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和空白,你會選擇什么?
讀KY作記錄,以便學習
一. “選擇”的負面感受:
1.過度的自由讓人失去確定性:
2.過多的選項,使“效用最大化”原理難實現。
3.有時作出的“選擇”并沒讓自己最幸福。
4.誤以為想要
二. 選擇越多越痛苦,選項越好也會越痛苦
1.更多的“選項”導致“認知負擔”加大,會“降低動力”。
2.容易不理性地計算機會成本。
3.選項少,滿意度高。
三.怎么克服“選擇恐懼癥”
1.“有所犧牲”
2. “減少可選項”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只驢子站在兩堆看起來一模一樣的干草中間。它完全可以在兩堆干草中自由選擇,但最后,它因為無法決定到底應該吃哪一堆而活活餓死了。
這頭驢子有一個名字——布里丹之驢。Jean Buridan是十四世紀唯名論哲學家,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有時,自由意志反而會導致“無法作為”,即一種由“不確定性”和“過量的選項”造成的“選擇決策能力的喪失”。——這就是這頭驢子名字的由來。
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數人都和這頭驢子一樣,是糟糕的選擇者——他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考慮自己要選什么”不僅會讓他們煩躁,有時還會造成極大的痛苦。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很多證據,從抱怨菜單太長、網購推薦的物品太多,到專業、工作的選擇。
為什么“選擇”會帶來負面的感受?
1.過度的自由讓人失去確定性:
一般來說,當人們被允許為所欲為時,其實也包含著一種不自由——一種“消極的無窮無盡感”。如果你對自身沒有明確的把握感,你很容易會迷失于“一切皆有可能”的幻覺中。例如,當你想買一件衣服,你覺得不看完選項就不敢買,但可供購買的衣服太多,怎么看都看不完,你因此陷入煩躁,最后甚至可能就放棄了購買計劃。
當你面對著各種誘人的選項時,你會發現,你無法在較快的時間里認定其中任何一個。并且,就算你真的選擇了,你也會為你可能失去的機會感到焦慮:也許另外一堆干草會更美味呢?
2.過多的選項,使“效用最大化”原理難實現。
社會科學家Barry Schwartz著有一本書《選擇悖論》。他通過研究發現,雖然古典經濟學認為,人們在做選擇時,往往希望遵循“效用最大化”原理——也就是說,我們希望自己所做的選擇,是所有選項中對自己最為有利的。然而實際的情況從來都達不到這樣的目標。消費世界的選擇是無窮盡的,而人類的理智卻是脆弱有限的。
如果用公司來舉例,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Herbert Simon曾經觀察到,那些希望獲得“最大化”回報的公司,最終會因為無休止地尋找最佳選項而破產。人類現在面臨的巨量選項,豐富的產品和多元的生活方式等,都正在把我們變成“最大化追求者”,無休止地尋找更好的選擇——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卻更容易覺得自己的生活糟糕,以及容易抑郁。
3.此外,人們有時做出的選擇,并不是那些他們認為會讓自己 “更幸福”的選擇。
比如:
情況一:你月收入3萬5,但你身邊的人月收入全都有3萬8;
情況二:你月收入3萬3,但你身邊的人月收入全都只有3萬。
當研究者問,“你覺得你在哪種情況下會更幸福?”有62%的人選擇了第二種,只有38%選擇第一種。但如果研究者的提問方式是,“你會選擇哪一種?”只有16%的人選擇了第二種,仍然有84%的人選擇了第一種。這說明,很多時候“我要選擇什么?”和“我在什么情況下更幸福?”,在我們的頭腦中是兩個不一樣的問題。
4.“誤以為想要”
你可能認為你很想要一件事物,可當你得到后,你發現自己并沒想象中那么想要它,甚至完全不想要它。反而是另一些你從未意識到的事物,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這就是一個miswanting的例子。
心理學家把“wanting”定義為“一種對喜歡的狀態的預測”。然而預測總是充滿偏差的,尤其是對于感覺的預測。剛吃飽的時候去超市買食物容易買少,很餓的時候去買則容易買多,就體現了這樣一種預測的偏差。
人們是根據過去的經歷,來預測自己是否想要一件事物。然而,人們對于過去經歷的記憶卻不那么可靠。研究顯示,那些最近的經歷中最后期部分的體驗,能夠最大程度影響你的選擇。它顯然增大了我們做選擇時候的風險。
選擇越多越痛苦,選項越好也會越痛苦
更多的“選項”會“降低動力”,因為“認知負擔”加大。
幾年前的一個研究,給了一批被試6種果醬樣品,給了另外一批被試24種果醬樣品,結果顯示,嘗試了6種樣品的被試更有可能挑選出一種去購買。學生可以選擇話題進行寫作以獲得額外的分數,比起給他們30個可選話題,在給他們6個話題的情況下,學生更有可能進行寫作。這兩個例子中,都是因為更多的選項,造成了人們實際行動的動力下降。
《選擇悖論》中把這種現象和“認知負擔”的概念結合起來,過多的選項造成了對認知過大的需求,使人感受到認知的負擔,從而降低了去做選擇的動力。
這種動力的降低,還和人們不理性地計算了機會成本有關。
應當只把“除了這個之外最有吸引力的一個選項”計為機會成本。但非理性的人們,會把所有的備選項全都計為機會成本,因此當他們看到許多可能的選項時,他們不但不會覺得開心,反而會為自己將要失去如此之多感到難過。
同時,選項少的時候,人們對于所做出的選擇滿意度也要高于選項多的情況。
那些有著許多好選擇的人,比那些沒有太多好選擇的人,感到更焦慮。
“當你有更多充滿吸引力的選項可選時,你并不會感覺更好,你只會感覺更焦慮”。誘人的選項越多,人們做出選擇就越困難;同時,做選擇的過程越困難,做完選擇后就越有可能出現“我選錯了,好后悔”的感受。
令人渴望的備選項越多,沖突就越強烈——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正是在一個“過度充足”的世界里,布里丹之驢的陰影才獵捕著我們。
選擇恐懼癥怎么辦?
既然我們如此不擅長于做選擇,我們似乎只有兩種可選的應對策略:改變我們做選擇的方式/思路;或者限制/減少可選的選項。
1.“有所犧牲”
如果在做選擇時,總擔憂自己是否已經選出效益最大的選項,你會被過多的選項壓垮。你會擔心還有更好的選擇在后面,而遲遲不敢行動。而事實上,這樣的考慮是永無止盡的。
Schwartz建議我們從“追求最大化效益的人” ,轉變為“有所犧牲的人” 。“有所犧牲的人”是指能夠對“還不錯”的選項感到滿意,并不追求絕對的“最佳”的人。如果眼前的這個選項能夠讓我感到還算滿意,我愿意選擇它,專注于它,堅持自己的選擇,不為自己沒看到的選項感到沮喪或懊悔——因為你沒有為選擇浪費過多的時間,這一點本身已經足以彌補很多不足。
處在一個“有很多好選項”的情境中時,要相信不管選擇哪個選項,你都會差不多程度地獲得價值感,同樣也可能都會一定程度地留有遺憾。接受這一點,你的選擇恐懼癥可能就會極大緩解。
2.“減少可選項”
而減少可選項的關鍵,則在于自我約束(self-binding)。
在“超市”購物研究中,只有一種人在饑餓時也不會過量購買食物:就是那些隨身攜帶了購物清單的人。
而“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興起,也顯然與對抗選擇的焦慮感有關。極簡主義的實質是決定什么是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然后把其他東西堅定地排除在外,從而把自己從無止境的焦慮中證據出來,在重要的事物上投注更多的精力。
克服選擇恐懼癥,過上更簡單的生活,歸根結底無法回避開更高程度的自我規訓和自我堅定。同時也需要對欲望的節制,保持合理的期待,接受缺憾。
不夸張地說,這是一件需要智慧的事情。
沒選擇不痛苦,有選擇才痛苦。愿你不會在那么多既美且好的人和事物中迷失。找到你舒服的生活方式,做你認定的一份事業,用一生的時間愛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