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朋友圈之后,你還會有朋友么?
作為一個熱愛互聯網交流(有時候也叫八卦),心思敏感細膩的四有青年,刷朋友圈比眨眼還要勤快。最夸(無)張(聊)的時候,每半小時一刷直到睡覺為止。點贊,評論,回復評論,下拉刷新,重復點贊,評論,回復評論……我像一位熱愛工作的君王,孜孜不倦地批閱朋友圈,仿佛閱遍朋友圈,便可知天下。
然后,我真正收獲了什么呢?
別人家的八卦,別人家的風景,別人家的娃,別人家的喜怒哀樂……每月閱讀書單在架子上積灰,每晚八點準時報到的KEEP提醒被無情忽視,待辦事項上的勾勾遲遲沒有下筆……
朋友圈無疑是繼QQ空間、微博之后最偉大的社交圈子,它像西西里島的美艷熟女,全身散發著神秘且誘人的氣息,讓你忍不住頻頻回顧;它滿足現代人弱關系的社交需求,通過驗證即是朋友,點贊代表關系建立的第一步;它同時也成為現代人交友態度的發言人,點贊代表認可,不回代表不關心,屏蔽代表不信任,拉黑代表絕交。“關系”這個詞,正在被微信的功能鍵所取代。
回顧一下還沒有網絡的日子,想見一個朋友,需要電話預約時間地點見面,聊天過程中只有彼此,我們專注聆聽著對方的聲音和故事,交流觀點和建議。然而我們現在的會面,會餐讓手機先嘗,會面的感想讓朋友圈先知道,談話質量已然降低了三成。
可能因為我是手機重度依賴癥患者吧,患了病之后漸漸喪失了與人面對面溝通交流的能力,如今尤其想念專注的分享和靈感迸發的秉燭夜談。于是在拖延癥依賴癥并發的悔恨煎熬下,我下定決心,關閉了朋友圈。
一開始,特別不習慣【發現】這一欄再也不冒出小紅點,刷微信總覺得哪里不對,心里癢癢噠。過了這一階段,習慣性的點擊動作開始減少,我的關注點開始從想知道朋友發生了什么,轉變成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
我想起了過年前鄰居請了一頓火鍋,平時總說著要給可愛的鄰居做頓飯,然而一直沒有執行。想到這里立馬去了趟超市買了食材和水果,做了一大鍋番茄烏冬面,切了一盤橙子,他們對我的手藝贊不絕口,當然我們的交流也更進了一步。
又如看到一個科技文章的觀點,很早之前跟某個朋友交流過。換做以前我可能先發朋友圈闡述自己的觀點,現在的我是將文章發給朋友,與他們展開一對一的分享交流。這樣的交流反而節省我更多的時間,1、我是在與想交流的朋友一起交流;2、我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獲得觀點的反饋。
你也許會問,朋友會不會因為你關閉了朋友圈而不再與你交流呢?
答案是,不會。相反,真正關心你的朋友發現你這一舉動之后,反而會適應你。想念你的時候會主動找你聊天。
今年的元宵節,有位許久不見的朋友就跳出來問候。她說,許久不見發現你都把票圈關了,想著好久沒見你了,找個時間出來聊聊吧。
朋友圈關了10天左右,三位老朋友或微信或電話與我聯絡,由于不看別人朋友圈別人也看不到我近況,我們的關心需要靠互相交流來實現,話說的比以前更多,更真實,也更富有情感。再也不是我給你點個贊代表我來關心過你,你回贊一下表示你也在關心我這樣無言的默契。
真正的朋友一定不會因為你關閉了朋友圈而遠離你,那些潛在想與你交朋友的人,也不會因為你不發朋友圈了而刪除你。遠離了朋友圈,我的社交圈變得更加真誠而專注,我的時間也因為不刷朋友圈而空出了一大塊,讀書、寫字、聽音樂、追美劇、彈吉他……也愈發真誠且專注。我一直堅信,你是什么樣的人,就會吸引什么樣的朋友。當你修煉好自身,散發出豐滿愉悅的光澤,那些好故事自然來找你當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