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印象特別深的是曾經看到一篇新聞談及日本的小學生在機場還是汽車站之類的公共場所,他們在等候時拿起課本一個個忘神地閱讀。看著那張圖片,那種狀態,如果是把書本P掉,換成其他的物品,人們一看會瞬間聯想到玩物喪志一類的詞,可是如果是書本,是他們在閱讀的話,你就會不禁張開嘴巴驚嘆,由衷佩服這只有日本人才能做到吧。
? ? ? ? 我們一直都深知閱讀的重要性。但是我們始終記得的是“閱讀很重要”這句話而已,諸如此類的還有“讀書萬卷、行萬里路、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樣的話。我們從小就背住了這些言語,卻沒有真正的思考過,并且說到底,我們是討厭閱讀的。
? ? ? ? ?"只要一看書,我就忍不住睡覺。"
? ? ? ?這是在我們同齡人常聽到的,連我也是,偶爾會在床頭放一本書。并非拿來當枕頭或是裝作愛好學習的樣子,而是發揮它對我來說的效用——催眠神器。
? ? ? ?在中國大家低著看手機才是正常的吧。
? ? ? ?一直以來我們是這樣做的,但是所有人都是如此它就是對的了嗎?(關于手機的解讀是后話,此處不仔細詳談)
? ? ? ?重新回到“我們討厭閱讀”這個話題。
? ? ? ?作為兒時印象最深接觸最早的書,是什么呢。是童話書。或者是類似于認字書,這是初始。到了后來沒有那么多有趣的童話書,我們開始接觸語文,數學,地理,歷史,化學等等,閱讀開始變的功利和被迫。
? ? ? ?總有人在一旁暗中觀察你的閱讀進度,有人會在你閱讀的途中不斷的打斷你,在你思考的開始就告訴你所謂的答案,并且你的閱讀理解還必須經歷打分,通過重重的考驗。
? ? ? ? 這樣的閱讀體驗,實在讓人討厭。而閱讀無趣的書更讓人討厭。(這里的無趣并未指的是公認的趣味,而是具有明顯的主觀性,譬如有的朋友喜歡詩歌,而有的朋友鐘情于小說,也有人喜愛論語。)并非基于興趣(有所好奇或者喜愛)的閱讀效能很低,即使曾在化學考試里獲得了九十九的分數,腦子還是選擇在高考結束后自動刪除記憶。 ? ? ?說到底,因為——無興趣。這趣味可能是由天性而定,而有時是因為并沒有好的機會和時間、方式進行“興趣”的深入了解、嘗試和培養。
? ? ? ?總的來說,閱讀的開始,我們這一代總是在啃食不喜愛的書,就好像啃食不愛的食物,得不到閱讀的快感,而產生無趣的念頭。那些列為榜單的小說,必讀書目中的名著,我們必須承認一點——所謂好的東西未必對于你是好的,眾人喜愛的東西未必你也喜歡。那些書目,可以不讀的,不喜歡讀也是可以的。
? ? ? ?把書籍比作食物,有人挑食,不喜歡蔥類,無論嘗試食用多少次,無法掩蓋從胃里席卷而來的嘔吐感。
? ? ? ?那些年我砸錢買下名著系列,在夜晚草草翻頁瀏覽,大多是為了避免考試時避開遇到閱讀題不知所云的尷尬,也就是為了分數而讀。
? ? ? ?刻意的記下情節,背景,人物的名字和外號。等你長大以后,再去翻閱那些試題,試卷關心的那些內容和你真正需要思考的內容,兩者存在很遠的距離。一個流于表面,一個藏于認知,(例如武松打虎,我們需要注意的究竟是它在哪里打虎,如何打虎,何時打虎,還是武松這個人物的形象特征,心里感受,英雄氣概,以及深入的時代背景探究。或者這些全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需要了解什么,想要知道什么)我們可以輕易的發現,閱讀題目的出現,起著促使人毫不巨細的了解內容的作用,并且具有誘導性引向人們思考。如果題目的方向有誤,就好像帶路人把路引到無聊小巷,胡亂地走一遭。
? ? ? ?然而此時閱讀除方向是否有誤的嫌疑外,還存在更為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從不知為何閱讀,如何閱讀,以及如何把握自己的思考方向。
? ? ? ?閱讀的本質實際上是什么呢?
? ? ? ?獲取知識,應用在實際中。
? ? ? ?也就是收入有效信息,并為我所用。
? ? ? ?就如同網絡檢索,因為需要某些信息,所以去尋找,了解,得到。舉例來說,就是我想成為老師,閱讀與職業有關的道德,技能,課程等的信息,然后便于我在任職中做到老師該做的。就是如此。
? ? ? ? 那么在當我回頭望我們的學習之路,那些知識從來不是分數。及格也好,優秀也好,夸獎也好,擇貶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如何了解這是怎樣的世界,在化學里,在物理里,數學里,歷史里,等等。
? ? ? ? 這樣的看法在學生時代從所未聞。我們在乎的,更重視的,是如何獲得漂亮的分數,在大眾面前變得高人一等,如何獲得夸獎,在虛榮里幻想優秀。關于學習的本質早被忽略了。負責教育的大人應該也不知道真正學習的答案,所以給孩子們指了自以為正確的方向,反而讓大家都迷了路。
? ? ? ? 當了解閱讀的實質就是獲取知識,獲取有效知識以后,你就知道無論電視、報紙、書籍、新聞、雜志、網絡課堂、廣播.....這些載體不過是形式,就像裝著食物盤子。只要我們獲得所需的食物,不管是組合,還是單一的,都是可以的,只要建立起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及時應用。
? ? ? ?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必須看清楚盤子里裝了什么。究竟是垃圾還是糖果,是米飯,還是蛋糕。媒體總是需要玩一些花招,閱讀者需要學會篩選,分辨,躲避,避開無謂的娛樂,關心真正有用有效的信息。直白了當的說吧。看電視劇也是閱讀,所謂的寓教于樂,是把道理用故事包了再包,一句話變成數千句表達,數十秒用文字言語就能懂得的道理,在影視語言里你可能需要幾十集。這就是信息的籠雜化和低效能,因為電視的主職是娛樂。(閱讀學習一些媒體知識吧,它能幫助你如何辨別信息,當然依然需要判斷真假。不學習的話,那一切判斷只能歸于過去有限的想象。)
? ? ? ? 閱讀,能夠帶來這個環境的解讀,并提供各種方法和技能。所謂的雞湯并不能真正帶來動力。比如上戰場的將士,你拍拍肩膀告訴他加油,這種激勵的熱情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他真正需要的是,武器,拳法,兵法,軍情,即物品條件外,腦袋里還需要對上戰場這件事有足夠的了解,(即知識體系),以便于他能夠在心里確定自己如何應對和逃脫傷害。
? ? ? ?這樣的閱讀,有些像訓練,一介莽夫與英勇將士的區別來源,就在于知識體系的完備與實際經驗的累積。所以學習使人進步這樣的話一點也不假。如果你想成為服裝設計師,那么去獲得服裝設計的知識,想成為律師就去學律師該學的知識。
? ? ? ? 所以我認為,在當下,如果你識字,懂的如何從媒體那獲取知識,在正確的方向上學習并應用。沒有什么是絕對學不會的。只是我們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學習它,或者沒有足夠的知識去幫助自己找到它。為了能夠成為想成為的自己,為了更方便地生活,這才是閱讀的目的吧。
? ? ? ?閱讀讓人的知識完整,因為內心有底,所以,精神狀態優良,技能更為全面。認知的差異,形成代溝。這不僅僅存在你與父輩之間,在如今在信息時代,它存在眾人之間,甚至是同輩,同專業,同一行中。它能夠為日常生活經驗帶來參考與判定,能夠在環境中做出與人不同,但是顯然更適合自己的選擇。
? ? ? ?在我們家中,不知道是出于對讀書人的重視也好,還是對學習這件事的尊重。從小到大的那些書本是從不扔掉的。對于這件事我一直不以為然。直到我大學畢業(目前看來作為學生生涯的終結時期)在宿舍整理物品時,看著滿地狼藉的筆記書本的那一剎那,我很明白,這些東西我全部不會帶走,它們換上了叫做“垃圾”的名字。那時在課堂上慌亂記下的知識點,生怕遺漏錯過一個,其實也就只是記入本上。有些即使記不太全,可是早配合著理解悄然無息地融入身體中。而那些已被忘卻的其實也是因為沒有實際效用,丟了也罷,如果需要,你也懂得何處去找。(真想對那時在課堂上忙抄筆記的自己說:你想知道什么,你需要什么,其實只要快速閱讀這些書,用腦子理解和記下這重要的部分。只知道記筆記這件事實在太愚蠢了)
? ? ? ?所以,那些所學的早就融化在身體里。閱讀所獲的東西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要融入認知,成為你的一部分。
? ? ? ?把閱讀比作食物,喜愛的——自然會微笑的吃下,將營養收入其中。如果說是你需要的即使并非你愛的,也可以做成美味的味道讓自己心甘情愿的誠實接受。固執絕食的人們日益消耗身體的脂肪,如此適應日益繁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只會讓大腦變得貧瘠,無趣無味,在過往的認知體系中逐漸封守自己。
? ? ? ? 年齡未到,而精神上已是頑固不化的老古董,是件可怕的事。
? ? ? ? 因此,不管如何,我們終將需要吃些什么,以保證身體康健、充實、盡心、聰明地生活下去。
閱讀TIP
1/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形式(電臺廣播,網絡,書籍,課堂教學等)
2/判斷獲取信息中是有用還是糟粕。
3/永遠不要埋在自我的封閉認知里,注重跳脫小環境,及時更新。
4/有效閱讀的關鍵在于瀏覽量(全面認知),應用能力,判斷能力。最重要的是你要思考——你怎么用,你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