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 文章系原創非首發,首發平臺公眾號:夢溪書談。文責自負。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身心靈成長的書,年輕的時候,朋友推薦過,當時翻了幾頁,感覺云里霧里的,完全讀不下去。
人到中年,歷經滄桑之后,再次遇見這本書,反而很容易看進去了。
書中講到,女主人公巧遇一名智慧的老者,在與智慧老者數度交談的過程中,她逐漸正視到自己的內心,最終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獲得了內心的平和。
跟隨女主人公的心理起伏波動,我終于領悟到了這幾點人生的真諦:
01
追求自在人生的境界:愛,喜悅,和平。
終其一生,我們到底在追求什么?
大多數的人可能會說,財富,權利,名望,健康,愛,快樂......其實所有的這一切用五個字就可以代替——愛,喜悅,和平。
這里的愛不是狹義的男歡女愛,而是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愛。
這里的喜悅不同于快樂。快樂取決于外在的東西,一旦令你快樂的東西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就消失了。喜悅則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外界是奪不走的。
這里的和平之心,好比我們常講的平常心。平常心是坦然面對一切的大智大勇,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般的淡泊和自然。
愛,喜悅,和平,不過是一個人最自在的狀態,一個人能達到這種狀態,就是活出了真實的自我。
可是,人生總有起伏,沒有一個人的一生是永遠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坎坷和煩惱。
窮人有窮人的煩惱,富人有富人的煩惱。也許是愛情的困惑和失意,也許是事業的重創和打擊,也許是各種負面情緒的困擾。
遭遇種種人生困境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保持真我的狀態呢?又該如何應對呢?
02
尋找真實自我的過程:放掉無謂的身份認同,檢視思想的謬誤,化解情緒的癮頭,破解身體的滯礙。
放掉無謂的身份認同:建立覺知
一個活得清醒通透,活出真實自我的人,一定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對自己有正確而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是誰。他不會高估自己,也不會低估自己。
身份認同,就是一個人對“你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
身份認同決定了一個人看待自己的方式。你認同了什么,你就是什么。
比如:
有的人認為手里拿著名牌包就是尊貴的人,拿著便宜包就會被人看不起。如果你的身份認同和價值感來自于這些外在,那就會很看重面子,而人愈向外抓取,也就會離真我越來越遠,離喜悅與平和越來越遠。
有的人潛意識里認同自己是受害者的身份,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發生的事情都是沖他來的,害他怎樣怎樣。所以受害者的身份讓他很容易自怨自憐,痛苦無助,加害自己,也很容易去責怪他人,去發泄不滿,變成迫害者。
一個人要想放掉這些無謂的身份認同,并不容易,這就需要有一種覺知的能力。覺知,就是覺察,就是感知。
一個人覺知能力不斷提升的表現,就是從不知不覺,到后知后覺,再到當知當覺,最后做到先知先覺,這也是一個人活得越來越通透的跡象。
比如:
自己做錯了事也不知道錯,這屬于不知不覺。
自己說錯了話開始不知道,后來才知道說錯了,這屬于后知后覺。
自己剛對孩子發完脾氣,馬上就后悔自己跟孩子發脾氣,這屬于正知正覺。
兩個人在一起,對方還沒生氣,你已經知道他將會生氣,這就是先知先覺。
正如心理學家榮格說:“在潛意識里頭,你沒有覺知到的東西都會成為你的命運。”
也就是說,如果你隨著自己的性子去做事,沒有覺知到更好的方法去做事,很難改變命運。
我們平時的一言一行,95%來自于我們的潛意識,只有5%來自于我們的意識。
建立覺知能力,就是要了解我們的潛意識,把潛意識帶到意識層面。這樣就會離真我越來越近。越接近真我,人生越自在。
建立這種覺知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自我覺察,自我反省,經常檢視自己的思想,不斷向內探索。
檢視思想的謬誤:向內探索
有人說,當你手指著別人批評的時候,其實有三根手指是對著自己的。
我們要時刻記得:向內看,探索自己,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張德芬老師借由書中智慧老者的口吻說出了這一人生真諦: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p>
正如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的:
一個人如果充滿了正面,快樂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引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引過來。
同樣的,一個人如果老是帶有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么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霉的事發生在他身上。
人與人之間是有能量磁場的。什么樣的人就能吸引同頻的人。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這些人、事、物,就像鏡子一樣反映你的內在。
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思想,可能并不正確。我們卻總是對自己的思想深信不疑,讓它牽著我們的鼻子走。
比如:
我看到老公今天臉色不好,如果我以為他不愛我,我就會難過。如果我認為他今天心情不好,我就會中立。如果我認為他身體不舒服,我會心疼他。
可見,我們每一個情緒的背后,都有一個支持它的思想。
在我們的潛意識里,總會有被否定和壓抑的陰影,比如,我不夠好,我是錯的,我不如別人,我不夠完美等等。只有把這些東西拿出來,放到陽光下,才能得到療愈。
我們的這些負面思想,如果拿到放大鏡下來檢視,會發現90%的思想都不正確。
當我們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剝開,看見自己的內心,才能正視自己,認識自己。
化解情緒的癮頭:學會臣服
不同的思想,會帶來不同的情緒。
負面情緒有憤怒,有悲傷,有不安,有恐懼,有無聊,有失望,等等。你知道嗎?情緒會上癮!
當我們產生某種情緒時,我們的大腦會生出一種叫“勝肽”的化學物質。時間長了,這種物質就有了特定的胃口,產生饑餓感。簡直像毒癮一樣。
面對這種負面情緒,我們應該怎么辦?
最好的辦法就是,學會臣服。學會臣服意味著學會接納。
臣服于已經發生的事情,臣服于自己的情緒。其實,也就是接納不能改變的現實,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你要明白:“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p>
“當你抗拒某個事情或某種情緒的時候,你會聚焦在那個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賦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強大了?!?/b>
這些負面的情緒,就像黑暗一樣無法驅散。只能帶進光來,把它照亮。這種光來自兩種:一個是覺知之光,一個是喜悅之光。
自我覺察會帶來覺知之光。做一些自己愛做的,可以帶給你喜悅的事情,就會帶來喜悅之光。
情緒都自帶能量,每一種情緒,只是一種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動而已,會來,也會走。
而正面能量和負面能量此消彼長,正面的能量多了,負面的能量自然就少了。
如果我們能轉變自己的負面能量,變成積極正向的能量,我們的內心便會越來越有力量。
世界是一面鏡子,你展現了什么面貌給它,它就會用什么樣的面貌來還給你。
破解身體的滯礙:聯結身體
我們常說要活在當下,其實和自己的身體聯結就是活在當下。
因為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我們的身體和呼吸卻永遠是在當下的。
關注身體和呼吸,也就是關注當下,活在當下。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
很多時候,如果我們的身體生病不舒服,很疲憊,就會影響我們的心情。如果身體非常健康,氣息通暢,心情也會很開朗。
多關注自己的身體,就是多愛自己一點。
我們可以靜坐冥想,也可以跑步、快走、游泳、瑜伽等等,只要你能夠專心地觀照自己的身體,都是在和身體對話。
希望我們都能好好呵護自己的身體,不然講什么都是枉然。
03
寫在最后:決心改變,就要付諸行動
張德芬老師在一次訪談中說:一切的發生都是禮物。
這話說起來簡單,要做到很難。張德芬老師也不例外。
雖然她寫作了《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身心靈成長的書籍,但是她在遇到痛苦的時候,依然會有怨恨,依然沒辦法把它當成禮物,只有這份痛苦過去以后,她才會發現這真的是一份大大的禮物。
讀書,讓我們了解了一些知識,明白了一些道理,但是如果不去實踐,不去執行,還是不會有任何改變。
而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可能是21天,可能是一個月或者3個月。
行動,只在你的一念之間。改變,就在你的行動之后。
愿每個人都能在覺知中成長,改變,過上充滿愛,喜悅,和平的自在生活!