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應邀在線上做了幾次分享,分享學習心得,分享自己的工作狀態,在分享中我不止一次提起《從秦始皇到漢武帝》這部紀錄片,短短的六集,用兩倍速度看,也就看一部電影的時間,卻能了解大量的信息,從內心由衷的感慨和震撼。
我對歷史的了解,多數來自于課本所學,還有的是來自影視劇,前者是政治化的視角,后者是戲劇化的表現。真正的歷史是怎么樣的,其實誰也不知道。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這部紀錄片只所以能夠打動我,是因為視角的多元話。在介紹人物的時候,不僅有政治形象,還有人物的個人形象,會探討人物的理想和動機,并且其依據是史書記載和出土秦簡,讓我很認可。
以前學習到的秦始皇形象是:統一六國,好大喜功,殘忍暴虐,所以暴秦二世而亡。通過這部紀錄片,讓我認識到秦始皇擁有偉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他想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所以用郡縣制取代分封制。他認識到統一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性,做出努力想讓山東六國的人都認可他,當得不到改善后,他轉而采取極端的措施,頒發【焚書令】,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他下令修建了浩大的軍事防御工程——萬里長城!
他的郡縣制,三公九卿制,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一直到現在,始皇帝的出發和初衷都是好的,錯就錯在太著急了,畢竟在他之前都是分封割據的局面,在沒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他對政治,思想,文化,人民都要進行重塑,又想一步到位,所以失敗似乎是必然的。
劉邦建立的漢朝繼承了秦始皇的政治抱負,以建議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為核心,但是選擇了妥協的方式。首先是郡縣分封制并存,有了一個過渡期,能安撫那些想要分封的人,后期又設法一步步除掉分封的異性諸侯王,雖然這個過程他且喜且憐,因為諸如韓信、英布這些人都是和他一起打江山的,但和國家的統一比起來,顯然國家更重要。后期又通過白馬之盟,分封了同性諸侯王。
在經濟上他采用了陸賈的【垂衣拱手,無為而治】的方針,讓人民休養生息。他死后,其妻子呂后傳承了他的理想和抱負,以國為重,在面對匈奴的羞辱時,也忍辱負重。
正是因為有劉邦和呂后,才有了文帝和景帝的文景之治,文帝劉恒繼位以后,繼續忍讓,郡國并行,雖然心里很認可賈誼的《過秦論》,卻不得不迫于壓力,違背自己的意愿,把賈誼流放到長沙。除此之外,文帝還廢除了殘酷的肉刑處罰,實行仁政,收服民心。
到景帝劉啟,他想有一番作為,在大臣晁錯的建議下,開始削藩,卻導致了【吳楚七國之亂】,在“清君側,誅晁錯”的呼聲中,他枉殺了晁錯,也沒能阻止叛亂,幸虧有梁王劉武和將軍周亞夫,擊敗了叛軍,才保全了漢朝的冉冉升起。自此,漢朝的內憂被解決。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繼位,此時歷經幾代,漢朝在經濟上已經富裕了,但卻是一個沒有道德和尊嚴的帝國,半個多世紀的無為而治,讓帝國暮氣沉沉。漢武帝青睞儒家的大一統思想,他興辦教育,在各地推行儒學,同時實行了【推恩令】,徹底瓦解了諸侯王的勢力,對外重用衛青和霍去病,出擊匈奴,收復河西走廊軍事要地,開通絲綢之路,建立了強盛而統一的帝國。
從公元前221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到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繼位,中間經過了80年,而漢武帝在位半個多世紀,前后130多年,漢武帝終于完成了秦始皇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并為后世所延用。
秦始皇的一系列措施前無古人,落下了殘忍暴虐的形象,而漢武帝時代,雖然在將近一個世紀里,有前輩祖輩父輩幾代人的努力,但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也造成了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的局面,所以歷史總是對他們褒貶不一。
歷史總是很難評價,是是非非,都是取舍所致,所幸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他們的信念沒有改變,他們是人,有思想有情緒,同樣他們也是帝王,必須取舍和決斷,哪怕為此鞠躬盡瘁,甚至家破人亡,也在所不惜。致敬那樣的時代里,有那樣一群偉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