讀一本書》所繪的思維導圖。
看不清沒關系,每個人讀完書所做的圖都是不一樣的,它的作用是在你需要的時候幫你詮釋出這本書。
至于書評,有觀點我就寫,沒觀點也不強造觀點,沒觀點時就做一些書中觀點或詞句的摘要。
5、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里作者還分門別類的講了各種書該怎么讀,讀實用型的書、想象文學、歷史書、科學與數學、哲學書所需要用的不同方法和注意事項,不過由于作者的工作習慣(編纂百科全書)所以事無巨細,而且難免有些啰嗦,所以不少人評論這本書有些章節讀起來很累,我想每個人可以挑自己想要了解的部分讀一下。
也許有人會問,小說故事之類的你也可以做思維導圖嗎?對我而言這是可以的,因為讀小說或者讀劇本,是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情節是一個故事的靈魂,要把一個故事讀好,就要能把手指放在作者脈搏上,感受每一次心跳。所以讀小說可以把脈搏和一些過程中的思考記錄在思維導圖上。(下圖是我前段時間讀《島上書店》做的導圖)
當然作者也談了如何進行第四個層次的閱讀——主題閱讀,但我想一來我不能把書里所有的部分都講完了,二來對很多人來說主題閱讀可能還是相對遙遠的事,所以這部分我不打算引用書里的內容和分享我的閱讀經驗了。
有人也許會問,聽起來你好像讀了很多書,怎么還這么不牛逼啊?這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并沒有讀很多書,如前文所說,我早前讀過一些書,但不得法忘的差不多了,再者前段時日不慎筆記本電腦被偷,這些年的閱讀筆記都丟失殆盡(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備份),倒也好,我現在開始重新慢慢閱讀了。第二個問題是為什么不牛逼,這跟讀書沒有必然聯系,我讀書更多是為了發現純粹的美和思維的樂趣,至于牛逼與否,徐徐遇之吧。
在讀書日分享這么一篇,惟愿大家能從閱讀這件事中收獲樂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