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國的語言》閱讀筆記
我之前寫過一篇《在語詞的密林中》,是針對語言的探究。近期也看到陳丹青的一篇演講,其中也談到兩岸三地之間漢語的不同,同一種語言在不同的地域間使用方法和語言中所表現的氣質是如此的不同。
而針對《第三帝國的語言》這本書的閱讀推進,更能發現針對語言的研究是如何演變為帝國的一部分,在第三帝國的語言演變過程中,能找到漢語的語言變遷歷程,我想這是白話文推廣起初從未想到的問題,到底是什么力量改變了語言呢?
當我看到書中反復在提及“主義”、“狂飆”、“歷史性”等形容詞或副詞時,如果從本義上分析,能夠激發人內心狂熱和瘋狂的詞語一般是形容詞和副詞。當這些詞被冠在名詞和動詞之前時,原有的名詞和動詞被賦予了巨大的動力。
當然,在這本書中,還不能單純的從語言上去思考,個人的作惡和集體的作惡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在這位語文學者的研究中,他的記錄和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人的變化是緊密相連的,這位學者因其太太是德國人而得以僥幸存活,否則我們可以想象奧斯威辛吞噬的生命中只是增多了一個無名無姓的人。
在閱讀這本書有關于語言變遷時,一個時代的背景浮現在背后,那就是奧匈帝國的背影,已經在帝國時代的驕傲如何成為集體的追憶和情緒,又如何演變為種族人群的驕傲和區別。這其中也清晰的顯示:民族主義或是種族主義是多么危險和居心叵測的口號。
對于德國歷史的反思,通過這本書也只能管中窺豹,因為接觸到的德國歷史反思的書籍的確不多,但是奧斯威辛仍然在,古拉格群島仍然在,廣場上的鮮血被清洗卻停在記憶里,語言的分岔路被有心人一一探尋,詞語的出現被每一個張開的口齒說出。
但是我心存希望的是:人們明天會懂得。這也許就是活下去和孩子存在的巨大理由。
《理由》 ? 菲利普·雅各泰
我在高處優雅的揮手,
我在空中隨意地寫下一些字,
但從下面也許抵達了底部。
從枯死的足到生動的眼之間沒多遠,
人們明天會懂得距離。
(姜丹丹譯)
(備注:菲利普·雅各泰,當代重要法語詩人之一,1925年生于瑞士,1953年定居法國南部。雅各泰總結他的同時代詩人的愿望在于“讓所有的書(最終)回歸到世界”,他明確地表示:“與其讓世界抵達一本書,不如讓書返回世界,打開通向世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