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洋氣雜貨店
01
去年八月份注冊簡書,開始了每天打開簡書閱讀的習慣,無論你喜歡什么類型的文字,這里應有盡有,因此這里聚集了大量的讀者。
后來在別人的影響下,我也開始寫東西。
寫東西這件事會暴露一個人的文筆、性格和社會經歷的,我經歷不多,還沒進入社會,因此寫的東西不外乎是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偶爾還會夾雜著小時候的回憶。而至于我是什么性格,什么思考方式,其實已經在這九十篇左右的文字里暴露無疑。
自我認為,我心思細膩,善于觀察和思考,對細小的事情很敏感,哪怕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會被我注意到;開朗樂觀的我內心也住著一位憂郁的公主,因此也經常會寫一寫看似悲觀消極的想法或者散文,偶爾會有很多人點贊評論到:真好,寫出了我內心的想法,我也是這樣。
至于我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多看幾篇也會有所了解,我寫到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偶爾寫寫宿舍生活,更多的是校園內的大學生活,家庭學校就構成了我全部的環境。
02
文字無疑也暴露了我看什么書,看什么電影。
看一本書,我會被主人公的悲慘命運所震撼,被主人公堅強的性格所折服,同樣地我也會喜歡書中某段話,可能覺得它很有文學氣息,也可能覺得它很有概括性,適合摘抄或者當做一個非常好的主題。
我看了《皮囊》,寫了《我們都是既失去家鄉,又永遠無法抵達遠方的人》;
看了劉若英的《我敢在你懷里孤獨》,寫了《愛我,就不要用情感來勒索我》;
看了白巖松的《白說》,寫了《推薦書單,也時常是一種表演,我不再瘋狂收藏書單》、《中國結束了挨打、挨餓的時代,正在進入一個挨罵的時代》等等,還包括一些綜藝節目、電影等等。
03
這段時間,也許是自己日更偶爾每天更兩篇,上了幾次首頁,因此文章的瀏覽量得到很大提升,也因此被更多人看見,謝謝編輯的推薦。
很多人認為我寫的還不錯,感同身受便關注了我,還有的會私信或加微信聊一聊,而我在無聊的時候也會去看一下這些私聊的人寫的東西,哪怕并不是太多人,卻看到了各種各樣年輕的卻迷茫甚至焦躁的心。
簡書是一個文字天地,它不像朋友圈微信會有很多人發自拍,在這里,你的文字就代表你,我們不會因為你的長相而選擇看或者不看你的文字,我們也并不在意你的長相,因此當有人好奇我長什么樣子的時候,我仍然不會給他看照片,我寫的東西其實已經完全暴露了我,皮囊已經無關緊要。
04
簡書中,有人寫作的對象是無數簡友,有人寫作的對象是自己,他們把簡書當做一個很好的記錄自己的平臺,小小的感悟,小小的思考,點進去你會發現文章并沒有什么閱讀量,也沒什么點贊,卻很好地寫出了近來自己的難過、快樂或者迷茫。
某天無聊時,正好一個簡友私信我,問我有空嗎,想要跟我說一說他最近的煩惱,看得出來他真的很焦慮,想要迫切的從文字里尋找解藥,從我這里找到方法,奈何我也只是一個自身難保的大三學生,只能給他鼓勵和支持。
以前我一直以為只有自己的生活才是一團亂麻,后來在很多簡友的文字里,我看見了更多青春的迷茫和無助,就好像看到了曾經的自己,我很心疼,想要去幫助一下學弟學妹,卻發現最終能夠救贖他們的只有他們自己。
05
都說青春是一場兵荒馬亂,這一點不假,因此更多走心的文字被關注被喜歡,我也很少看見有人寫自己每天有多快樂的。
有社會經驗的長者們通過一個又一個小故事向我們傳道授業解惑;
大三大四學生分享大學經驗,希望還不懂事的學弟學妹能早一點明白時間的珍貴,不至于像我們一樣后悔莫及;
職場老手將經驗寫下,為新人指點迷津;
沒什么經驗的人自說自話,也算是對生活的一種記錄。
06
透過文字可以看遍人生百態,沒有文字也同樣可以了解一點這個人。
也許他是簡書的新人,剛剛注冊不久,也許他從來都不喜歡寫東西,沒這個習慣,你讓他寫,他是寫不出來的,也是痛苦的,當然并沒有必要所有人都要寫東西,這畢竟只是個人愛好。
某一次我寫了一篇文章,也許是某些觀點表述的不完整,就有人在下面評論罵人,我嚇了一跳,趕忙看了一下這篇文章,卻依然沒發現自己有什么過激的言論或者評論等,再看看這個人最近的動態,他在好多文章下面吐槽罵人,連人家的標題過于簡單都罵,那一刻我知道了,有時候很多事情不要太較真,畢竟言論自由,你根本管不了別人說什么,你只能通過他的動態去判斷這個人,去遠離還是靠近他。
最后表白一下簡書,沒有簡書,可能我永遠都不會動筆寫東西,因為我的作文從來都是班級墊底。
(圖片均選自《花瓣網》)
▼
END
這里是《洋氣雜貨店》,店主是大三女同學。
分享PS小技巧,寫大學生相關文字。
所發內容均原創,感謝關注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