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用一種“主動”的心態去組織溝通日程表。如果你不主動安排自己的時間,別人就會來安排你的時間。
西方管理對時間管理比較重視,在外企用日程表來管理時間是很普遍的,但這并不代表大家都用得到位。為什么時間管理與溝通有關系呢?試想一下,我們的日程表里是什么內容?大部分應該都是這個會、那個會,這個活動、那個活動,每個會、每個活動不就是與不同人作出不同的溝通嗎?
從日程表可以看出你的人生軌跡
日程表基本上就是我們與不同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溝通安排。換句話說,日程表記錄了我們每天的溝通軌跡。從日程表里面,我就可以看到自己溝通的習慣,是主動還是被動的,是內部多還是外部多……再嚴肅一點,從日程表里面的細節,你可以看到你的人生軌跡。
我們每個人下意識都以為自己會知道自己的時間是怎樣花的,其實不然。我曾經請我的一些學員做一個關于日程表的作業:“在未來一個月,你開始將你每天每一個小時的工作內容記錄下來,一個月之后再看。”結果令他們很驚訝,因為很多人從來沒有想過他們的時間是這樣花的。因為很多時間怎樣花的決定是“被動”的,也是這個原因,我們常常說時間不夠用,因為是被別人拿去用了。你的人生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由你作主,一切從日程表開始。
我使用日程表的經驗歷程
我養成用日程表的習慣已經多年了,在電子備忘錄時代我就開始試圖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這一過程中的領悟就是事情永遠是安排不完的。一開始還考慮是不是備忘錄的功能不夠完善,這個當然不是,完全取決于使用者自己的心態。剛開始以為將自己的時間管理好,做事可能會輕松點,后來發覺一點都不是。無論換過多少工具,事情還是永遠做不完。但用日程表的好處是在安排工作的時候,你至少知道什么你是做不完的,你甚至需要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
有一次,我的時間表又爆棚了,逼著自己要重新檢查一下日程表。我還記得當時心里想著一天只有24小時,日程表不會給我更多時間,我只能少做一點兒。想到這里我如夢初醒,開始反問自己:“這件事真的需要做嗎?”這個問題完全改變了我對時間管理的觀點,明白時間管理與工具沒有關系,更重要的是自己怎樣去選擇做什么、不做什么。你必須用一種“主動”的心態去組織溝通日程表,有些溝通不必要就要“主動”刪除,有些重要的溝通就要“主動”爭取。如果你不主動安排自己的時間,那么別人就會來安排你的時間,那你的很多溝通將不是經過你考慮的,都是被動的。
主動心態才會讓你學到更多
我當時還有一個誤區,就是外企里面的人都會用日程表,所以我們的時間應該很容易協調。誰知道我深入一看,很多所謂用日程表的同事的日程大多都是空白的。我去找一個問問,他說很多日程都成習慣了,都是秘書安排的。我當時又多了一個領悟,這位同事就是“被動”地去做事,同樣很忙,但時間都是別人安排的,所以他完全就是在機制里面做事,自己基本沒有太多參與,只是專注地將每件事做好。一旦他離開這家企業,他的能力會一下子消失大半,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重新撿起。
這件事讓我更清晰地定義了什么叫用心做事。在機制里面隨波逐流、不求甚解,就是不用心。所以同一家外企、同一個組織,出來的結果可以很不一樣,就是一個用不用心的分別。很多外企員工在外企里面混了十年八年,如果他是用一種“主動”的方式去做事情,那他能學到很多。但如果他是“被動”地去做,就有點跟著劇本去念戲,自己的腦子一點都沒有進去,甚至對臺詞為什么這樣寫也不知道,這樣的經驗素質就相對低了。
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與不同的人,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作出希望是有效的溝通。一輩子你才有兩萬多天來決定你怎樣生活、怎樣控制你的溝通日程表,所以我建議你從今天開始就“我的生活我作主”,你不主動,你自然變為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