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夾子》并非是我新入手的繪本,去年就購買了,因為很喜歡這種新穎的形式:“音樂+繪本”。
當然,書籍佩戴CD的很多,但這一本的不同之處是它的配樂就是為《胡桃夾子》量身打造的。也就是由柴可夫斯基作曲的芭蕾舞劇《胡桃夾子》的配樂(這個舞劇的前身是霍夫曼著的童話《咬胡桃的小人和鼠王》)。
說來好笑,這本書買來后,我急不可耐的打開CD,給女兒打算來個配樂朗讀。但讀著讀著發現音樂簡直太長了,每一段估計讀三遍所指定的曲目也不會完結。便覺得原來“音樂+讀物”的創意不過是個噱頭。便將書擱置在一邊冷落了大半年。
但最近,女兒頻頻自己閱讀這個故事還央求我再次配樂朗讀給她聽,這本書才得以再次被我細細翻閱。
這時我才發現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原來此系列的書“醉翁之意不在酒”,重點并不是繪本部分,它的初心是幫助孩子欣賞古典音樂,繪本不過是欣賞音樂的工具。將晦澀難懂的古典音樂畫面化,讓孩子隨著跌宕的故事情節感受不同的音樂情緒。也在引人入勝的音樂中更深深的沉醉在童話中,仿佛化身主人公親身經歷了一般。
這本書的繪畫盡量還原了舞臺劇的特點:場景化。開始便是俯視鏡頭,展示了故事背景--一個下著大雪的圣誕夜。
接著引領讀者來到與之形成反差市議會議長家里,這里燈光明亮、爐火通紅,一片暖融融、喜洋洋的場景。畫面冷暖色調的變換襯托著故事的不同情節。
類似的變換還有當故事中的德羅塞爾梅那叔叔掏出禮物表演的時候,以暖色為主烘托快樂的氣氛。
而當夢中的瑪麗看見客廳的戰爭時,則用了冷色調突出當時的緊張氣勢。
每一頁都有不同的音樂曲目與之對應,雖然音樂與文字并不是絲絲入扣(這是因為音樂是舞臺劇的,而文字只是描述了大致故事情節)。但在親子閱讀時,每一頁講述之前先給孩子一個欣賞畫面的時間,閱讀文字部分也可以加入自己的語言。
比如大戰鼠王這一頁,可以在講述時豐富雙方對壘時的語言對話(注意所增加的對話要符合故事的氣氛),講述完一頁給孩子一點回味的時間,基本音樂就很容易流入孩子的心田。
總體來講,舞臺劇《胡桃夾子》的音樂還是很適合孩子欣賞的。因為故事的戲劇化,所以配的音樂曲目的風格很多樣、很有特點。
比方說在糖果仙子們舉辦舞會時,用不同國家的音樂代表不同的糖果。
“巧克力”一一活潑灑脫的西班牙舞;“咖啡”——神秘兮兮的阿拉伯舞;“茶”——小巧玲玩的中國玩偶舞;“糖棍”——歡快豪放的俄羅斯“特列帕克”舞……
另外,這本書的文字部分對于故事是有刪減的,但毫不影響故事的原汁原味,而且正是因為它的刪減(刪減了在暴風雪中胡桃網站擊退反撲的老鼠),才使得原本很復雜的故事情節稍稍簡單了一些,也才更加適合兒童。
女兒最近很鐘情這本繪本,一遍又一遍的閱讀并樂在其中。
是的,童話就像一面鏡子,孩子們可以從中看到他們可能的樣子,可以從中歷練一番在現實中不可能的心靈體驗。而這正是孩子健康成長所必需的。
所以,假如您家也有相仿的兒童,建議送她一本作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