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大道理的書有很多,看多了也乏了。問題是,就算你做到了那些大方向,你就能跟金字塔頂尖的人一樣了嗎?未必吧。優秀的人之所以能站上高位,不僅在于大方向的把握,更多的是日常工作細節的控制十分到位。而這,是被大多數人所忽視,且難以觀察得到的。可以說,人與人之間的細節差異,是最為關鍵的影響因素。
如果你沒有辦法去頂尖大公司工作怎么辦,這本《麥肯錫精英的48個工作習慣》就會告訴你,你與他們有哪些細節上的差異。
這本書相當通俗易懂,如果你能掌握快速閱讀法的話,基本上1小時左右就可以將全書的主要觀點掃蕩一遍。
關于這本書網上的書評,大部分的差評都集中于認為這本書沒有“干貨”,都是小tips沒有advice,廢話多。他們沒有注意到細節的重要性。這本書的優點相對于其它的方法論書籍來說,就是可以輕松上手去行動。如果你要去看一本《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這本書講的方法論,如果沒有人指導或者是沒有身邊的案例,你很難將其練好)就很難去上手練習。這本書就不一樣,都是工作中的小細節,動動手就能給自己帶來改變。
作者將內容分為:人脈、內在與外在、時間操縱、溝通、資料與會議、全球化職業技能。基本涵蓋影響你工作效能的方方面面。
挑重點說吧。
人脈部分,大家都知道這玩意很重要。作者在這里提出,要能記住對方的名字,記住與對方相處的時間。很簡答吧?只要能用好,就能給對方留下一個好的印象。
內在與外在部分,作者提出,讀書后要用3倍時間思考。這個觀點在其他的閱讀法的書中還尚未見過,大意是要注重書中內容的應用于自身的反思,這比你讀進去了多少東西更重要。讀報的時候,要思考大家的反應。這又是一個改變人的細節,精英們在看到一條新聞的時候,總會想想大家會產生什么輿論效果,對產業有什么影響,有什么新的機會與機遇。作者甚至提出,要關注你的鞋子,兩周護理一次鞋子,儀表整潔從鞋子開始,免得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在溝通部分,給我體會最深的是,作者提出“回復郵件的速度=別人對你的評價”。我深有感觸,平時工作的時候,一封郵件發過去,最煩對方好幾天都不回郵件,讓人覺得很不靠譜。本書也提出,要把回復郵件的時間當成你的名片。就算是這封郵件沒法及時處理,也要先發一封郵件告知對方,讓對方安心。這是提升你的職場形象的很有效的一個小細節。更比如說,書中建議我們向領導匯報工作要選在早晨,進行沉著的溝通,也是很有操作性的一條建議。
工作中都會準備各種各樣的材料,書中指出,要把你制作的材料當做自己的產品。作為PM更要有這樣的產品意識。要想辦法讓自己產出的內容能夠更有效達成目標,更具有可讀性。最后,書中說,開會不發言,就等于沒去,也是給我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總而言之,這本書沒什么大道理,淺顯易懂接地氣,這48個小習慣你也可以輕松掌握。什么時候你足夠重視這些細節,什么時候你的事業就能得到加分。
附:本書精華內容
人脈
- 要清晰的記住與對方相處的時間
- 不刻意逃避與公司前輩或上司喝酒的場合
- 每周都要跟與工作無關的人見一次面
內在與外在
- 培養思考無固定答案問題的習慣
- 讀書后,要花三倍時間思考
- 讀報的同時,要思考大家的反應
不被時間操縱
- 無論什么情況,都要提前10分鐘到場
溝通
- 接到任務后,當場確認任務信息
- 回復郵件的速度=別人對你的評價
- 向上司報告工作要選在第二天一大早
資料及會議
- 要將自己的資料視作“自己的產品”
- 如果在會議上不發言,那么這跟缺席一樣
- 開會時,要坐在白板前
全球化職業技能
- 英語說的再流暢,不如提高表達的邏輯性
- 設立英語學習目標,并用最短時間實現
- 不從公司“退學”,力爭順利“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