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婚齡增長,看到身邊越來越多早結婚的人,也早離婚了,我越來越覺得結婚很難。
婚姻是兩個人,甚至兩個家庭的敲碎再融合。沒結婚的時候,覺得有愛萬事足,結婚以后才發現,經營婚姻需要的財力、物力、人力,你當初可能都沒準備好。
一個咖啡館客人,22歲結婚,第二年生了雙胞胎。結婚前兩人感情很好,結婚后吵架主要為錢。男人不上進,收入平平;女人辭職在家帶孩子,艱難的生活把愛的初心磨得一干二凈。
兩人最后反目成仇,互相埋怨對方把自己毀了。
29歲生日,她領了離婚證。男方不愿意要孩子,她一咬牙兩個都要了。但說好一個月3000的生活費,前夫付了半年就沒影了。
沒辦法,父母只好來武漢幫她帶孩子。這種情況,也別指望老人有什么好臉色。她脫離職場5年,勉強找了份月薪4000元的工作。上班很累,領導比她年紀小,回家更累,孩子不省心,老人易燃易爆炸。
“全家人都活在絕望里,只有孩子還不懂事。”她形容自己的現狀。
她華中農業大學本科畢業,堂堂正正的一本211高校,卻在最該拼事業的時候,忙著結婚生孩子去了。
沒經過職場歷練,如今心理承受能力和職場技能都要重新培養。在所有人都努力的時代,落后5年起跑,開掛、逆襲的機會相當于中彩票大獎。
畢竟生活不是電視劇,雞湯雞血僅供深夜療傷,早晨起床還是要面對做不完的工作,很難賺的錢。
在當前大環境下,女性的職場生命短,為生育付出的代價也高。
有人可能想,我如果嫁對人就好了,這是賭徒心態。
人在特別年輕的時候,受限于社會閱歷,很難長一雙慧眼,而對方也沒有被生活磨礪出他本真的樣子。
二十四五歲的男生,剛出校門不久,多半看不出來他賺錢、理財能力如何,更不知道他能不能迅速在職場中成熟、成長;抗壓能力和可塑性也是未知數。
你知道的可能只有愛,但愛只是婚姻的一部分,是婚姻的底色。婚姻最終成為美好的畫卷,還是骯臟的廢紙,不是由愛決定的,而是雙方各方面能力的綜合體現。
前段時間微博流行一個話題:月薪3000的男朋友到底能不能嫁?
點贊最高的回答是:我怕的不是他現在月薪3000,而是一輩子月薪3000。
這個問題也經常有人拿來問我。說我男朋友25歲,什么都好,就是收入很低。
她們往往試圖提供很多男朋友其實很努力的蛛絲馬跡,讓我判斷他是不是潛力股。抱歉啊,姑娘,這個咱不約。
如今假裝努力的人太多,幸虧結果不會陪他演戲。讓時間說話,至少考察到30歲,如果收入不見起色,你有3個選擇:
我負責賺錢養家,你負責貌美如花;
調頭找適合的結婚對象;
實在不甘心,再等5年,愿賭服輸,看看是你發跡還是他發跡。
為什么總這么勢利,難道窮人還不結婚了?
看到這里一定有人這么說。每個人都有結婚的權利,但更有對生活的知情權。很多30歲之前走入婚姻的姑娘,根本不知道婚姻是個狠角色;她們以為結婚像扮家家酒,溫情浪漫不用花錢,孩子是乳膠做的,能眨眼睛還帶開關。
我一再強調“有事業基礎,看清楚對方的財務能力、情商指數以后再結婚”,因為婚姻里,80%的爭吵與摩擦都與錢有關。
另外20%,由情商決定。
成年人的心智成熟通常要到30歲以后,尤其獨生子女政策,培養了批量的媽寶男、媽寶女。
我們年輕的時候,見識少,不知道生活殘酷,很容易把未來想得太簡單。不會做飯,點外賣;不愿意帶孩子,給父母帶;不懂賺錢,能啃老也行。然而當歲月像剝洋蔥一樣剝掉你的天真夢,終有一天,你會為年輕時偷過的懶而淚流滿面。
對自己信心不足的姑娘,這時候會提出一個嚴峻的問題,30歲以后嫁不出去怎么辦?
那要看你是為了結婚而結婚,還是為了幸福而結婚。
如果為了結婚而結婚,趕緊結,一分鐘也別耽誤,一證在手,萬事無憂。
如果你是為了幸福而結婚,重點在幸福,而不是結婚。找不到能讓你幸福的人,只能自己過得幸福了,不然還能怎么辦?
事實上,30歲以前,努力經營自己,提高財富能力、工作技能、情商水準的姑娘,會發現30歲以后,遇到的男人數量雖然減少,質量卻明顯提高了。
20歲,我們靠身材臉蛋吸引男人;30歲,靠閱歷、工作、頭腦吸引男人。20歲吸引到的是荷爾蒙,30歲吸引到的才是soulmate。
2017年,中國城市男女平均首婚年齡首次接近30歲。當人們開始追求幸福,晚婚與不婚都會變成主流意識形態的一部分。
潮水不可逆,我們安心做河床就好了。
柴米油鹽是一種修行,但不要在該放蕩的年齡談修行。以后有大把時間讓你修行到清心寡欲、頭暈眼花、萬念俱灰。
30歲以前,好好工作,好好學習。
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與生活戀愛,與事業戀愛,與錢戀愛。
像章魚一樣,把觸角伸向更多方向、更遠的地方,不斷挑戰自己的邊界。
先把自己活成理想的樣子,再去遇到理想的人。
即使很早遇到了特別愛的人,也別急著結婚,要一起去看世界。
能在風中走散的人,是你注定要失去的;只有一起歷經風雨的人,才能跟你扛過婚姻的瑣碎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