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 ? 英國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碑—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后,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以后,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們的國家,我的最后愿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當我現在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 ? 《大學》—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 ?
概念:關注圈和影響圈
? ? 關注圈:
? ? 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大致分為三類:
? ? 1、可以直接控制的。往往與自身的行為相關聯。
? ? 2、可以間接控制的。往往與他人的行為相關聯。
? ? 3、無法控制的。比如我們的出生等。
? ? 影響圈:可以被掌控的部分,為影響圈。
? ? 如果一個人專注于影響圈,他能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做的事情,他的能量是積極的,也就是說使影響圈不斷放大;但是如果一個人全神關注于關注圈,緊盯著他人的弱點和問題,以及超出我們個人能力范圍之內的事情不放的話,結果就會怨天尤人,那么他們的能量就是消極的,也會導致影響圈慢慢縮小。
? ? 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任何選擇都不一定能夠得到我們預期的結果。事實上我們能控制的也只有我們的選擇,而無法控制選擇所帶來的結果。如果我們已經做了選擇,那么專注于選擇本身即可,在選擇之下專注于本身。
? ?
? 當自己關注自己的影響圈,做好自己的事情,慢慢就會成為別人的榜樣。當自己把自己成長好,就可以變成一個亮光點,別人會跟著這個亮光而來。
? ? 關注圈主要是區別自己沒有興趣,不愿意理會的事務。而影響圈就是個人關注圈內可以被掌控的事務,也就構成了影響圈。樊登解讀《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里說到:其實關注圈和影響圈根本的區別,不在于圈的大小,而是在于我們的態度,這也是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積極主動的參考值之一。我們是可以通過觀察自己和他人精力和時間,是否在關注圈還是影響圈,來判斷他是否是一個積極主動的人的標準。
? 解決好低空問題,掃除一地雞毛,才有可能觸碰高空,看見詩和遠方。如果一直眼光在關注圈,會消耗自己的能量,要將焦點關注自己內在方面,凡事宜內求,不宜外求,其實就是關注都影響圈。從內求三點出發關注影響圈:1、找到愿望;2、具備相應的資源;3、為愿望付出行動。即擁有—做—行為這樣的思維模式。
? ? 自由=能力-欲望。從欲望中剝離一個當下的可以做的目標,這個目標與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當能力減去欲望,就能感受到自由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