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公司Team Building去了趟日本,四天的行程滿滿當當,完全沒有購物的時間,然而,我卻大包小包背回來一堆沒用的……
你猜為什么?因為美!每一件看似無用的器物做工都精美極致,哪怕只是簡單的茶具,杯子,甚至墨水,都值得當做工藝品擺上桌面。于是,我超重了……
很多中國人太聰明,為了掙錢偷工減料,完全不追求細致和品質,缺少匠人精神。久而久之,逼著大家走上代購的道路。
好在近幾年有不少人頓悟,開始以認真的姿態,精益求精,反復打磨產品,也算是“國產”標簽下的一股匠人清流。
何謂匠人?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開始推崇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其最本質只是兩個詞:一是敬業,二是認真。
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苛求自己的手藝,并不厭其煩、不惜代價,只為完美再完美,對自身的手藝擁有一種近于自負的自尊心,是匠人的氣質,也叫匠魂。精髓則是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經營、用心詮釋人生。
紅酒有魂魄,匠人難尋得
匠人精神在日本發揚光大,但絕非僅存在于這一個國家。
有一種人,叫釀酒師,又叫釀酒匠人。
他們對于葡萄變成葡萄酒的整個流程,以一種近乎神經質般的藝術般的追求。在某一塊葡萄園種植什么葡萄品種,在成熟到哪種程度時開始采摘,挑選哪種品質的去釀酒,釀酒師在悉心關注與記錄,對自己的每一步都像打磨一個產品,翻來覆去,盡善盡美。
葡萄酒的發酵是一種散熱反應,最高溫度就像人發燒一樣,正常的發展幾乎全被限制,起主導作用的就是有害的細菌。想要葡萄酒盡可能的發酵出對身體有益的成分,就必須嚴格把控溫度,不同的發酵階段,對適宜環境的要求不同。此時釀酒師會在細致的觀察中,洞悉瓶中酒的需求,每一步調整,都要精準、及時且一步到位。
釀成之后,是否需要陳年,是放在不銹鋼桶里,還是放在橡木桶里?新桶or酒桶,一年的or兩年的,赤霞珠的or美樂的……釀酒的整個過程,沒有任何一個細節不需要釀酒師的斟酌,而且所有的選擇環環相扣,相得益彰。
熟練精巧、一絲不茍、絲絲入微,釀酒師除了對完美的孜孜追求,就是敬業與認真,每一道工藝、每一次選擇都注入了釀酒匠人的智慧。產品等于作品,把作品當做孩子,悉心照料。
波爾多有一位最偉大的釀酒師——Jacques Boissenot。他很早就開始將事業的重心逐漸轉給兒子Eric,Eric Boissenot從14歲就開始協助父親工作,父子倆共同為波爾多五大名莊中的四個(拉菲、拉圖、瑪歌、木桐)做釀酒顧問,同時也指導全球幾乎200多家酒莊。因其精妙的技藝與敬業的精神被The Drink Business評為全球十大最有影響力的葡萄酒顧問之首。
匠人有何過人之處?
我曾經每次開學都暗自發誓:這學期一定要好好學習!然后第二星期上課睡覺了……
匠人是如何成為匠人的?
我才不相信與生俱來這個詞。直到后來我才發現,他們勝在意志!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三個結構
本我——貪圖享樂
超我——道德約束
自我——權衡現實
其中享樂主義的本我,
和刻板條框的超我相沖突,
也就是上課睡覺的我VS想好好學習的我。
為什么他們成了匠人,
我卻落下一節課導致學習跟不上呢?
意志!
他的自我認清了自己該做的事,
克服困難,吃得苦中苦,
而我的自我卻允許自己睡覺,
還美其名曰叫心疼自己。
所以,
意志力與追求完美的精神開拓了他們的道路,
而我,下節課又睡了一覺。
任何行業,只要有人,就有匠人。
日本的和果子木雕,瑞士的手表,意大利的手工皮鞋,英國的手工雨傘……
沒有人不想成為自己行業中的匠人,但也許我們差的,就在一個個的“差不多”之中,和真正的匠人越差越遠。咱快追吧,國人們,再不追,真追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