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21天的學習主題打卡完美結束。在新年第一天,來完成這一期的讀書報告。
本期一共推薦了三本閱讀書目,它們分別是《學習之道》、《刻意練習》和《練習的心態》。我閱讀完了前兩本以及第三本的前兩章。發現三本書所講的內容大體相似,所以綜合起來寫。
以前在我的意識中學習只有一條道,那就是勤奮。我自認為上中學的時候自己將這一條貫徹的很好。但事實證明,我這一條道太小,支撐不起我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它帶來的反而是一次次的自我否定,甚至一度相信這就是宿命。
對于這幾本書我只想,說恨不相逢年幼時。勤奮固然是學習必不可缺的,但是勤奮久了卻沒有結果,不僅會讓人產生懷疑和焦慮、自我否定、自欺欺人、甚至自卑以致影響以后整個的人生。我自己就是一個好的例子,當你的勤奮達不到你所期望的目標時,首先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然后你會更加努力,依舊沒有打到,繼續努力,到最后可能是裝給別人看的努力,以此來掩飾自己很笨很沒用?;蛟S有些人干脆就是自我放棄。但現在看來,兩種方式沒有什么不同。
為什么我們如此勤奮,卻依然達不到我們所期望的目標呢?很簡單,學習道路上你忘記了另外一個朋友,這就是正確的學習方法?;蛟S每個人的學生生涯中,都會有這樣一個人,他們該玩時玩該學時學,一點沒有壓力,學習卻很棒。這樣的人一直是我羨慕的對象。我經常在心里想,如果我也像他那樣聰明就好了。
《學習之道》的作者告訴我們,學習的時候要善于運用兩種思維模式,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而我一直在專注模式的漩渦中無法自拔。這種無法自拔或許有主觀的因素,但是更多是客觀的因素,所謂客觀就是外來的因素。每次考試的排名貼在墻上,父母的諄諄教誨,老師的殷切希望,無不時刻提醒我,要勤奮,要努力。我想正因為是這樣,所以我才找不到走出專注模式的路。我曾經因為一道數學題做不出來在課桌前哭泣,還逼迫自己課間時間一定要解出它,結果可想而知,我的數學最后成了我的負擔。
對于文科生來說要記憶的知識很多,而我每次考試,做的最爛的一定是選擇題。因為選擇題多半都是一些硬記知識,而我卻沒能好好記住它們,用《學習之道》作者的話說是沒有進行組塊構建,也就是說沒有讓自己的細碎的知識變成一個系統,沒有使用恰當的記憶方法。
從來都沒有人是天才,所謂天才,都是通過刻意練習的杰出人物。他們背后所付出的努力,與他們取得的成績成正比。對于《刻意練習》這本書,作者強調的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想要成為杰出人物,那就進行練習吧,而且這樣的練習,從越小的時候開始越有效果。莫扎特成為音樂神童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當你想要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最有效的方式應該就是刻意練習了。那么需要哪些前提條件呢?首先你選的這一項技能,最好是發展成熟,積累了先人們的許多智慧和方法,這樣能夠保證你學習的時候能有跡可循。然后給自己設立一個目標,比如國際象棋,你是要成為一個國際象棋愛好者,還是業余選手,或者說是職業選手,又或者說是國際象棋大師,它們練習的途徑都不盡相同。在設立好目標之后,為自己找一個優秀的老師。練習時得到及時的反饋,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心理表征。建立起越多越有效的心理表征,你的技能也就越高。
不斷的修正和完善你的心理表征,不斷的讓自己走出舒適區。想要讓自己的技能永遠在進步,那就永遠保持練習。我們的大腦具有無窮的適應能力,從幼兒時期就開始練習,當然是最有效的,因為未成年人的大腦更具適應能力。但是成年人,也未必不能通過刻意練習成為杰出人物,除了某些,對身體有特殊要求的技能。
但是有一點需要記住,越是大師級的人物,他刻意練習的時間就越長。所以即使你掌握了正確的方法,還是不能拋棄勤奮這一小伙伴。想成為天才的朋友們,盡可以試試,說不定就成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