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漢武曾到訪尋仙求藥,這里真的有神仙嗎?

能看到海和海的分界線?這就奇了!


蓬萊、方丈、瀛洲,是古代的三座海上仙山。

關于這三座仙山的最早記載,出現在戰國時期,《山海經》曾寫到:蓬萊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宮室皆以金玉為之,鳥獸盡白,望之如云,在渤海中也。

后來的《史記》和《漢書》中也有記載: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云?!妒酚洝の涞奂o》還寫道:建章宮中,建大液,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像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山海經》、《史記》和《漢書》是不同的古人所著,時間相差也有幾百年。而其關于三仙山的描述卻有相似之處,比如都提到“金玉宮闕、禽獸盡白”。一家之言不可信,但三人成虎,所以,從戰國時的齊威王(當然,他是信了一家之言)開始,到秦始皇、漢武帝,都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出海求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徐福受命領三千童男童女東渡問藥,未果,回去怕秦始皇定罪,就在今天的日本定居下來了。如今網上流傳現在的日本人是當年徐福的后代,據考證這種說法并不準確,但也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古代帝王對仙山的無比神往。

蓬萊、方丈、瀛洲到底在哪里呢?

在海上——和山東煙臺蓬萊毗鄰的黃渤海交界處。古人在此遠眺大海,看到了“金玉宮闕、鳥獸盡白”,臨之,卻風輒引去,終末能至。能看見卻到不了,這是因為古人所見的不過是海市蜃樓。由于特殊的地理氣候因素,這里能看到海市蜃樓的概率高一些。

可望而不可即,這種浪漫讓人們對蓬萊產生了美好的想象。于是,后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傳說也誕生于此,讓蓬萊成了眾人心中的人間仙境。

因著這些古老是神話,蓬萊成為了知名的旅游城市。這個小小的縣級市,竟坐擁了兩處5A級景區——蓬萊閣、八仙渡和三仙山,這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

今天,我就帶大家轉轉被譽為“古代四大名樓”之一的蓬萊閣。

蓬萊閣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高踞丹崖山巔,俯臨黃渤兩海,與黃鶴樓、岳陽閣和滕王閣被并成為“古代四大名樓”。

蓬萊閣是蓬萊閣景區里最有名的景點,除此,景區里還有蓬萊水城、三官廟、古船博物館等景觀,不僅可以一窺道教神仙文化,也可以領略古代軍港海戰的戎馬歲月。

接下來,我們就按照游覽順序,挨個去參觀一下這些景點。

備倭都司府

備倭都司府始建于明永樂六年(1408年),明成祖朱棣為了抵御倭寇、加強海防,在蓬萊水城之中設立了總督備倭都司,是明代海防軍事指揮官衙,抗倭名將戚繼光曾鎮守于此。

府門前的牌坊和影壁:

門前兩棵蒼勁挺拔的古樹彰顯著這座建筑的悠悠歷史。

備倭都司府的牌匾:請注意右邊楹聯上的“刀魚寨”三個字,這里在宋朝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座軍事建筑,叫“刀魚寨”,是北宋政府為了抵御契丹人建立的要塞,明朝在此基礎上為了抗倭建立了蓬萊水城。

備倭都司府是一個明代建筑群,有五進院落,依次為儀門、大堂、二堂、官邸和上房。

儀門:鎮海平疆

儀門兩側的廂房里展出有備倭都司府的歷史沿革、各種明代火器、軍隊制服等內容。

備倭都司府指揮機構圖:最高的都指揮使是正二品的大官。

明朝軍隊的鎧甲:

倭寇的戰甲:不得不說,矮了一大截,怪不得叫“倭寇”,古代日本人看來個子很矮。(怎么看著有點像星球大戰里帝國軍盔甲)

倭寇雕像:

倭寇信仰的八幡大菩薩:

明代的戰船:

接下來是大堂:大堂前的旗桿可真是高啊!

白色的牌坊:

這里也許是明代將領商量御敵之策的地方,門楣高懸“保家衛國”:

大廳里將領們正在討論戰事,地圖上方“海波平”三個大字分外顯眼:

佛郎機:這三個字最初是明朝對葡萄牙的稱呼,后來亦稱其火炮為佛郎機。了解歐洲歷史的小伙伴都知道,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大航海時代的歐洲霸主,世界各地都有其殖民地。明嘉靖元年(1522年),明軍于廣東新會西草灣之戰大勝葡萄牙入侵者,繳獲了其所用的新式火炮。第二年開始,明朝大量仿制,佛郎機較明朝傳統火銃具有裝填便利、射速較快、射程較遠等優點。

虎蹲炮:明嘉靖年間發明,一發可射百枚小型彈丸,殺傷力強。

鳥銃(讀chong,四聲):由繳獲的倭銃改制而成,用火繩點火發射,一根火繩可多次擊發不滅。

當然,還有各種大刀長矛等冷兵器:

在這座“明思”二堂中,展出了登州(蓬萊古稱)水城構筑事記和古代的抗倭名將。

上文中提到宋朝中期建立刀魚寨以抵御契丹,而在這之前,登州就已經是沿海的軍事重地。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作為齊國的出??冢陀辛塑娛逻\輸功能。漢武帝由此沿廟島群島用兵朝鮮,開創了中國海上用兵的先河。魏晉南北朝時,這里已經成為了南北水上交通中樞,司馬懿曾率軍從這里出發,渡海北上攻打遼東。隋唐時期先后十多次大規模用兵高麗,在此造船、運兵、運糧,登州港逐漸成為我國重要的水師基地。

登州抗倭名將:除了戚繼光,這些名字也應該被銘記:陳瑄、衛青、宋應昌、萬世德、李成勛。

戚繼光的戰刀:

官邸正房:

這里展出了古代抗倭的軍事理論家和他們的著作。他們有的研究戰略戰術,有的改進武器裝備,有的鉆研排兵布陣,為我國的海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鄭若曾:曾深入研究日本及周邊國家,撰寫了大量著作。其中《日本圖纂》繪制了日本全圖和入寇路線圖,介紹了日本歷史地理、語言及中日關系史、倭船、倭刀、寇術等?!痘I海圖編》詳載了倭寇史料。他還訂立了切實可行的海防策略五十條,以確保明代中后期東南沿海地區的穩定。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鄭若曾做到了,而反觀三百多年后的清政府,愚昧自大到連入侵的敵人來自哪里都不知道!

茅元儀:自幼喜讀兵書,成年后更是熟悉用兵方略和邊塞形勢。他用了15年時間匯集了兵家、術數之書2000余種,輯成《武備志》,詳細地記載了航海圖、陣法圖、兵器制圖等豐富的內容。

徐光啟:明朝著名的科學家和政治家,還是個天主教徒。他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曾與意大利人利瑪竇研討學問,學習歐洲的先進技術,鉆研火器制造與使用理論。他力主引進、仿制和使用西方先進火器。天啟六年(1626年)袁崇煥守寧遠,用引進的西洋大炮打退了努爾哈赤的進攻。

他將科研成果應用于軍事實踐,并將軍事理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成果卓著,影響巨大。他著有《徐氏庖言》、《兵機要訣》,翻譯了《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崇禎皇帝命徐光啟制作紅夷大炮的詔書:

決勝千里:這里以福建漆畫展示了明代幾次有名的海戰——望海堝之戰、王江涇大捷、橫嶼之戰、露梁海戰等。這些戰役反映了抗倭斗爭的殘酷慘烈,更展示了中華民族保衛家園的堅強決心和神圣不可侵犯的英勇氣概。

最后的上房正房:

廂房:

繞過上房,還有一個小花園,鮮花給森嚴冷峻的備倭都司府帶來一絲溫柔和艷麗。

“防海之制謂之海防”,明朝能成功擊退倭寇,是因為研制出了優于敵人的武器,練就了能征善戰的軍隊,制定出了有效的防御策略,更是因為重視敵人,了解敵人。這是明人戰斗經驗的總結,也是給后人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

蓬萊水城

蓬萊水城是一大片景區的總稱,包括上面介紹的備倭都司府。上文中簡要提及了蓬萊水城的歷史,這里再補充一些。

蓬萊水城位于丹崖山(蓬萊閣所在的山峰)東側,它的歷史要追尋到宋代。宋慶歷二年在此建用來停戰船的刀魚寨,明洪武九年在原刀魚寨的基礎上修筑水城,負山控海,形勢險峻。它的水門、防浪堤、平浪臺、碼頭、燈塔、城墻、敵臺、炮臺、護城河等海港建筑和海防建筑保存完好,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軍基地。

穿過了一個叫“平浪宮”的建筑,抗倭名將戚繼光的雕塑赫然矗立在眼前:威風凜凜,英姿勃發。

明代水城城墻遺址上還留存著當年的炮臺:

再往北走,穿過“太平樓”,離海更近了,似乎“太平樓”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最后的“太平之地”,往前就是粗糲的城墻,戰時的最前線。

沿海而建的古舊城墻上,蹲伏著一座清代鐵炮,這是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山東巡撫托渾布籌辦山東海防時鑄造的。可相較于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清政府的裝備已然落后太多,遠非明朝時中西方的微小差距了。

城墻下,一條長長的灘地伸進海中:

在城墻上眺望丹崖山上的古閣:那里就是傳說中八仙斗酒,酒酣過海的地方。

從遠處駛來一輛汽艇,轟鳴聲把人從曠古的傳說拉回現實:

回望來時的古樓,上書四個大字:天風海濤。我想,古代的抗倭將領和士兵們在閑暇之余,一定會坐在這座樓上豪情暢飲,聽天風,觀海濤。戰時浴血殺敵,閑時神仙逍遙,也是一種令人向往的快意人生。

蓬萊閣

狹義的蓬萊閣指的就是那一座最有名的閣樓,而廣義蓬萊閣則指以蓬萊閣為主的,散布在其周邊的宮、殿、寺、廟等古建筑群。其包括三清殿、呂祖殿、蘇公祠、天后宮、龍王宮、蓬萊閣、彌陀寺等等,這些古老的建筑闡釋了古代的道教神仙文化。

首先到達的是白云宮。(按照從東到西的游覽順序)

宮內并無殿宇,倒像是一座公園,園中有一個花壇,中間綠木一柱擎天:

繞過花壇,來到了上清宮、呂祖殿。

呂祖,就是呂洞賓,殿內供奉著呂祖的雕塑:

往前走,來到了普照樓,就是剛剛在城墻上遠眺蓬萊閣時最顯眼的那座高塔,又名燈塔。

該樓始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當時普照樓夜晚使用燃油燈發光,作為夜間航行船舶導航的燈塔。

到這里,算是來到了蓬萊閣景區的最高點,向南,可以俯瞰整個水城的景色(霧太大,湊合看看吧):

向北,則是大海,在一定的天氣條件下,竟然能看到渤海和黃海的分界線?。ㄎ胰サ臅r候霧大,看不到)這就奇了,海水本是一體的,只是人為劃分了界限,怎么還能看到分界線呢?

原來,東部黃海海水是深藍色,而西部渤海比較渾濁,略顯微黃色(海底地溝的影響所致),所以形成了一條涇渭分明的分界線。網上找了一張圖,大家可以看看:

這里還有一座蘇公祠,蘇軾曾短暫在登州任職,卻不忘體察民情,所以建祠以紀念。祠中有一座鎮閣之寶(導游這么講)——刻有《海市詩》的石碑,充分體現了蘇軾的書法風格,有著重要的歷史資料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

碑上有蘇軾的名句:東方云??崭部?,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雀藏珠宮。

接下來,來到了景區最深處的蓬萊閣。由于景點密集、游人如織,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角度拍攝閣樓全貌:

二樓上書“碧海春融”四個大字:

傳說中,八仙赴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歸來,在蓬萊閣上下棋飲酒,鐵拐李提議:“我們何不乘著酒興飄洋過海游玩一番呀?”眾仙欣然贊同。八仙為了顯示自己的神通,過海時不乘船而以自身寶器作為渡海工具。誰知行至海中與龍三太子發生惡斗,驚動了南海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出面調停,海上又出現了萬里靜波。八仙拜別觀音菩薩后,便各持寶器,飄洋過海去了。

二樓有八仙過海的壁畫和雕塑:

下面這張照片是景區里的一棵奇樹——唐槐。它自建閣時就栽種于此,已有千年歷史。唐槐每年春天發芽,較其他槐樹遲一個多月;深秋時,其他樹木落葉后,它卻仍然葉綠果實。

據傳,此樹是鐵拐李和呂洞賓下棋時為了遮陽而栽,栽下后瞬間就長了這么大,之后千年沒有任何變化。

山上還供奉著媽祖,為什么要用木條隔起來呢?

據傳媽祖一生未嫁,而古時處子要待字閨中。

下面兩個字“?!?、“壽”有著豐富的寓意。其作者是五代宋初著名的道教學者陳摶。他尊奉黃老之學,注重養生,活了118歲。

如果仔細辨認,發現“福”字可拆分為“田”、“給”、“予”、“?!彼膫€字,“壽”字可拆分為“富”、“林”、“弗”、“壽”四個字。這八個字,又恰是一幅絕妙四言古詩:“富林佛壽,田給予?!?。它充分反映了注重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的理念,也寓意天地人自然相處,歸于一統方能和諧美滿的永恒理念。

丹崖仙境的牌坊:

龍王宮: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年),比蓬萊閣還要古老。

龍王宮西側有一口龍井,據傳是龍王出入龍宮的通道。

彌陀寺:蓬萊閣唯一的佛教寺廟。下圖是彌陀寺的一個小側門,上書“蓬壸(讀kun,三聲)”二字,壸是指宮中小路,蓬壸就是仙宮中的小路。

寺中的祖師殿供奉著佛教凈土宗的創始人——慧遠法師。

彌陀寺正門:

轉到了“人間蓬萊”的主牌坊,蓬萊閣古建筑群就全部參觀完了。

蓬萊古船博物館

上文中提到蓬萊(古登州)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港口、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塞,所以各種戰船、貨船常常在這里出沒。

在1984年和2005年,考古人員在這里發掘出4條古船,另外還有鐵錨、纜繩、炮彈、殘鐵劍、貨幣、陶瓷器等大量文物,于是建立了這個古船博物館。

元明時造船材料:黃花梨造船木。

漕舫模型:漕舫是古代運糧的大型船只。

鄭夢周:朝鮮高麗王朝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被譽為朝鮮理學之祖。曾多次奉命出使中國,在中國沿海一帶游歷,三次途徑蓬萊。

中西文化在此交流的明證:兩側的是馬燈和鐘,兩本書分別是《路加福音》和《馬可福音》。

下面看看博物館最重要的四條古船:

蓬萊一號古船:1984年出土,屬于元代戰船。殘長28.6米,殘寬5.6米,殘高1.2米,船體呈流線型,頭尖尾方,底部兩端上翹,有14個水密艙,是我國已出圖的古船中最長的一艘。

蓬萊三號古船:于2005年出土,殘長17.1米,殘寬6.2米,是明代高麗貨船。平底,方頭方尾,兩端上翹,呈短肥型,有8個水密艙。既有韓國傳統造船技術,也有中國傳統造船技術,說明中韓古代造船技術交流源遠流長。

蓬萊二號古船:出土于2005年,屬于明代戰船,船體近水平,為瘦長流線型。殘長22.5米,殘寬5.2米,有14個水密艙。

蓬萊四號古船:出土于2005年,是典型的明代高麗雙桅貨船,殘長8.4米,殘寬1.96米,造船用了韓國古船的傳統工藝(中心龍骨前端有兩個桅夾板孔,龍骨與兩側翼板用木栓連接,外側有長企口與船板相扣)。

古人造船的場景:

古船保護:看上去像在給古船輸液。因為木頭容易腐爛,所以古船保護非常不易,需要搭建圍擋和遮陽防護棚,噴淋化學藥物等措施。

帆:中國的帆最早出現在戰國,早期是利用植物葉子編織的,后多用竹篾編織,俗稱硬帆,可以利用八面來風。

木錨(宋代)和鐵錨:錨是船的靠泊工具,一般主錨設在船頭兩側,輔助錨設在船尾。其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起先是碇,后來是木石錨和木碇,再后來則使用鐵錨。

除了古船,這里也出土了不少古代瓷器,比如這件元代的云龍紋白釉瓷罐:

中國最古老的船:一開始,拿個大葫蘆就可以當船了,后來出現了竹筏。

秦漢時期的船已經像模像樣了:

我國古代三大船型:沙船、福船、廣船(上、中、下)。

三國赤壁之戰所用戰艦:

隋朝龍舟:

唐代游舫:

鄭和寶船:

各種實用的水手結:

三官廟

三官廟是供奉道家尊神“三官”的廟宇,三官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他們是道教中最早敬奉的神靈,能為人賜福、赦罪、解厄,掌管人間福禍、生死輪回等。

進門后,左右兩側分列著鼓樓、鐘樓:

前方是三官殿:

殿門上寫著“洞貫三才”,三才是指“天、地、人”,我想,洞貫三才意思應該是洞悉天道、地道、人道、順應天命,和自然合而為一。

殿中供奉著三官:天官紫薇大帝、地官清虛大帝、水官洞陰大帝。

道家文化的精髓——八卦:

往里走,是玉皇閣:其中供奉著道教的最高尊神玉皇大帝,他掌管天地萬物、陰陽造化,無所不在。

文昌殿:里面供奉著主司文運與官祿的文昌帝君,兩側是童子“天聾”和“地啞”。

南配殿:里面供奉著福星和壽星,福星主管福禍,壽星主管生死。

北配殿:供奉著東岳大帝黃飛虎和南斗居士云中子,他們是道教中總管天地人間吉兇禍福的神靈。

財神殿:供奉著比干、范蠡兩位文財神和武財神趙公明,保佑諸事大吉,財源滾滾。

大名鼎鼎的蓬萊閣就帶大家轉完了,除了很多泥塑的神像,沒有見到一個真正騰云駕霧的神仙。

神仙只存在于樸素的老百姓心目中,正是因為神仙的存在,古人才能頑強、浪漫地生存和生活,否則,作為擁有理性和思想的高級動物,在殘酷的現實面前,該是多么絕望和沮喪。

所以,神仙,不僅僅是文化,也是信仰!

(過兩天會跟大家分享在八仙渡的見聞,給大家帶來更多的關于中國本土道教神仙文化的奇觀)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835評論 6 53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676評論 3 41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730評論 0 380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118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73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66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30評論 3 443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82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036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46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025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75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7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84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53評論 1 289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51評論 3 394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016評論 2 375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