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3歲男孩+1歲男孩的媽媽,和孩子讀了近3年的繪本,沒有覺得自己繪聲繪色講繪本的能力見長,反倒在給1歲多小兒子讀繪本故事時,屢屢受挫。
我認真地思考過了,這肯定是我的問題,天賜良緣,我來到了由悅讀悅享主辦的“林美琴工作坊”,學習繪本共讀的多元技巧,也給自己在繪本讀寫游戲方面掃掃盲。
為什么有的孩子喜歡看繪本,不喜歡看文字?
為什么有的小寶寶一看到繪本,他就爬走了?
為什么有的孩子看了喜歡繪本,看了很多書,作文又寫不好?
這些疑問一拋出來,我傻眼了,是呀!真是這樣呀!我給小兒子講故事,他就是這樣的,搖頭說不,有時候會爬走。
這是我的人格問題嗎?不不不,老師說,這不是技巧本身的問題,是因為創作者為各個年齡層的讀者服務,我們家長能做到的,是找對與孩子認知搭配的繪本,因為繪本本身就足夠吸引他們,并且,不同的繪本有不同的共讀方式,通過讀繪本,領略繪本中的閱讀之美,讓寫作成為自在表達的需求。
看到了吧,讓寫作成為自在表達的需求,這是內驅力的啊,而不是老師讓我寫篇200字、500字、800字的作文來交作業,咬破筆頭也湊不夠呀!
幸好我來學習了,以我之前作為故事媽媽對繪本淺淺的“洞見”,著實會讓精通繪本的朋友們笑掉大牙,在此,我說說我的認識誤區哈,大家拍磚輕一點,我小腦袋瓜子還是蠻嫩的。
先說繪本分為四種:
圖畫書,有圖無字(無字書)、圖多字少,圖文并茂、圖少字多(橋梁書),讀繪本的看的是圖像,練的是看、聽、說、寫的能力,是需要循序漸進、量身打造,聯結視覺感知與生活經驗,通過感官的開啟,從一本書中遇見世界。
在此基礎上,我發現了自己的四個觀念誤區:
誤區一:繪本選大獎之作就行了?
選繪本要面向孩子的年齡,準確的說是面向孩子的認知,創作者為各個年齡層服務,繪本的確是0-99歲的人都適用,但在當下,此時此刻,這個孩子就是適合這樣的繪本。
比如0-3歲的孩子,可以選玩書:洗澡書,布書等。此時,書上的文字,對于孩子來說,都是符號,還在讀圖時代。而對于3-5歲的孩子來說,有更多的元素,有更多生活經驗的感官聯結,內容更豐富。5-6歲的孩子,處于幼小銜接的階段,讀繪本,是一個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過程。在0-6歲的黃金時期,像食物一樣,給合適的食物,一點點逐步滋養,滿滿的愛和溫暖。
對繪本圖像的視覺認知與孩子的生活經驗搭配,需要以生活感知為基礎去理解圖畫中的情境。就好比,我的孩子就不喜歡《愛心樹》、《活的一百萬次的貓》等,還有很多字的書,像《昆蟲記》,他也不喜歡。
我們常說,無感無感,對圖像無感,就難以進入繪本的世界,讀不了圖,就更難談上有語感。
誤區二:繪本照讀就行了?
不同繪本有不同的共讀技巧,需要看圖像來確定共讀技巧。
哇哇哇,我沒讀過《綠池白鵝》,光聽老師讀幾句,再從線條、構圖、造型方面帶我們一起賞析,真是醉了。
說是讀繪本,不如說是感受繪本,我在現場,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那種美。寧靜的、高貴的美!歡樂的、躍動的美!而這本繪本,她在談品格,談到欣賞每個人的特質,每個人內在擁有寬廣的宇宙。
這樣優美散文類的繪本,像故事演奏一般呈現,使用的共讀的方式是朗讀,一頁頁的翻開,像大提琴的曲譜,朗讀的是字,感受的是繪本的音感。這個過程,圖感自然帶入語感,語感的韻律,真真切切的譜出了音感。
誤區三:繪本好玩就夠了?
玩趣繪本是為了發現繪本好玩的一面,為了用繪本去開發孩子的多元智能。僅僅是好玩是不夠的,不好玩的繪本,就像個靜靜的美女子,不管你玩不玩我,我就在這里,我們就這樣靜靜的欣賞,她的美,入心的。
誤區四:繪本延伸就是唱唱跳跳手工繪畫之類?
繪本的世界真的很寬廣,說個不恰當的比喻,想要什么,讓自己努力成為什么,繪本的讀寫游戲,是讓自己去創作繪本!
當天下午,用了接近一個半小時在做“手工”,過程和資料,完全可以參照林老師的書籍《繪本的讀寫游戲》。我是個對手工特別暈菜的人,一做手工,我,就,犯困!確實是,同桌可以做證。
但是當同學們一個個上去展示自己創作的“手工”時,我才發現,姐做的不是手工,是繪本,從一頁書到四頁書到五格書到折疊書,原來竟是根據自己創作的故事,去在我做的書上安排內容,再用自己的語言將故事敘述出來。
噢,我的天哪!說不定,我哪天也能出版一本繪本呢,我知道,早著呢。
我回來后認真的思考了這件事情,看似在做手工,其實是讀寫游戲。
讀的能力來源于閱讀各類繪本,與自己的生活經驗融會貫通。在領略了圖畫之美后,就希望把想像的畫面變成文字,文字是為想法而服務的,有了遣詞造句的能力,寫作是順應內心需求的一種能力??!
老師說,寫作文,是做文字的配樂師,從看見到真正的“洞見”,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從知道繪本說什么到知道怎么說,把外在向內在的通道,“叮咚”一聲打通后,各種感官打開、讓感受進來,才會真的感同身受,有感而發。
有感而發是什么,是有感覺了,才會想到要寫下自己的感受,沒有感覺,如何能受?沒有感受,如何能發?干癟癟的腦袋也擠不出象牙,就像此時,想把對林老師的課程學習感受寫下來,誰檔著我,我就跟誰急。
再一次感受到李笑來老師在一次線上主題講座《讓閱讀變現的能力》說的,我的人生字典里沒有努力和堅持這兩個詞,只有,我感興趣,想做的事,我就要去做,誰擋著我,跟誰急!
認識到自己的誤區后,我得尋找正確的做法:
(一)找圖感:
繪本不是選大獎之作,也不是好玩就夠了,真正的引入賞析一詞,從顏色、線條、構圖、造型等,感受繪本的節奏、品味作者的創作情感。
林老師以繪本《雨傘》為例,這是一本無字書,從圖像賞析來做文字搭配,成為配樂師。
(二)找語感:
繪本不總是照讀,現場活學活用了繪本共讀的三種技巧:朗讀、敘述、討論。
1、朗讀
《綠池白鵝》這樣優美的散文詩類的繪本,用的是朗讀技巧。
朗讀的故事一般是圖文并茂,文字有節奏、有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
朗讀繪本,非常注重句群、字群分割,學會斷句(根據標點符號的使用,決定每句話之間停留的時間長短),重音、停頓等。
朗讀不是為了生動而生動,因為情緒的感覺生動,孩子聽的是讀故事的人背后的情緒。從音色、音量、音調、音效四個方面考慮練習。此時,我又推翻了自己之前的觀念:動作表情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愛就夠了。
我的確愛孩子,因為,讀故事時會傳遞我的情緒,我的聲音就變得很重要,朗讀的技巧,確實需要訓練。
很簡單的例子:這里的花生長得真好!斷句不同,意思完全不同,到底是講“花”還是“花生”呢?
又比如,明天不用上學了,同樣的一句話,大聲、小聲、快、慢,都可以讀出背后的快樂憂傷,來判斷場景和感受。就像我天天聽的果媽閱讀,李璇(果媽)里經常對我說,重要的不是你說了什么,決定你說的結果的是你說話時背后的語氣和態度,你傳遞了什么,讓對方感受到了什么。很多父母說我是為了你好,卻可能是以愛為名的綁架。
2、敘述
敘述可以運用故事道具,整合圖文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去說個生地的故事。了解了故事的發展,就可以畫出故事線——起承轉合。老師說,每本書都是一座故事山。
以《咕嚕咕嚕蹦》這樣極少字而畫面豐富的繪本為例,用的是敘述技巧。敘述是添油加醋,需要考慮場景、角色和情景,使用敘述的可以加對白、旁白、從字到句群,引入修辭。
有了修辭,敘述會變得更加生動和精彩,比如:加形容詞,加對話,加設問句,用排比句、感嘆句、用比喻來做意念傳遞。關于比喻,老師引入一個例子《我想要愛》,大熊說:我……就像心里破了一個大洞一樣。
用敘述的方式共讀繪本,不受制于書本的字限制,時間安排也可以靈活調度,也可以在預定的時間說故事,根據起承轉合來分配合理時間。有條理的敘述,讓故事更為流暢,敘述也更聚焦于場景、角色、情節,敘述做的好,寫作文很難離題,在不知不覺中,語感對了,一不小心,豐富、精彩的語匯就積累而成。
3、討論
討論是鍛煉思考的習慣和能力的一種途徑,在共讀過程中可以和孩子互動。
以《希望牧場》這本繪本為例。可以借鑒這樣的討論方式:
開頭設問:
嘿,你知道什么是養牛人嗎?
設身處地:
如果你是養牛人,你會怎么做?
引入發散思考:
為什么就因為我是養牛人?責任?情感?生命?還有呢?還有呢?
你覺得養牛人是個什么樣的人?
價值判斷:
你還認為這個養牛人還要堅持嗎?
很多人支持他做這件事,你認為意義是什么?
連養牛人都懷疑,你覺得這有意義嗎?
透過這個,你看到了什么?
全局性思考:
養牛人前后的思考有哪些變化?
為什么叫希望牧場?
真的,我至始至終的就認為,讀繪本,就不應該問孩子問題,直到林美琴老師現場演示了一遍用討論的方法讀繪本,我確實有一個觀念的改變,這種改變不是因為大師專家就是對的,而是我感受到了,這樣的繪本用討論的方式讀,能更好的傳遞作者的情感,也幫助孩子更好的去理解繪本,培養思考的習慣與能力。
(三)積累語匯: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讀繪本,要有足夠多的量,讀一千本繪本,不等于把《我爸爸》讀了一千遍就夠了。有了圖感、找到語感,在不斷讀的過程中,孩子的語匯就逐步積累出來,遣詞造句的能力,真不是什么速成班可得,必須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要想妙筆生花,必須先積累,積累,就是越多越好,首先,必須合適。
(四)走向寫作:
繪本延伸和玩趣繪本的概念引入后,給繪本加上了許多“功效”,稱為讀寫游戲,讀是為寫,多么精辟又直接。
如果說讀繪本積累了足夠多的語匯,那么寫繪本是一個創作的過程,是把想象力變為現實的結果。從小就能夠參與到繪本創作的孩子,長大了,不愁咬破筆頭寫不出好文章。這本書,稱之為工具書,林老師說她可以做幾百種讀寫游戲中的書,每一次帶孩子做書,都會是一個興奮感增長點,因為孩子對未知充滿好奇,在創作的過程中,創意和靈感宣泄得一發不可收拾,這種快樂,從心底直到腦門,喜悅自在手口眼鼻,視聽嗅味觸會告訴自己答案。
我做筆記的方式
稀里嘩啦寫了這么多,源于回來后看著自己的課堂筆記,寫了一個課后總結,這次練習的是曼陀羅思考法,有別于線性思考。給自己畫了一個九宮格。
關于做筆記,嘗試了方格本,其實也就是覺得大本,好寫,還無法練習和感悟到《聰明人用方格本》中的藝術。倒是印象筆記在資料存儲搜索方面確實有用。我存了重要的音頻:做手工的部分老師的步驟講解以及同學們上臺談的反饋。
小魯文化的書目也用圖片和PDF文檔存起來了,印象筆記能夠搜索到文字,確實很強大,這成為了我的戰略儲備庫。
現場的一些照片,我也挑重點的存起來了,我的命名和標簽設置,日后檢索可能,我不需要在云盤去翻,就可以找到和林老師合影的珍貴照片。
所有這些,都要在3天,最多不超過1個星期全部整理完畢,時間久了,自然會懶得動,手機上的信息,不管是照片還是截圖,早已把有用的信息淹沒。
記得李參老師說,信息有用的的叫知識,沒有用的是垃圾。因為懶惰,很多未經處理的信息,就會變成垃圾。所以,我還是把筆記存檔,學習總結成文,這就是我的一種積累過程,以此激勵自己一直保持在路上的狀態。
作者簡介:我是在家育兒的小麗麗(微信號liliaitongshu),愛學習,愛干活,愛孩子,愛教育,全職兩娃媽,會每天堅持學習線上父母成長課程,也偶爾組織線下親子活動,會看唯美的兒童劇,也會參加親子閱讀的工作坊,有時,會在繪本館當義工媽媽,又有時去幼兒園當故事媽媽,享受忙碌的滿足,也享受溫暖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